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臺灣翻譯世界‧在今天想像未來:102年度國科會經典譯注系列第五場講座韋伯方法論研究意義──《韋伯方法論文集》

102年度科技部經典譯注系列「春季講座」—第五場於3月5日晚上七點在臺大博雅教學館102教室舉行,由臺大外文系張淑英教授開場致詞,感謝聽眾支持系列演講,並介紹本場講座主持人莊榮輝教授、主講人張旺山教授,以及討論人孫中興教授。

講座主持人臺大教務長莊榮輝教授將自身專業與演講主題連結,表示「方法論」雖屬人文社會學科範疇,對自然科學亦極重要。比起機械式操作,自然科學研究更重邏輯思考,而社會科學優良的研究方法,值得自然科學借鏡。

主講人清華大學哲學所張旺山教授,與聽眾分享科技部計畫工作心得,並討論韋伯方法論的意義。多數臺灣學生皆無法閱讀德文哲學原典,張教授接下翻譯工作的初衷,便是盼能奉獻一己之力,讓國內讀者能以中文談論哲學。張教授同時也分享了翻譯工作的苦樂,表示閱讀可似懂非懂,翻譯卻不容馬虎,極為辛苦,但蒐集資料的過程卻也讓他受益良多。

韋伯生於一個動盪不安、瞬息萬變的時代,自幼即聰慧敏銳,是全才型的小神童,往後更成為一位全方位極難定位的學者。韋伯進入海德堡大學就讀時主修法學,期間多方面涉獵不同學科。後因於經濟學領域表現優異,赴弗萊堡大學任「國民經濟與財政學」教授,在其後的教職生涯中,也多是教授該科。1903年,韋伯因病辭去教職,與同事創辦《社會科學與社會政策文庫》期刊,發表多篇鉅著。無法教書的這段期間,卻也是他最多產的時期。

張教授強調,韋伯之所以難以定位,不僅因為他的偉大,更由於他的思想早已超越學科界線,且至今在各領域都仍有跡可循。韋伯曾說:「國民經濟學是『人』的科學」。韋伯關心的始終是「人」,以及人類在歷史過程中,如何演變成今日的樣態。社會科學研究人類命運,繼而影響人類命運;韋伯的研究,影響了我們對世界的理解,也證明價值中立的科學,能夠領導整個時代的觀點。現今學界一窩蜂追求量化研究方法,韋伯的方法論應能引起深刻反思。

討論人臺大社會學系孫中興教授評論張教授的譯作,稱讚內容相當完整、使用最新的資料、導讀豐富充實、譯注詳盡,且忠於原著,不任意增添。他亦針對排版、漏字、贅字等問題提出改善建議,並且從作者、譯者、讀者三種角度剖析文本,說明作者本身(韋伯)也可能犯錯,以致於譯者難翻,讀者難懂。孫教授最後強調,翻譯是一門重要的學問;經典著作翻譯難度高,譯文難免艱澀拗口,臺灣中譯品質優良,應列入「台灣精品」系列,政策應支持學者參與翻譯工作。

講座進入尾聲之際,聽眾亦熱烈參與討論,不只針對韋伯的思想及張教授的譯著提問,更進一步提供看法與建議。張教授回應時提到,要讀懂哲學經典,除了優質譯本,讀者的知識基礎也是關鍵。哲學和很多學科密切相連,臺灣教育體系分科太早,希望未來能增加跨領域交流。他也補充道,自己原本想以韋伯發表於期刊上的論文原始版本作為翻譯母本,卻因在其中發現不少錯誤,而選定後人編的全集作為翻譯原文。張教授最後說,方法論是對研究方法的反省,對象廣泛,無法一言以蔽之,期待未來能有專門的研討會,提供學者交流互動的平臺。

講座結束前,由主辦單位請張教授抽出五名幸運聽眾,贈送張教授的譯作《韋伯方法論文集》一本。本場講座以全體大合照作結,在溫馨的氣氛中畫上完美句點。

接下來「春季講座」還有更多精彩譯注等待各位讀者,包括3月12日〈宗教多元論對超越的探求《宗教之詮釋:人對超越的回應》〉、3月19日〈形上學有未來嗎?康德的《一切能作為學問而出現的未來形上學之序論》〉、3月26日〈西田哲學與現象學《西田幾多郎哲學邏輯》〉,以及4月9日〈性、暴力、死亡交織:巴代伊的神聖情色變奏《情色論》〉。歡迎各位讀者踴躍參加,詳情請見活動網站:http://homepage.ntu.edu.tw/~b00901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