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資源暨農學院名譽教授吳文希發表〈現在及未來不可或缺的農業品牌〉榮登《世界農業》(WORLD AGRICULTURE)期刊封面故事

編按:臺灣大學生物資源暨農學院名譽教授吳文希近日發表〈現在及未來不可或缺的農業品牌〉榮登《世界農業》(WORLD AGRICULTURE)2013 11期封面故事。全文針對農業發展現況及未來發展趨勢精闢剖析,在當前國內外各界關切污染、環保、自然生態及確保人類健康的食品安全等議題上,不僅提倡並推廣有機農業,並且對於減少溫室氣體排放具有直接具體貢獻;同時亦針對糧食增產、環境保護、人體健康,提出改善之道。過去一年,臺灣社會遭逢各項農業生產及食品安全等危機事件,本文適時發表於著名期刊,臺大校訊將全文轉載網頁,以分饗校內外師生讀者。

作者簡介:吳文希(1943-),男,臺灣大學(臺大)名譽教授及兼任教授,臺大學術發展基金會監察人,臺大校園建設基金會董事;研究方向:有機農業、生物防治、種子技術;曾任臺大植病系主任、農學院院長,中國文化大學教務長,臺灣觀光專科學校校長,國際植物病理學會委員,國際種子檢查協會委員;發表學術論文264篇,出版八本大學用書及主編九冊學術論文集。Email:hoganwu@ntu.edu.tw

現在及未來不可或缺的農業品牌

吳文希

摘要:建立農業品牌首要瞭解農業的發展現況及未來的發展趨勢,以及對自然環境、生態平衡、生物健康等有利影響的因子,發展出具誠信、負責任、對世界有貢獻的品牌,而非只顧謀私利、講求銷售績效、未考慮長遠經營發展的商譽及品牌,是本文討論的主要內容。全文包括品牌的定義、現代農業發展的現象及問題、樹立及推廣有機農業品牌的時代必要性、有機農業的國際發展趨勢、展望、及結論等六部份。

關鍵詞:農業品牌、現代農業、慣行農業、有機農業、農業市場

一、品牌的定義

所有產品均有固定的品牌,如同每人都有自己專屬的名字一般,至於名字是否響亮或者默默無聞,是否代表著好名聲或惡名昭彰,是否名留青史或遺臭萬年,則端賴個人的志向、努力及作為,類似地,品牌是否廣受好評,品牌產品的業績是否蒸蒸日上,是否持續受到廣大消費者的喜愛,則不論產品的類別及國別,最主要的決定因子,乃是品質及誠信,亦即品質及誠信是決定所有品牌是否可歷久彌新的關鍵。

至於什麼是品牌?品牌是指某人或某團體所生產之相關特定產品有別於其他性質相似產品的標幟;品牌可以是生產者,也可以是產品;品牌意涵著產品的品質、形象、風格、訴求、創意及消費者的喜好等。農業品牌則是指農作物或動物本身、或它們所產出的產品、或以它們為原料經加工後而製成的產品,或以它們為素材所營造出具教育性、休閒性、資源再生性、醫療保健性、及環保效果等之產品或環境。

二、現代農業發展的現象及問題

1.現行的農業的特性現代或慣行農業的主要特性有四(1),一係機械化,二為依賴外來資源,三為全球化經營,四是基因轉殖。因為機械化之故,所以可以採用大面積種植策略,此種策略等同節省人力,大量資金集中投資,以及能源消耗;為便於節省人力的經營管理,所以機械、資訊自動化的操作,乃將原來複雜的飼養耕種生物單純化,但單純化的動物飼養及作物耕種,均容易遭受到經濟及氣候劇變所產生的損害;而且商業化的動植物的飼養及種植環境,是孤立一處,與這些動植物原本的生態條件存在著明顯差距,而需要從其他資源來源處提供大量的資源,譬如特別需要化學製劑的引入;現代農業的經濟思維及國際勞力分工策略,致使農業的生產力得以提昇,又因資金誘因及市場力量,使得農場生產範圍得以擴大,於是又牽扯更多的資源及資金的投入,其間因為引發若干的資金利益,所以現行農業間也糾纏著許多政客及官僚體系間的管道;現代的生物科技可以將不同物種間的基因互相更換,造就出許多所謂之基因改造或轉殖生物,有的是為增產,有的是為防止病蟲害的侵害,有的則是使之可以忍受殺草劑的干擾;但動植物的遺傳性經過如此人工化的改變後,相應地改變了這些動植物的生態環境;物種性狀的改變,其生理代謝反應自然也發生改變,此種改變對食用者是否亳無影響,令人憂慮,最近Leu(2)根據科學論述轉基因食品的安全性,甚具參考價值;基因轉殖生物均為國際大型種子公司的智慧財產,待基因轉殖生物釋放於田間,十分可能和自然界中的野生種,或自然品種,或農民自行留用的品種,發生雜交,產生的後代可能繼續繁衍,而取代了野生種及其棲地,於是野生種消失,另外則是農民自用品種也因雜交,而遭受污染,若污染的基因係企業機構的專利項目,則尚會引發侵犯智慧財產權之訴訟案件。

