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衛與法律的實務對話: 臺日公害訴訟與疫學因果關係工作坊

2016年10月24日 (一) 下午於臺大公衛學院拱北講堂舉辦的「臺日公害訴訟與疫學因果關係工作坊」順利落幕。此工作坊有上下兩場,上半場特別邀請鄭雅文(臺大健康政策與管理研究所教授)與林良榮(政大法律學系助理教授)探討臺灣為何看不見石綿職業病,以及日本石綿訴訟對臺灣的啟發,並由日本大阪泉南石綿國家賠償訴訟律師團,分享國家賠償訴訟的經驗;下半場則由協助RCA、中石化與六輕等三大公害的律師團分享訴訟相關法律問題,並由日本律師分享日本四大公害訴訟。

全面禁用石綿與石綿疾病受害者之正義實現,是臺灣、日本與世界各國共通的課題。去年(2015年),日本因間皮瘤而死亡的人數超過1500人;在過去的20年來,因間皮瘤而死亡的人數增加了三倍,石綿相關疾病的流行,已成為了現實。

2005年夏季,媒體報導揭發,任職於製造石綿相關製品的久保田舊神崎工廠(位於兵庫縣尼崎市)的許多勞工,因罹患石綿相關疾病而死亡,甚至連居住於工廠附近的居民們也罹患了間皮瘤。然而在政府持有的有限石綿相關情報也不公開的情況下,日本民眾感受到「重大事件被隱藏」,媒體以「被隱蔽」的石綿受害為標題接二連三報導,這就是被稱為「久保田震撼」的重大社會事件。

該事件發生之前,也就是2004年,由勞動者、市民與專家們於1997年成立的「石綿對策全國連絡會」以及間皮瘤等石綿疾病患者與其家屬相關協會努力推動,促使日本政府導入石綿禁用規範,並在東京舉辦世界石綿會議。尼崎市的石綿疾病受害者因此藉此契機,鼓起勇氣公開了自己的名字。來自日本全國各地的石綿受害者、家屬與支援石綿受害者的專家們也成立組織,進一步擴大影響範圍。

在政府層面,與石綿問題相關的部會首長開會制定了「石綿問題相關的綜合對策」,加速推動石綿的全面禁用(於2012年全面禁用),而為了實現「無縫隙的救濟」,於2006年制訂並實施《石綿健康危害救濟法》等措施。然而不可否認的是,政府諸多措施,可能是為了讓日益高漲的輿論與其社會運動壓力能盡早平息下來。但對於廣泛的相關課題與長期問題的解決方案,實際卻被延遲。

上排左起為臺大公衛學院陳為堅院長、詹長權副院長、職衛所陳保中所長、及陽明大學科技與社會研究所林宜平所長。下排左起為健管所鄭雅文教授及政大法律系林良榮教授。

與「久保田震撼」被報導之前相比,勞災補償制度的補償案件數雖呈現爆炸性增加,但還是無法十分完善。期待透過勞災補償制度與《石綿健康危害救濟法》的實施而實現「無縫隙補償·救濟」的努力,至今也尚未完全實現。除此之外,更重要得是,石綿引起的肺癌是受害者人數更多的疾病類型,但其補償與救濟卻因為嚴格的認定標準與醫療相關人員對此議題的認知有限,而遲遲無法有所進展。

與勞災補償制度的給付相比,《石綿健康危害救濟法》的給付,在內容與層面上,都顯得相當不完整。無論勞動者與居民身處何處、如何暴露於石綿,罹患石綿疾病的所有受害者與其家屬均應獲公正且平等的補償,因此目前正在進行《石綿健康危害救濟法》的修法。

以加害企業為對象的民事損害賠償訴訟,大多數判例認為企業應承擔賠償責任,原告勝訴的案例逐漸累積中。以石綿紡織產業為發源地的大阪泉南地區的患者及其家屬,以國家沒有適當監管與管理,導致石綿危害的擴大,進而對國家提起了訴訟。經過大約八年半,最高法院在2014年10月9日做出裁決,確定了國家有其損害賠償的責任。在國家被認為有責任的期間,於石綿製品製造企業工作受到暴露而罹患石綿疾病的受害者,國家透過和解程序,進行相對應的補償;這樣的案例目前也正被挖掘出來。

此外,從事建築相關工作而罹患石綿疾病的勞動者與其家屬,也對國家與石綿建材製造商追究責任,他們於全國各地提起訴訟。東京、福岡、大阪、京都等四個地方法院,皆判決國家應負責任,甚至在京都地方法院的判決,部分石綿建材製造商也被認定須為此承擔責任。為了讓未提起訴訟的受害者也能獲得補償,目前正在努力研究基金制度的設置方式。

即便補償制度與司法制度有其相異之處,對於所有石綿受害者及其家屬,實現應有的正義,乃是世界各國共通的課題。為了能夠持續向前邁進,匯整世界各國的知識與其相關經驗,是有其必要性的。

根絕石綿相關疾病,已成為世界共通之優先課題。根絕石綿相關疾病的最好方法,是盡早實現全面禁用所有種類石綿。「無石綿的社會/環境」是日本與臺灣最終的目標,期待此次工作坊,能對日本、臺灣乃至於亞洲與世界各國的共同努力有所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