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什麼讓臺大早上6點的課座無虛席創新設計學院『設計如何說故事』

天光未亮,空氣中飄著濕冷的雨,創新設計學院的教室卻已擁擠得水洩不通。來自四面八方的科系,高達30位同學準時出席。學院的新課程『設計如何說故事』,於週三晨間6點,正式開課。

吳米森導演抱持「每個人都應該有說故事的能力」的初衷,開啟了說故事課程的大門。若想要選修這堂課,就必須跨越兩道門檻:先交一篇五百字的故事大綱,經過一番競爭獲選後,就必須挑戰「早六上課」的遊戲規則。

●第一章 『故事』讓我們認識世界●

街道杳無人跡,寒意沁骨,踩踏著昨日的夢,囁嚅在虛與實之間。教室裡唯一看似精神奕奕的男子開口說:「為什麼我們需要床邊故事?」

故事對我們來說,到底是什麼?早在文字出現之前,口耳相傳的講述行為已蔚為興盛,並肩負著娛樂、乘載歷史的功能。不少研究學者也發現,兒童聆聽故事能夠激發想像力、助於學習人類行為。故事像是傳遞的魔法,將訊息植入我們思考的底層,建構對世界的解釋。

故事,從古至今都擁有屹立不搖的地位,柏拉圖即是目睹故事的滲透力,不惜發出將詩人放逐的言論;而現今透過故事力量穩固地位的案例更是不勝枚舉。將地圖攤開,舉凡美國迪士尼、法國羅浮宮、蘋果的廣告,都是透過故事的力量,造就卓越的成績。

●第二章 伽納地景,故事的產地●

雨水順著屋簷滑下,咚!地打在同學的頭頂,一群人擠在老厝窄巷裡,想一窺古井的樣貌。在攤開地圖的隔天,南萬華東園町——伽納,突然闖入一群陌生人。設計如何說故事的學生們魚貫在翊威學姊身後,聆聽、注視,並試著烙印街頭巷弄中的點點滴滴——老樹城牆茉莉花、賣豆腐的婆婆、好吃的麵線。在黑漆漆的矮房中,男人坐在日光燈下專心洗著豆芽;曾經人聲鼎沸的戲院街區,而今只剩大勝戲院的招牌垂掛;曾經養活整個部落,現在也持續被使用的水井,而今卻即將消失⋯⋯

最樸實的日常裡,刻畫著時代變遷的痕跡,各種衝突與對立,編織在人性裡幽微的情緒,都即將變成故事屋裡的菜餚。

●第三章 故事屋開張●

小小的教室,故事屋的老闆反覆說著同樣的故事,專門聆聽故事的旅者環遊11個故事之間,並留下聆聽的心得作為小費。在此之前,距離開課以來又過了一個週末。迦納的魂魄尾隨其後,觸發許多討論和觀點的交鋒,也已釀成許多精彩的篇章。必然有不少胼手胝足奮鬥至此的組別,想以此作為創業根基。然而,就在吳米森導演一句話「我們要拆組」,夢就碎了。

塞翁失馬,焉知非福。和來自「不同故事背景」的學徒們再次聯手,加入了新的邏輯,新的議題,以超越金馬創投為新目標,而這其中幾家歡樂幾家愁的花邊新聞,也為故事屋的開張增添一則軼聞趣事。

●終章●

教室裡,吳米森導演著正裝繫領帶,指揮攝影機的架設,調度課程的安排;而遠方,有帶著作品匆匆趕來的;或者身已提早到教室,而心仍在故事裡,執意將作品修改到最後一刻,蓬頭垢面的學生;加上早已無人留意的晨曦,共組了最後一個六點的畫面。

從原本痛苦掙扎來到教室,到最後超越「6個6點、6個3小時、僅僅兩週」的設定,完成看似不可能的任務。經過原理公式的熟練、場域的探勘、激烈的討論構思、故事再破壞⋯⋯總總,總總,總算誕生出了今天的成果發表。

三個主題,11個故事。除了伽納社區的故事,也加進了以歷史為主題的228、以時事為題材的虐貓事件。有多組同學以廣播劇的方式呈現,用聲音重現228歷史人物;也有同學採用手繪插畫輔現場獨白的表演方式,演繹貓咪的內心;更有用導覽說故事、用心實地拍攝影、真人入鏡的作品發表。

身為一個人類,尤其在臺灣社會背景下,說故事的重要性是吳米森導演此堂課不斷強調的:社會上很多真實的東西,僅僅是透過簡單的故事並不能讓我們更進步。所以每個人都應該要有說故事的能力,尤其臺大學生有其責任。

曲終人不散。雖然課程已經結束,但下課時間大家仍將老師團團圍繞,久久不肯離去,可見同學對這堂課的收穫,早已「原諒」這曲折離奇的上課時間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