2.現行農業的缺失

(1) 被石油及化學肥料與農藥所綁架,此乃由於農業機械化、連作、大面積栽種單一種作物、密植等之故。

(2)當某一種外來資源被使用到極致時,逐漸消失的報酬終必伴隨而至。如於1970年代,在中國每使用一公斤氮肥,可多生產15-20公斤之水稻,而如今也只不過有5公斤的收益;另外,在美國自二次世界大戰後所使用的化學農藥比之前增加了10倍,但是總體作物因害蟲之故所遭受的損失,卻由以往的7%,增加成13%;作物在人為的環境中長期的被耕種,體質變弱而很容易遭受病原及害蟲的侵害,反之,則強壯得足以抵抗外來病蟲害之侵襲,是謂滋養生活原理(trophobiosis theory)。

(3)現行的農業措施已是造成全球暖化的一項重要緣由,經濟體中之農業生產,在整體經濟體中之溫室氣體的排放量中,佔了12-15%的份量(3),此乃由於使用化學肥料及農藥之故,例如普遍施撒在田間的氮肥,會轉變成一氧化二氮,一氧化二氮的溫室氣體效應是二氧化碳的296倍;而反芻動物在腸胃裡的醱酵作用,所產生的甲烷,其溫室氣體效應是二氧化碳的23倍。

(4)土壤是主要的碳儲存之所在,其量遠大於森林中之林木,土壤中所固著的碳為1兆7400萬噸,而森林所含有的碳是6,720噸,但由於農業耕種之故,如美國中西部的土壤於1950年代時含有20%的碳,而現今只剩1~2%,尤其是施撒在土壤中的化學肥料,激化了土壤微生物的活性,於是促進土壤中有機質的分解;滋養作物的表土因為機械化耕作及放牧之故,致使全球每年喪失500萬公頃耕地,且至今全球已流失1/4表土;施用化學肥料等已造成全球超過九億公頃的土地含鹽量過高;又全球每年大量砍伐森林,及相應的極端氣候變遷,還導致土壤沙漠化,單就中國而言,於2007年時土壤沙漠化的面積達173,97萬平方公里;也由於連作及未注重生物多樣性的耕作形式,造成田間淺留並累積許多病蟲害之因子,及生物性所產生的負相生相剋作用(allelopathy),而演變成連作障礙現象。此均係耕作之故,致使土壤結構被破壞,及土壤的流失。

(5)施用大量化學肥料及農藥已造成地下水中沉積過量之元素成份及重金屬。中國土壤中即已普遍遭受重金屬污染,而且地下水中的硝酸離子的濃度,已是美國最大容許量的5-6倍。

(6)破壞自然生態環境,尤其是生物多樣性的狀態。例如近幾年發生在世界各地的蜂群衰竭失調(CCD),及鳥類的種類及數量減少現象,其原因和農藥及轉基因作物定有直接關係;農藥的使用數量並未因栽種轉基因作物而減少,反而變本加厲使用得愈來愈多,此乃因為病蟲害均產生了抗藥性之故,如至今已知有超過500-1000種害蟲,具有可以抗一種以上殺蟲劑的能力;於1998年時,至少有150種以上的病原菌擁有抗藥性;至今至少有197種雜草具有抗殺草劑的能力;同時施用農業後,使得存在土壤中對作物生長具有重大助益的蚯蚓及菌根菌之數量大量減少,此乃由於它們對各種農藥均甚敏感之故。

