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讓臺大醉月湖 成為臺大放生池

臺大醉月湖是校園中熱門景點之一。在陽光明媚的下午,臺大師生以及校外民眾會來到湖畔,或坐或臥,靜靜欣賞湖面上悠游的鳥類。偶爾碰到湖中鵝鴨上岸覓食,還能享受難得與動物近距離互動的片刻時光。

在人們眼中,醉月湖是個寧靜和平的水塘,但對水面下的生物來說,為了生存的激烈競爭從來沒有停過。而且生存的競爭往往會隨著人類隨便的放生變得更加波濤洶湧。今(2016)年十月初的時候,一隻食人魚被打撈上岸,讓醉月湖成為網路與媒體關注的焦點,民眾任意放生與放生後造成的嚴重生態問題,更值得關注。

這隻食人魚是由生物環境系統工程學系教授侯文祥帶領的研究團隊所發現。兩年前侯文祥受總務處委託,處理醉月湖長期以來的優養化問題,於是展開水質改善計畫、著手追蹤醉月湖水質與調查水中生物相。在2014與2015兩年的調查活動中,一共捕撈到十三種魚類,包括牛屎鯽、鯉魚、朱文錦、琵琶鼠魚、海鰱、泰國土虱,以及黃鱔、太平洋雙色鰻等較不常見的魚類。

●外來物種影響醉月湖生態●

這十三種魚類當中,只有牛屎鯽是臺灣淡水原生種魚類。雖然早期醉月湖跟?公圳相通,海鰱、泰國土虱等魚隻可能順水流移入,但目前生存於醉月湖中的主要魚類族群大部分都是被放生的外來種,對湖中的生態帶來相當大的改變。

其中,以琵琶鼠魚對環境生態的影響最大。琵琶鼠魚耐旱耐高溫,擁有強大的適應能力,即使環境差到其他魚都死光,琵琶鼠魚都還能活著。加上骨頭堅硬、魚鰭上有倒鉤,連鳥類也不容易吞食。沒有天敵,加上具有攻擊性,會大大壓縮其他魚類的生存空間。「除了有攻擊性,琵琶鼠魚翻攪底泥的行為會讓底泥中的氨、甲烷等釋出,使魚類中毒或窒息,因此只要捕到就要全部移除。」參與水質改善計畫的生物產業機電工程學系博士候選人陳以容補充說。

會對湖中生態系造成壓力的還有排泄量大、同屬於鯉科的鯉魚跟朱文錦,僅僅是去年就捕獲將近兩千條的朱文錦。由於朱文錦是繁殖場淘汰的魚隻,野外生殖不易,加上捕獲的魚隻大小相近,陳以容推測湖中的族群來源可能是實驗動物整批棄養。雖然小魚影響有限,但數量太多,產生的排泄物依然是龐大的負擔,還是必須移除。

大量的朱文錦、黃鱔、太平洋雙色鰻加上不久前捕撈到的食人魚,都顯示民眾在醉月湖的放生行為沒有間斷過,而且放生物種不僅止於魚類。雨後或溫暖的天氣裡,沿著湖邊步道行走,可以看到幾隻全身白羽毛的菜鴨一隻跟著一隻魚貫遊晃,或是一對體型龐大的土鵝上岸覓食,運氣好一點還可以看到紅冠水雞與牠的幼鳥們;這時放眼望向水面,則有許多的綠頭鴨跟俗稱薑母鴨的疣鼻棲鴨。湖中這麼多的鳥類當中,除了黑天鵝與紅冠水雞之外,其他都不是醉月湖的原住民。

紅冠水雞早期就定居在醉月湖,會在湖中央的草叢裡繁殖;至於黑天鵝,侯文祥特別提到,黑天鵝是領有健保卡的學校財產,有專人照顧餵食。原本負責維護醉月湖周邊環境、順便照顧黑天鵝的校工黃先生無奈地表示: 「雖然說只有黑天鵝是學校的,但總不能只餵牠而已。」於是四隻土鵝、一對疣鼻棲鴨,還有其他陸陸續續被棄養的鵝鴨,就跟著黑天鵝一起被餵養,一起在醉月湖定居。

