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科學的理路》出版第四版「思源版」 黃光國

黃光國教授在推動社會科學本土化的過程中,深刻覺察到:過去西方國家裡科學哲學和各門學科之發展,存有一種互為體用的關係。各門學科的發展,變成科學哲學反思想的題材;科學哲學的發展又能回過頭來,促進各門學科的發展。

科學的哲學可以說是西方文化的精華,建構知識的基礎,從其文化內部產生出來。在西方文化中成長的學者,對於諸如:邏輯實證論、邏輯經驗論、實在論、實用主義、結構主義、現象學、詮釋學、批判理論之類的概念,若不是耳熟能詳,最起碼也會有一定程度的掌握。

然而,對於在臺灣教育體系中成長的學習者而言,諸如此類的概念,卻是一種異質文化的產品。他們在受教育的過程中,對於這些概念如果沒有系統系的認識,在閱讀西文書籍的時候,對於這些概念通常只會有「字典式的理解」或「望文生義的理解」。他們在作研究的時候,大多是在國外最新期刊上找尋題目,套用國外的研究典範,沿用外國的理論模式,將外國的測量工具稍加修改,從事 「複製型」的研究。久而久之,臺灣的學術研究便是呈現出「移植加工」的特色,整個學術社群也顯得相當的缺乏創造力。

因此,他用了十幾年的時間,撰成《社會科學的理路》一書,有系統介紹二十世紀以來,十八位西方思想家對於「知識論/本體論/方法論」的主要觀點,其內容包含兩大部分:第一部份的實證主義和後實證主義是西方傳統所謂的「科學哲學」,主要用於自然科學,也有不少社會科學家偏好使用;第二部分包括:結構主義、詮釋學、和批判理論,主要用於人文社會科學。最後,該書還介紹黃教授主張的多重哲學典範(multiple philosophical paradigms),並討論它與批判實在論(Critical Realism)的相通之處。

黃教授從臺大退休之後,跟來自不同院校的同道組成「思源學會」,並與研究團隊的成員反覆討論「中、西會通」的問題,才警覺到華人難以接受西方科學哲學的關鍵,在其文化形態的根本不同。因此決定重寫《社會科學的理路》,添加兩章,分別討論「中、西文化溯源」和「啟蒙後的上帝」,追溯西方科學哲學的文化根源,並釐清各種哲學思潮之間的辯證關係,於最近出版第四版的「思源版」。

該書出版之後,將從今(2018)年九月,下學期開學後,黃教授將以此為教科書,在臺大重新開設「知識論與方法論」,並以同步教學的方式,嘉惠其他學校的學生也可以選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