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衛學院:臺灣PM2.5年平均濃度為世界衛生組織標準2.5倍

2014年3月世界衛生組織(WHO)根據2012年的全球資料,發現全球死亡數估計平均8位中有1位是源於空氣污染,也指出室內空氣污染與室外空氣污染與心血管疾病的相關性及對呼吸道疾病的危害。空氣汙染是影響健康的主要環境風險,空氣中的懸浮微粒更引發人體多方面的健康危害,根據臺灣環保署2014 年空氣品質監測報告,臺灣所有空氣品質監測站的細懸浮微粒PM2.5年平均濃度為25,為世界衛生組織標準的2.5倍。為了更進一步了解空氣汙染與臺灣各方面的健康危害關係,公衛學院團隊持續致力於相關研究,與臺大師生分享如下。

流預所程蘊菁副教授、博士班學生吳昀麇及臺大生農學院生工所林遠見博士與余化龍教授的跨領域合作,執行一項病例對照研究,於2007至2011年間在台北市三間教學醫院招募了249位阿茲海默氏症患者、125位血管型失智症患者與497位健康對照組。這是第一篇探討60歲以上之老年人長期暴露於空氣汙染物(懸浮微粒和臭氧)與臨床診斷的失智症風險之關聯研究。空氣汙染的年暴露評估則使用臺灣行政院環境保護署空氣品質監測網之資料,包括14年的小於10μm粒狀汙染物 (PM10) 及12年的臭氧汙染物監測值。個人空氣汙染的暴露量以新穎的地理統計方法進行推估。本研究發現長期暴露於PM10年平均值 ≥ 49.23 μg/m3 (臺灣現行空氣品質標準,24小時平均值: 125 μg/m3,年平均值: 65 μg/m3) 和臭氧年平均值 ≥ 21.56 ppb (台灣現行空氣品質標準,8小時平均值: 60 ppb) 會增加老年人2 到 4倍之阿茲海默氏症(Alzheimer’s disease)和小血管型失智症(small-vessel vascular dementia)的風險。2015年6月美國失智症學會期刊Alzheimer’s & Dementia: Diagnosis, Assessment & Disease Monitoring以特別邀請文章將此研究刊登於封面。該期刊之特邀評論並指出此研究為空氣汙染和失智症的研究的重要開端,美國環保署將會把相關研究納入考量以修訂空氣品質標準。

大氣懸浮微粒主要來自化石燃料的燃燒與機械力研磨。這些微粒會造成呼吸道發炎,特別是細粒徑及超細粒徑顆粒都能深入肺部,造成組織傷害,也可能藉由對心血管的內皮細胞作用造成冠狀動脈疾病,或影響自主神經系統的恆定性,造成心律不整及心臟病發作的意外。職衛所鄭尊仁教授在2013年進行3個月的老鼠呼吸暴露實驗,發現相較於呼吸經過濾未含PM2.5空氣的大鼠,呼吸未過濾之台北地區空氣(PM2.5年平均值為13)的大鼠,會出現心肌發炎、主動脈管壁變厚、腎小管病變等症狀。而造成大鼠病變的PM2.5值,更低於目前臺灣環保署公告的PM2.5管制標準值(年平均值15)。此研究已被國際期刊《毒性與藥物應用》(Toxicology and Applied Pharmacology)接受。

流預所林先和副教授、流預所博士班學生羅偉成及詹長權副院長團隊的研究,利用空氣品質測站資料以及死亡資料評估台灣各縣市因為PM2.5所造成的慢性病死亡負擔。結果顯示,2014年台灣有超過6,000名的死亡人口可以歸因於PM2.5暴露,其中包括2,240名缺血性心臟病患者、2,140名中風患者、1,250名肺癌患者以及645名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重要的是,PM2.5造成的疾病負擔存在明顯的縣市差距,以上述四種慢性病而言,空汙嚴重的雲林縣有超過五分之一(22%)來自這四種疾病的死亡是來自PM2.5;而在花蓮縣則僅有9%的四大慢性病死亡與PM2.5有關。由於全國人口主要居住在空汙較嚴重的西半部,因此平均而言,全國有一成九的四大慢性病死亡與PM2.5有關(圖三)。此研究刊登於《臺灣醫誌》 (Journal of the Formosan Medical Association)。

圖: 台灣各縣市可歸因於PM2.5之四大慢性疾病死亡(缺血性心臟病,中風,肺癌,慢性阻塞性肺病)的可歸因人數(A)與可歸因比(B)PM2.5不但會提高慢性病之負擔,也會增加結核病風險。結核病一直是影響國人健康的重大傳染病,每年超過一萬人發病。流預所碩士班學生賴亭君追蹤新北市參加健檢的民眾6.7年,利用民眾的住家地址推估個人空氣汙染暴露量,評估空氣汙染與結核病發病的風險,刊登於《職業及環境醫學雜誌》(Occupational and environmental medicine)。結果顯示,每增加10的PM2.5暴露量,結核病發生率的風險會增加39%。另外,當交通相關的污染物-二氧化氮 (NO2)以及氮氧化物 (NOx),每增加10 ppb的暴露量,結核病發生率的風險會分別提高33%及21%。

近期研究結果指出空氣汙染,特別是細懸浮微粒PM2.5,不只影響肺部、心血管、中風等,且對於失智症,甚至是傳染病也有相關影響,是同時造成慢性傳染病與非傳染病疾病負擔的重要危險因子,並且造成健康上的不平等。公衛學院陳為堅院長及詹長權副院長皆強調,未來探討空氣汙染所造成的疾病負擔應涵蓋傳染病以及非傳染病範疇,完整呈現PM2.5所造成的健康影響且對於PM2.5的防制策略應針對區域性管制並搭配跨部門合作機制,才能有效改善PM2.5引起的疾病負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