●放生對生態系破壞力強大●

民眾放生行為原因多樣,可能是不負責任的棄養,可能是覺得水塘裡就是要有魚有鳥才賞心悅目,也有純粹是要讓生命重獲自由。臺大森林系副教授丁宗蘇提到:「放生是個傷感情的問題,雖立意可能是良善的,但民眾不知放出去的動物不是死路一條,就是讓周圍的眾多的生物慘遭捕食。」鳥能飛、陸上動物能跑,水中生物卻是無路可走。因此放生對水域生態系,有著十足破壞力。

目前臺灣的水域很難找到原生種魚類,逃逸或放生的琵琶鼠魚、吳郭魚、鯉魚等適應力強大,佔據大部分空間與資源,讓原生種的牛屎鯽、青?魚無法生存。侯文祥表示,引進任何一種生物都是要有目的性,且經過生態平衡的考量。以正在醉月湖進行的生物防治工法為例,為了降低水中藻類而放養的黑鰱放養目的很明確,就是要捕食藻類以防過度增生造成水質優養化,至於數量則必須考量水體大小、魚隻本身排放的營養鹽,還有可能被鳥類捕食等因素計算,並且持續追蹤魚類的成長狀況。「放養要有科學專業。」侯文祥強調。

醉月湖當前的生態狀況是臺灣多數水域生態系共同的縮影。還好臺大在兩年來,不斷地移除下放生魚的捕獲重量,從2014年的兩百四十多公斤到2015年的七十幾公斤,顯示湖中放生魚已有減少的趨勢。接下來要實施的計畫將以淨化水質為優先,針對湖中過量的藻類投入黑鰱與捕食該藻類的浮游生物,並採用不破壞生態的生物防治工法,讓醉月湖能找回清澈的湖水。

然而, 醉月湖的問題不只有持續出現的水上水下新成員,還有民眾恣意的餵食行為。湖邊聚集大量過胖、又不願意飛行的鴿子和麻雀,就是餵食行為造成的結果。侯文祥提到,餵食行為會造成野生動物的習性改變,大量鳥類密集與人類近距離接觸還有引發禽流感的疑慮,至於餵食的碎屑與鳥類排泄物又都成為湖中營養鹽的來源造成水質汙染。

先了解自然,才能親近自然

看似簡單無害的餵食行為,其實已造成一連串對生態環境的不良影響。但在環境教育不普及的狀況下,民眾並未意識到自己的一個小動作,已對生態造成危害,還自認是愛護動物、親近自然。同時,醉月湖環境的維護工作,若單靠專業人員的努力一定不夠,須經由科學教育的傳播,讓民眾可先了解自然、再以正確不危害的狀況下親近自然,才能讓醉月湖不再出產食人魚這類的驚嚇。

因為放生而充滿生機的醉月湖,還曾經是鵝的「命案」現場。校工提到,在某個例行餵食的早晨,他發現一隻翅膀骨折、脖子皮膚遭拔除,已奄奄一息躺在石頭上的土鵝。雖然及時通報醫院,但因為時間延誤以致無法挽救。 

原本以為是野狗所為,但由於脖子的傷口太過完整而排除。後來才發現是由於公鵝有領域性、比較兇悍,於是用嘴啄侵入者的腳踝,不料因此得罪民眾而埋下殺機。夜裡不明人士來到醉月湖尋仇,卻認錯鵝,還把母鵝用殘忍的手段,弄得半死不活丟在石頭上。至於另一隻是生病死掉,於是原本四隻土鵝,就剩一公一母倖存。醉月湖對師生與民眾來說,或許只有上課或散步時會經過,但這裡是臺北市僅存的幾塊綠地,是一大群動物唯一的家。下次遇到鵝鴨上岸時的時候,記得保持友善,好讓動物橫行無阻的奇景,能夠在臺大延續下去。

記者/林承勳

責任編輯/王唯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