三、樹立及推廣有機農業品牌的時代必要性

針對前述慣行或現代農業所衍生的缺失,政府間氣候變遷專門委員會(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 IPCC)是於1988年成立的國際組織,於2007年會議中的一項結論就明確指出有機農業是解決氣候變遷之道;國際評估農業知識與科技促進發展(International Assessment of Agricultural Knowledg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for Development, IAASTD)是聯合國的另一關注農業發展的組織,於2008年所發行之「供決策者使用之全球摘要」報告中,也曾明確地提出第七項主要結論,即將農業知識與科技重點轉殖成以農業生態科學為主,如此將有利於解決環境問題,並能維持及提高生產率,簡言之,即人類必須徹底改變現行農糧生產方式;全球氣候變遷高峰會(Global Summit on Climate Change)是聯合國所贊助的另一國際組織,於2009年12月7~18日,在丹麥哥本哈根召開,其中所形成有關降低全球溫室氣體排放的農業措施,就是發展有機農業,以及植樹造林。

什麼是有機農業,國際有機農業運動聯盟(IFOAM)已有定義(4),其他各方之定義均不離有效生態環境的維護、再生循環自然資源、維持及改善土壤肥力、減少土壤流失、強化及改善生物多樣性狀態、以及減少對人及對其他動物及自然資源危害之範疇(5)。

美國羅德爾研究所(Rodale Institute)於1981年展開為期30年的比較田間試驗,稱作「耕作系統試驗」(The Farming Systems Trial, FST)(6),比較主要作物,如玉米及大豆,在有機及慣行或現代農業農田中之生長情形,得出下列五項有機農業優點的論證。

經過30年在同一地區的比對試驗,得出下列五項有機農業優點的論證。

1.土壤的健康

有機農業會增加田間土壤中的碳含量;土壤中碳的功用如下:

(1)碳是植物營養成份的貯藏所,並長期保留住造些營養成份。

(2)連結土壤粒子,而使土壤固粒化,顏色較深。

(3)維持土壤溫度,使土壤溫度不致於劇烈快速變化。

(4)提供微生物的食物來源,增加土壤生物的種類、數量及活性。

(5)連結重金屬及農藥。

(6)影響土壤的保水能力及通氣性;地面水能滲漏至地面下的水含量,在有機農田中比慣行農田中,至少多15~20%。

2.產量

乾旱連續4年情形下,有機玉米的產量比慣行制度下的玉米多出31%;而號稱經基因轉殖過之耐旱玉米,其產量只比慣行農業中的玉米產量高5.0~15.0%;如孟山都(Monsanto)的品種高出6.7~13.3%,而杜邦(DuPont)品種高出5%,而先進達(Syngenta)品種則高出15%;但均不及有機農田中的玉米產量。

在非乾旱或其他天然災害的情況下,聯合國曾報導,世界糧食生產若循農業生態的農耕方法(agroecological farming system),於10年內其產量將會成長一倍;在糧食生產不足的社區或農村,當農民轉型成有機耕作方式後,將會促使農作物產量,比慣行農耕方式者高出180%。

3.經濟

根據聯合國報導,每公頃的有機農業可以提供30%以上或更多的工作機會;而且有機農業是慣行農業利潤的三倍;如每畝小麥每年可獲利美金835元,而慣行農業中的玉米,其收入之金額為美金495元;實施有機農業比慣行農業的花費少,即有機農業為美金277元,而慣行農業為305元;統計2008-2010年間的獲利,有機農業為美金558元,而慣行農業為美金190元。

4.能源

(1)投入的資源(inputs)

i. 有機體系比慣行體系少耗45%能量

ii. 有機體系中使用最多的能源是柴油

iii.慣行農業體系中使用最多的能源是氮肥,相當於41%的總能量。

iv.有機農業體系的生產效率比慣行體系者高出28%,而慣行不整地體系的生產效率(就能量使用而言)最低。

(2) 溫室氣體排放

i. 慣行農業體系從每磅生產的作物過程中所排放的溫室氣體比有機體系者多40%。

ii. 在慣行農業體系中,直接從投入的資源所產生的溫室氣體,最大量的是來自於肥料生產及農場中的燃料使用。

iii.在有機農業體系中,所產生的溫室氣體,直接源自於投入的資源是燃料及種子;而源自於種子的溫室氣體排放量,則和慣行農業體系者相當。

5.人類的健康

(1) 亞托淨或莠去津(atrazine)是一種殺蟲劑,在美國廣泛地被施用在玉米田中,每年在5,000萬畝的玉米田中,大約使用7,500萬磅亞托淨;歐洲已有七國禁止使用此種殺蟲劑,因為認為它會引起腫瘤及癌症,如乳癌、卵巢癌、子宮癌、血癌、及淋巴腺癌等,輕者會造成孩童數學及閱讀能力的低下。

