臺大新生入門書院:學與思方煒教授(臺大生物機電工程學系)

培根說:「知識就是力量。」但我不認同,因為沒有用出來的知識不會有任何作用。依我來看,知識只是潛在的力量,掌握在會思考的人身上才會成為力量 “Knowledge is potential power and attitude/enthusiasm pulls the switch”。

我們常聽到的「競爭力」可以分成專業上與個性上的,專業上的競爭力即知識與技能,明確說就是「know what, know why, and know how」,個性上的競爭力就是你的態度,我認為它們之間的關係如下:競爭力=(知識+技能)X 個性 = 核心價值 (Core value)。

個性這個因素是用乘的,如果這方面是零分,就一切免談了,這就是核心價值所在。也就是說 ── 「態度決定一切」。現任臺大學務長創了一套臺大人的核心價值─ “TAIDA”:Teamwork (團隊合作)、Accountability (負責任)、Integrity (正直誠信)、Diligence (勤奮)、Ambition (抱負),這些都是態度。但須留心的是,不能沒有專業的訓練與養成。

人是習慣的動物,憑藉著過往經驗行事。但是時代不同了,看看自2006 年在網路上流傳的一篇簡報「Did You Know?」,內容包括:

美國勞工部估計現在學生在換第14個工作時平均年齡約 38 歲,四分之一的人不會再現有工作崗位待超過一年,二分之一待不到五年。美國前教育部長Richard Riley 表示: 2010 年最迫切需要人才的十種工作在2004 年時還不存在。我們必須教導我們的學生畢業後投入還不存在的工作,運用還未發明的技術,解決未曾想像過的問題。這代表同學要學會的不再是細枝末節的知識,而是要學會開創的方法,以及如何以大格局來思考各種問題。

而現在的生存環境出現了許多「新常態」,各種天災與疫情的規模與頻率都在增加,任一種現象都有可能全面推翻我們過去所累積的生活方式,這種看似不太可能發生,但是一旦出現將終結一切的「黑天鵝」事件 (註:黑天鵝效應意指最不可能發生但總是發生的事)。

要如何準備來面對瞬息萬變的未來,的確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課題。所以現在同學要學的是「新叢林法則」,過去的生涯軌道是好學校通往好工作,然後一輩子無虞,現在有好學校不一定找得到好工作,找到好工作不見得待得了一輩子。既有的軌道已經消失,現在你們要學習進入新的叢林探險,也因此別太早把自己限定在某個領域。

學習是最好的投資

「新叢林法則」要求:(1) 遠離舒適圈;(2) 防範機率很低,但傷害很大的「黑天鵝」。適應這個新環境從學習開始,學習是最好而且沒有風險的投資,而人生本該就是無止盡的學習。

學習不應侷限於單一領域,有興趣的都可以多加接觸。透過學習增加你的接觸面,透過思考來沉澱知識與深化知識。除了增長知識以外還要增長見識,如此方能持續地學得快、學得多、學得徹底,還錯得少。

要有聰明運用知識的智慧,在有限的時間與金錢等資源下,得到最大的效用,懂得用比別人少的成本做的比別人更好,藉此創造自己的核心價值。而智慧資本除了透過學習與思考來積累,還需要整合,也就是要能綜觀全局,連結看似無關的事物達到創新的效果,這是面對現行趨勢下必備的能力。大前研一說道:「唯有整合者才能成為解答者。」未來的職場需要的不再只是片面的知識,而是全面的解決方法的策略。

「學」,要從學做人開始,學習愛與寬容的態度,並且懂得謙卑。除了學習各種知識,同學還要「學習如何學習」,並領悟與培養學習該有的基本心態:(1) 謙卑: 學海無涯,你所知道的遠不及你未知的。(2)一步一腳印的累積,從小事做起。(3)Re-Search,不斷搜尋新知。做事比做學問難,做人比做事更難,做人做事的基本心態絕對也是做學問應具備的,如誠實、細心、務實、耐心、謙虛、同理心、寬容、開拓精神。

