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學院與社會科學院合辦跨領域學術交流會

本校第 27 次跨領域交流會於今年十月由法律學院暨社會科學院合辦,提供各領域間的交流與合作。

本次活動報名踴躍近百人,當天與會有管中閔校長、陳銘憲副校長、周家蓓副校長、張上淳副校長及李百祺研發長、丁詩同教務長、沈瓊桃學務長等主管以及各學院院長與師長等。交流會由社科院王泓仁院長和法律學院陳聰富院長共同主持,並邀請管校長開幕致辭,分別由社科學院和法律學院的兩位老師跟大家分享近期的研究報告,期待跨領域的激盪持續發展。

首先由社科院王泓仁院長主持,以社會科學的角度觀看現今的社會趨勢。

第一場演講由經濟系陳儀副教授與大家分享「身分、信任和利他主義:一個關於偏好和小額信貸的實驗」的研究。陳老師拋出如何降低貧富差距的問題,分享借貸模式對雙方的貸款行為與最終決策的影響。研究發現,借款者種族是貸款者是否願意放貸的重要因素,從而探討過度資訊透明的借貸平台,是否存有非公平借貸的疑慮。

第二場演講由社會系劉仲恩副教授以「有關全球暖化的社會學考察」為題,探討社會學如何看待氣候變遷。「既然大家都知道全球暖化的嚴重性,為何沒人真正做出改變?」以此破題,點出眾人對認知與行動的迷思。我們對科學知識的了解並非單向傳遞過程,而是一種社會互動和信任關係。在面對氣候變遷的瓶頸,不只是「集體行動的困境」,更應該以「分配不正義」的角度來思考排碳的責任歸屬。

接著法律學院陳聰富院長主持,從法律領域出發,分享法律如何影響社會。

第三場演講由法律系黃詩淳教授闡述「人工智慧如何協助我們解答法律問題」,分析AI法官的可行性。研究針對過去親權判決進行編碼,結合人工智慧,嘗試將小孩的親權歸屬交由機器預測,並指出影響法官決定的關鍵因素。至於人工智慧能否回應法律問題? 黃教授表示,雖然機器缺乏人性與感覺,但將人工智慧應用於法學,將不再是遙不可及的夢想。

第四場演講由法律系楊岳平助理教授與大家探討「論區塊鏈技術對法律制度的衝擊」。楊教授以蓬勃發展的虛擬通貨,所引發的洗錢防制困難出發,點出分散式電子帳本管帳技術缺少「去信任的信任機制」 的去中介化特性,造成追究法律責任時不易由特定中心負責機構問責,將會衝擊現有的法律責任制度,老師並以法律上「共同侵權」的概念說明既有法律責任制度應用在區塊鏈技術時可能面臨的法律限制。

以上四場演講結束,王泓仁院長及陳聰富院長共同主持QA,大家與四位講者互動提問與交流,最後在與會者合影後結束演講活動。

接下來餐會活動之前,在王泓仁院長帶領及社科院同仁指引下,先參訪社科學院圖書館,與會者對於社科院圖書館建物及展覽主題,都留下深刻的印象;再至介宙館地下一樓餐廳餐敘,繼續進行跨領域的交流。

本校跨領域交流會自104年起辦理,五年來已舉辦27場。今年雖然受疫情影響延遲數月,最終仍順利舉行。跨領域交流會讓學者齊聚一堂,透過跨界的切磋琢磨,共同探討社會面臨的危機與新科技帶來的契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