(2) 研究人員已在孩童的尿液中發現存有有機磷劑,其量為14 ppb。有機磷劑多為殺蟲劑,在1989年時的62億美金的殺蟲劑市場中,40%的藥劑係有機磷劑;在生態環境中對人畜及鳥類皆毒,可使接觸的人產生弱視、頭痛、呼吸困難、心跳變慢、厭食、發抖、腹瀉、虛弱等症狀。

(3) 孟山都於1970年代所專利的一種殺草劑,年年春(Roundup),是嘉磷塞(glyphosates)類藥劑,是一種內分泌干擾物質,會干擾生殖器官的發育,干擾睪胴素及雌激素的生合成,造成染色體變異,造成畸形胎兒;降低生育能力、以及導致前列腺及睪丸癌。而年年春是種廣效的系統性殺草劑,主要用在玉米、大豆、以及牧草區,是現今世上最廣泛被使用的非選擇性殺草劑中之一種。

(4) 農藥已在母乳及臍帶血中被發現其蹤影。

(5) 發現殺草劑及農藥中的一些非活性物質(inactive ingredients),和主要成份一樣有毒。

(6) 如今已有超出17,000種農藥產品流通於市場上。

(7) 而環保署只需要檢測少於1%的農藥商品。

所以由以上各項事實就可知,現今之農業環境,實際已造成環境極為廣泛的污染,污染所造成的衝擊還不僅只限於人類,對依賴這些環境的其他生物同樣有害。

綜合以上之論證,得到下列六項綜合結論:

1.有機作物的產量不會低於慣行農業者,甚至於超過。有機農業系統所生產的穀類糧食產量是慣行農業的2-3倍,一般作物產量則為慣行農業的180%

2.在乾旱季節或年代,有機作物的產量超出慣行農業者甚多。

3.有機農業是累積田間有機質,而非消耗它,因此使農田更形永續性。而且土壤固定一磅碳,相當於自空中吸收3.5磅二氧化碳。

4.有機農業可以節省45%能源,並使能源的使用效率更高。

5.慣行農業比有機農業多產出40%之溫室氣體。每畝有機農田每年可固著住2,000碳磅,然而慣行農田中卻是每畝每年損失掉300磅碳。

6.有機農作系統比慣行農作系統產生更多利潤。

四、有機農業的國際發展趨勢

根據國際有機農業運動聯盟(International Federation of Organic Agriculture Movement, IFOAM)及有機農業研究所(Research Institute of Organic Agriculture, FiBL)(7)於2013年統計公佈2011年全球162個國家實施的有機農業的概況報告,全球的有機地區有6,920萬公頃,其中53%,亦即3,720萬公頃土地是農業用地,其中佔地最大的是多年生草原地,佔63%,作物耕種地佔17%,多年生作物佔7%,無詳細資料的農業作用地佔12%,其他農地為1%;主要的可耕種的作物,依種植面積大小依序為禾穀類,牧草飼料作物,油料作物,蛋白質作物及蔬菜;而主要多年生作物依土地面積大小依序為咖啡、橄欖、核果類、葡萄、及可可。

不論可耕作物及多年生作物,自2004年至2011年,均是呈現增加趨勢,如一年生栽培作物於2005年時為2,000萬公頃,而2011年時為2,320萬公頃,多年生作物於2004年時為34萬公頃,於2011年時則為63萬公頃。就全球有機農地而言,於1999年時為1,100萬公頃,增至2011年的3,720萬公頃。有機農地最多的是在大洋洲,有1,220公頃,最少的是非洲,有110萬公頃(表一);而全球有機農地於2011年時,其實也只佔全球農地面積之0.86%。

表一、2011年各地區有機農田的面積及比率

地區  面積      佔全球   佔全地區  2011/2010年   (百萬公頃) 有機農地比率(%) 農地比率(%) 比較(%)