我們來看一段「四毛先生的故事」,有位四毛先生走在人生的道路上,和所有人一樣背著自己沉重的十字架,走累了便自認求得上帝默許鋸掉十字架的一段,如此兩三次,他的負擔比別人輕,走得比別人快,先來到了一處大鴻溝,卻尋不著跨越的方式,等到別人後來居上,用十字架做橋跨越了過去,而四毛先生卻因自己的十字架太短了只能留在原地。有些人就像四毛先生一樣求快,凡事挑簡單的做,遇到困難就繞過去,一開始看似一帆風順,但缺乏人生的歷練,在遇到真正的挑戰時終將無法克服。人生是不能重來的,在學校你可以當掉重修,出了社會沒有人會多給你一次機會,後悔也沒有用,這個故事警惕人們要「遠離惰性」。

學校是深化你求知心的地方,讓你學習如何學習、思考如何思考。臺大的核心價值是追求教育與研究卓越,並且關懷社會。身為臺大的學生該做的是投資自己、累積經驗,期許自己能達到專業之內很內行,專業之外不外行,最終創造個人的價值。要學的東西很多,除了專業,還有語文、溝通、簡報的能力等等,其中的不二法門還是保持開放與多元,不要自我設限。學習的基本功夫有蒐集資料並加以分析、找出知識間的對應關係、作歸納與整合、考核所學並加以驗證。

為什麼有些人可以預測未來? 因為他們會找數據與資料,並從中發現不尋常之處加以分析,最終用證據證實他們的看法,學與思就是這樣的關係。

今天各位來聽演講,不論是被動或主動,都是踏出正確的第一步,「或生而知之,或學而知之,或困而知之,即其知之,一也。」只要不是整堂課都在睡覺相信同學都會有收穫。

從創意培養競爭力

我們可以從幾個例子來說明「思」:生意,生動的主意,而生動是有創意有活力,創意則是創造新的主意,也有人說是創傷之後新的體會,謂之大破大立。想要有創意,必要注重細節,它表現素養、體現藝術、蘊含機會、產生效率,累積起你的基本功。

創意,也可以是創異、創藝、創翼、創益、創億,這些都是在創造價值。價值圍繞著2P而存在:如何降低痛苦 (Pain) 與如何提升樂趣 (Pleasure)。例如我手上的麥克風,從過去有線到現在無線,便利性增加就是同時達成 2P,個人價值也是由此創造–成為問題的解決者,創造的價值無限。

台語的「隨便」聽起來像青菜,其實它是「請裁」:請你裁斷,我沒意見;「創啥米?」「編啥夢?」都是常說的話,但是你知道台語是這樣的優美嗎?創意是永續的競爭力,要讓創意源源不絕,必須深入認識、用心感受、實際體驗,光是坐著想是不夠的。中國 13 億人口,印度 10 億,台灣2300萬人裡百萬中選一的人才,從比例來看不過才23個人,中國與印度則各有1300 與1000 人,而中國目前的大學生約當台灣的人口,每年畢業 580萬人,首份工作月薪或許低於台幣一萬元,試問你們的競爭力在哪裡?畢業生進入職場,就像X灑向沙灘,但X是珍珠還是沙子,端看你大學四年如何運用。心胸就像記憶體,電腦記憶體太小用起來很不順,就像心胸太狹隘,自己和別人都不好過,學會放大自己的格局,做個能夠整合的人才,而要整合必要懂得溝通,能夠利他無私地從大局著眼。

最後,如果在你的生命中有覺得被烏雲遮住的時刻,那是因為你還爬的不夠高,不需要忙於消滅烏雲而是要超越雲層,拉高自己的格局,視野自然寬廣,而最終格局決定結局,格局是一種視野也是一種自我期許,我期許同學們能主動快樂地終身學習,並學以致用、熱情奉獻、關懷社會,從知而行,遠離惰性,將做學問的功夫轉化為做人的修養,立定方向,百折不撓,然後創造價值。(整理:陳品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