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技醫藥國家型科技計畫臺灣新藥研發展現初步成果 楊泮池校長期許持續帶動生技醫藥研發與產業成長

由政府所資助的臺灣新藥研發計畫經過六年努力,已有豐富成果。在 2017 年 3 月22-23 日舉行的成果發表會,展示了各方面的研發成果,新任科技部蘇芳慶次長也將宣布對新藥研發的政策與未來展望。生技醫藥國家型科技計畫是由政府所支持的大型新藥研發專案,由科技部、經濟部、衛福部、原能會等部會共同策劃,研發期間為 2011-2017 年,主要在促進學研界與法人單位投入新藥研發與轉譯應用。

學研界積極參與新藥產品研發

目前累計完成了 10 項新藥的研究概念驗證(Research Proof-of-Concept),也就是 在活體動物疾病模式中驗證了新藥的療效及安全性,這是決定新藥是否值得持續開發的關鍵,也是新藥開發過程中的首項重大里程碑。其中 6 項新藥並已進入第一期臨床試驗,包括抗癌候選藥物MPT0E028、DCB‐CI0901 及 UB-941、抗肺腺癌候選藥物 DBPR112、抗糖尿病新穎候選藥物 DBPR211、與糖尿病降血糖藥物 DM101 等。證明了國內學研界 已具有從新藥探索、臨床前藥理、藥動及毒理、原料藥生產、製劑生產、一直到申請取得試驗藥許可(IND)之能力。同時,該計畫也取得了國內外專利共 176 件,具有未 來臨床應用的價值。

該計畫的另一個任務是健全國內新藥研發所需的技術平台,提供給國內藥廠與學研界使用。這些技術平台包括了「小分子藥物化學技術」、「小分子化合物試量產」、「藥 物化學及生物性樣品庫」、「新藥動物試驗」、「抗體藥物研發」、「基因及蛋白質結構分 析」等。以巨量藥物篩選技術為例,當研究者研發出新的藥物作用標的後,可透過具備全國最大藥物庫(約 200 萬種化合物及中草藥萃取物)的超高速藥物篩選中心,篩選出具有潛力的化合物,再進一步開發成新藥,加速研發進程。

提升我國臨床試驗能量及國際競爭力 該計畫也結合國內醫院建立起臨床試驗合作聯盟,包括肺癌、肝病、乳癌、心血管疾病、胃腸疾病、精神疾病、小兒感染症等,協助執行國內外藥廠臨床試驗,提升 臨床試驗效率。透過這些新藥臨床試驗,不僅使國內病人有機會提前接觸試驗新藥, 也可服務國內廠商研發新藥與醫療產品。例如:萊鎂醫材所開發的負壓式睡眠呼吸中止治療裝置「安鎂 iNPA」,提供患者更佳的睡眠品質。臺醫光電的腕戴型血氧飽和測定計「oCare Pro 100」,可用於氣喘及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的遠距照護。

另外,因為肺癌臨床試驗聯盟的新藥試驗,臺灣的食品藥物管理署於 2013 年 5 月率先全球,核准了Afatinib(妥復克)標靶治療新藥,讓晚期的非小細胞肺癌患者,相較於傳統化療,可延長存活達一年。另方面,胃腸疾病臨床試驗聯盟在幽門螺旋桿菌的除菌研究,則建立了新的治療方法,改寫了國際治療準則;也促使世界衛生組織下的國際癌症研究機構(International Agency for Research on Cancer, IARC),據以制定篩檢幽門桿菌以預防胃癌的模式。這些研究成果運用在國人的醫療,使消化性潰瘍的發生率在過去 10 年間減少了 50%,連帶地也大幅降低胃癌發生率,對國民健康很有助益。

連結產業承接新藥產品的持續開發

該計畫於六年期間,推動了42 件產學合作計畫;完成了206 件專利授權,簽約之授權金(含技術股)達 11 億元以上;促成廠商投資 96 件,投資金額達 16 億元以上。 例如:國內首次成功開發出的流感疫苗鼻噴劑(LT-Flu),於 2013 年技轉給廠商,並於2014 年完成一期臨床試驗,成果良好,因此於 2016 年開始第二期臨床試驗。未來如 成功上市,可減少流感疫苗打針之苦,對於怕打針的民眾不啻是一大福音。

另外,由天然植物大青中萃取製成的青黛藥膏,在改良劑型後,提高了乾癬患者的接受度,已授權廠商在臺灣進行第三期臨床試驗。未來如成功上市,或許可造福數萬名的慢性乾癬患者。

生技醫藥國家型科技計畫的執行團隊總主持人楊泮池院士表示,目前國際上,每 一個上市新藥的平均開發經費為 25.6 億美元(含失敗產品的開發成本),耗時須 12-15 年。因為生技醫藥研發需要高度的技術與資金、研發期長且失敗風險高,而過去我國缺乏開發新藥的經驗,所以政府推動大型新藥研發計畫,來扶植學研界與產業界,找出適合我們發展的模式,累積我國新藥開發的經驗,將創新研發導向產品化與產業化。 目前整體研發環境與基礎建設已有長足進步,產業界的參與投入也大幅提升。預計未 來,在行政院「生技產業創新推動方案」的帶領下,將能持續帶動生技醫藥研發與產業的成長,促進全民健康福祉。成果發表會議程與網站:http://nrpb.sinica.edu.tw/zh-hant/events/20170210-6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