大洋洲 12.2 33.0 2.9 +0.3歐洲 10.6 29.0 2.2 +6.3歐盟 5.4 拉丁美洲 6.9 18.4 1.1 -9.2亞洲 3.7 10.1 0.3 +34.4北美洲 2.8 10.0 0.7 +5.2非洲 1.1  7.5 0.1 -0.2總計 37.2 100.0 0.86

全國有機耕地面積佔所有耕地超過10%者,全球共有10個國家,依佔全國可耕地面積之大小,依序為福克蘭群島(Falkland Islands)、列支敦斯登(Liechtenstein)、奧地利(Austria)、法屬蓋亞那(French Guiana)、瑞典(Sweden)、愛沙尼亞共和國(Estonia)、薩摩亞群島(Samoa)、瑞士(Switzerland)、捷克共和國(Czech Republic)、及拉脫維亞(Latvia);美國於2008年時為0.6%,臺灣現在為0.59%,中國則是0.36%耕地面積是實施有機農業者(表二)。

表二、2011年其他國家或地區之有機農地佔全國農地比率及與前一年比較之增減情形(括弧內數字)義大利Italy  8.61 (-1.5%)  西班牙Spain  6.52 (11.3%)丹麥Denmark  6.09 (-0.4%)  德國Germany   6.08 (2.5%) 英國UK     3.96 (-8.7%)  加拿大Canada  1.24 (19.5%)美國USA (2008) 0.60 (0.0%)   臺灣Taiwan   0.59 (69.4)中國China   0.36 (36.7%)  日本Japan    0.24 (3.7%)

全球有機農業市場價值於2003年時,為250億美元,於2011年時已增加為630億美元,比2002年者增加170%,而且增加的情形是呈逐年增加的趨勢,如2008年,2009年,2010年,依序分別為509億,549億,及591億美元;全球最大的有機農產品消費國是美國,其消費金額約佔全球的45%左右,而德國及法國是全球第二及第三大消費國,除美國及日本外,全球10大有機農產品消費國全係歐洲國家,亦即有機農業的主要市場是在北美洲及歐洲,佔全球之90%以上。每人平均有機農產品的消費金額,最大的是瑞士,平均每人每年消費177歐元,其次是丹麥的162歐元,及盧森堡的134歐元(表三)

表三、2011年平均每人消費有機農產品最多的10國國 家 金額 (歐元)瑞士 177丹麥 162盧森堡 134奧地利 127列支敦斯登 100瑞典 94德國 81美國 67法國 58加拿大(2010) 57

五、展望 

有機農業在全球的耕地及市場雖然呈現逐年增加的趨勢,但佔整個農業耕地及市場的比例仍然十分微小,由於有機農業對維護自然生態環境、確保糧食安全,促進人體健康,和慣行農業相較呈現具體的優勢,但一般民眾對有機農業的認知不詳,因而阻礙有機農業的發展,擬開拓有機農業的發展,各國政府均應積極鼓勵農民實施有機農業,支持相關學術研究單位之研究經費,加速研擬解決實施有機農業之障礙,如雜草、土壤肥力、動植物健康問題、以及研擬大量有機農業生產體系之建立等,協助暢通有機農產品國內外的銷售管道,向農民宣導有利實施有機農業的新知識、新技術,告訴農民及社會大眾,有機農業不但不會減產,而且還會讓食用者健康,因為歐美人士號稱的有機農業之父,美國土壤學者金博士(Franklin Hiram King, 1848-1911),於1911年出版「40世紀的農民」一書,書中就真實地記載中國人的作物生產,係依靠動物排泄物、生物殘體、輪作、綠肥、覆蓋作物、及草木灰燼等,而當時美國已普遍地使用化學肥料,但每公頃農田的收成可養活5位中國人,0.4公頃農田可養活3位日本人,1.2公頃農田卻只能養活1位美國人,因此可見較符合有機農法的耕作效果絕不會比施用化學肥料者差;另外,英國麥卡桑爵士(Sir Robert McCarrison, 1879-1960),於服務印度期間發現山區的鄔哲士(Hunzas)人,其平均壽命高出歐美人士甚多,探討其飲食內容及生活習慣,並以試驗動物予以測試,而出版了一本與「40世紀的農民」齊名的「營養與健康」,而總結出一句舉世耳熟能詳的「你的健康取決於你所吃的」(you are what you eat),所以可以印證有機農產品較慣行農產品對人體健康的影響有利,其實這些論點,在前述的羅德爾研究所所從事的田間比較試驗中,也得到相同論證。

無論發展慣行農業或有機農業,其首要之務即育種,波勞博士(Norman E.Borlaug, 1914-1991 )因育種在1960-1990年間至少挽救了10億人口生計;中國的袁隆平教授也因育種,於1976-2006年間因使水稻增產,其年均產量可以餵飽6億人口。有機農業的訴求及實施的重點之一,是依賴各種生物多樣性,如遺傳的多樣性、物種多樣性、及多樣性的生態體系等;有機農業注重的育種是講究所培育出的品種,適合有機的生產環境或條件,也符合有機食品及飼料品質的條件,所以有機作物的品種必須夠強壯可適合當地、低外部資源投入的農業生態環境,因此可知有機農民所需要的作物品種,其多樣性程度定必遠超過現行工業化的慣行農業,假若作物無多樣性的品種,有機農業在各地區的發展必將無法推展。其間原因就是在於有機農業注重各種作物品種與自然環境的相容性,而非一種特定基因改造品種普植於世界各地的情景,所以有機農民必須培育適合自己當地環境的品種;又因每一地區的範圍不可能很大,所以生產選育出的品種種子,其數量不可能,也無必要大量。

可惜的是,根據聯合國糧農組織的報導,過去100年間,農作物大約有75%的遺傳多樣性已經喪失,遺傳多樣性喪失的一項主要因素,就是因跨國種子企業的興起,而取代了種類繁多、規模小之地區性的育種站及種子生產企業;遺傳變異性不大的單種特性的種子生產,不但降低了人類食物多樣性的選擇,而且也會因為它們容易遭受到病蟲害的侵害,而不得不自外界引入更多資源,如農藥,以為因應。為維護自然資源及生態環境的永續發展,要實施有機農業,就必須落實種子的多樣性(8,9),種子的多樣性就是表示著遺傳的多樣性,遺傳的多樣性則需依靠各種不同作物的育種者,所以以往傳統的種子篩選、貯存及農民知識之交換,都應該重新予以重視並推廣(10)。因此培育適合不同生態環境的各種作物品種,也是急需政府投入關注及支持的重點項目;然而在近30年內,國際間已有若干跨國企業涉足於食物鏈中的起步事業,亦即種子企業,這些種子企業亦即國際間所熟知的「基因巨擘」(gene giants),他們擬運用智慧財產權的法規,控制植物的種質(germplasm)資源,同時清除農民留種育種的基本權益,以達到國際種子貿易利益的最大化為其發展策略;於2007年時,具智慧財產權的種子已佔整體商業種子市場的82%(11)(表四)。

表四、2007年全球十大種子公司及所佔全球智財種子市場的百分率

名次 公司名稱及國別 佔全球智財種子市場的比率(%)1 Monsanto (美) 232 Du Pont (美) 153 Syngenta (瑞士) 94 Groupe Limagrain (法) 65 Land O’Lakes (美) 46 KWS AG (德) 37 Bayer Crop Science (德) 28 Sakata (日本) < 29 DLF-Trifolium (丹麥) < 210 Takii (日本) < 2

全球前十大種子公司掌控了全球具智慧財產權種子市場之2/3(67%),單就孟山都(Monsanto)一家企業的市場佔有率就近全球的1/4;而前三家種子企業所佔之市場持有率為47%,已接近全球市場的一半,但單就具智財之玉米種子市場,其市場佔有率為65%;具智財權之大豆種子市場佔有率也超過50%。含孟山都公司藉生物技術所改變的遺傳基因及種子,於2007年已佔全球具基因改變遺傳性質之種子市場之87%。國際種子企業顯然已盡入前述十大公司之手,但彼等並不以此為足,尚持續互相聯合或合作,擬創造出更大的市場佔有率及影響力;如孟山都和巴斯夫(BASF)公司已宣佈合作培育增產及耐旱的玉米、棉花、油菜及大豆;孟山都和道禮(Dow Agrochemicals)公司合作,推出含有八個遺傳特性的基因轉殖玉米;作物品種中若含有二或三個特殊的轉殖的基因,比只含一個者好,因為它所創造出來的利潤幾乎是只含一個轉殖基因作物的二倍,而2009年孟山都在美國所銷售的種子,有76%都是含有三個轉殖基因的品系;另者,孟山都還與先進達(Syngenta)公司加強雙方新的交叉許可協議。在在均顯示「基因巨擘」欲壟斷全球種子市場之企圖心;並且目前一直在試圖說服各國政府、農民及一些不心甘情願的消費者,說基因轉殖植物是為確保在氣候變遷的當下,使作物仍具生產力,以及是讓作物具有適應力的必備策略。儘管目前國際種子市場的情形如上所述,但為持續發展有機農業,則必須將以有機育種方式所培育出的品種,繁衍出有機種子,以供有機農民使用。如何說服「基因巨擘」生產各種有機農業所需的種子,或支持地方有機農民培育及生產適合本地生態條件的有機作物種子,並制訂法規使有機農民於生產本地所需之有機種子時,不致於遭受到污染特殊轉基因作物中的特定基因所受到的專利保護之制裁,這些需求當然也只有靠政府關切,才能較有效地突破有機農民生產自己所需的有機作物種子的障礙。政府尚可支持學術研究單位或個人發展有機農業範疇中可被允許的有效種子處理及被覆(coating)的方法,設法解決或突破有機農民有權可以貯備自己的作物種子,可以培育自己的新品種,建立自己的種子銷售管道或網路等,及與大型種子企業或公司的權益衝突的問題。

六、結論

有機農業本身就是一項品牌,這項品牌代表的就是新鮮、無污染、有益於環保、有利於自然和諧的生態發展、及確保人類健康的生活品質,既是如此,經濟崛起的中國更應該在國際舞臺上,領頭提倡並推廣有機農業,如此不但對中國向世界所承諾的減少溫室氣體排放的議題上有直接具體地貢獻,而且對國內糧食增產、環境保護、人體健康,均呈現明顯效益,所以政府應該積極地推廣有機農業,而不妨從地方區域性的農業區開始,選擇與附近農業區域有些許距離並隔離的地區,以免於實施有機農業時,遭受到鄰近農業區域使用化學肥料、農藥、及轉基因作物等等之污染,然後推廣至以縣為單位的地區,再擴大至省,甚至全國,如是必讓世人刮目相看,而肯定中國的軟實力,因為有機農業的發展程度正可以反映出一個國家的國力強弱程度,由前述的統計資料就可得知,大面積或大比率地區實施有機農業的國家,及有機農業的消費大國,均是已開發國家,已開發國家所表示出的不只是高平均國民所得,同時也展現出國家的軟硬體實力,即國力,而國力是依人民素質、教育程度、行政效率、社會秩序、與尊重自然、珍惜環境、關懷子孫有關之文明發展、及國家建設等指標之綜合表現,這些指標幾乎都可與發展有機農業有關,中國為了自己,也為了國人能在國際間能抬頭挺胸、受人尊敬,推廣並實施有機農業此其時也。

參考文獻

1.吳文希。2010。淺釋發展低碳經濟及推動創新農業的目標及做法。海峽兩岸第三屆農業科技研討會。2.Leu, A. 2013. GMO safety issues based on science. Ecology & Farming (2013-2):39-45.3.Takle, E. and Hofstrand, D. 2008. AgDM newsletter article, April4.吳文希。2012。有機農業。藝軒圖書有限公司總經銷。266頁。5.Treadwell, D., Riddle, J., Barbercheck, M., Cavanaugh-Grant, D. and Zaborski, E. 2012. What is organic farming? Proceedings of the 6th Organic Seed Growers Conference. in www.extension. org/pages/18655.6.Rodale Institute. 2011. The Farming System Trial. 21pp.7.FiBL-IFOAM Survey 2013. in www.fibl.org8.IFOAM Draft. Seed Diversity in Organic Agriculture. 14pp.9.IFOAM. 2006. Organic Agriculture and Seed Diversity. 2pp.10.Dillon, M. 2008. Moving organic seed forward. Proceedings of 4th Organic Seed Growers Conference.11.ETC Group (Action Group on Erosion, Technology and Concentration). Who Owns Nature? 48 pp. in www.etcgroup.org/en/materials/publications.html?pubid=7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