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園規劃系列報導之二:校園‧新總圖

        主題:台大校園規劃與新總圖的規劃設計         時間:一九九八、十一、十一         地點:工學院綜合教室二0一室         演講人:白 瑾(台大新總圖建築師)             王夏維(台大新總圖建築師)             林光美(總圖副館長)         主辦單位:台大建築與城鄉研究所              校園規劃小組  

■白瑾           幸運的建築師 

做一個好建築,需具備兩個條件:一是業主要選擇好建築師,二是建築師要有一個好的業主。台大總圖書館的設計可能是我們在從事建築設計的經歷中,相當好的一個經驗。台大有負責全校校園規劃的「校規小組」,它在我們設計過程中提供校園規劃的理念、構思以及準則與報告,令我們對台大校園的發展有更多的瞭解。另外總圖書館在競圖之初,也有一套相當完整的計畫(program),這套計畫書是黃世孟教授與圖書館工作小組多年來的成果,對我們的設計有相當的幫助。因此,我們應算是很幸運的建築師。              圖書館的風格與位置  在我們設計之初,我們團隊有一個共識,是要設計一個現代的圖書館,一眼看起來就是屬於台大的。怎麼會屬於台大呢?從進校門經椰林大道至圖書館的四周,台灣大學有種獨特的建築風格,我們的任務是如何將台大原有風格在新的建築體中凸顯出來,並同時結合現在的建築風潮。 當初日本人做校園規劃,在椰林大道的底端位置,可能是留給圖書館使用,有其歷史意義。其後經歷台大校園多次的變革,甚至是在未來舟山路回收後,我們認為新總圖書館在台大校園中的位置,在精神上與實質上應是校園的中心,應佔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地位。                  規劃理念  我們在規劃過程中做了很多案例研討,並且到國外重要大學校園去參觀,去了解圖書館的功能。規劃之初,我們有兩個重要的規劃理念,一是參觀史丹福大學的校園後的觀感,因為加州的天氣以及學校特有地方性特色的建築,使校園看起來非常和諧。而台大建築本身就有一種地方性的風格,即由羅斯福路進入椰林大道兩側建築的風貌規格。因此,我們希望能夠把現有的校園脈絡重新整理,使新建築物的興建,能襯托出舊建築物的層次。 另外,是以華盛頓林肯紀念堂為例,它是一個紀念性、儀典性的建築,也是一個大軸線的終點,總圖位於椰林大道的終點,應該有終點建築的風貌,這是我們在做設計時一貫指導的理念。另外我們也希望新總圖在整個校園裡呈現親切和諧而不過分突出的建築。                  規劃構想  新總圖書館是椰林大道東西軸線的焦點,它的設計跟整個校園附近環境紋裡有密切關係。圖書館前的迴廊(註一),與維吉尼亞大學(Virginia)傑佛遜最早設計的迴廊理念很接近,希望塑造出前院空間的層次感,使圖書館本身納入這個「視線」軸之中。圖書館正前方平台則是未來校園中慶典活動的重要空間,諸如校慶或其他節慶活動的場所。除此之外,新總圖書館的材質、顏色、造型都是依照校園規劃的準則發展出來的。 圖書館在設計之初,我們考量椰林大道軸線,可穿過圖書館前廳然後到門廳、最後走出去可以在館中看到姆指山,另外這個軸線與南北向通達辛亥路40米大道相交,兩個軸線把這個建築物位置錨碇下來。 振興草皮原種植一圈龍柏樹,我們規劃將椰林大道延伸到振興草皮做為圖書館的前院,這個前院空間的植栽延續校規會種植樟樹的構想,將龍柏樹移植,但是綠化小組不贊成把龍柏移植,協調的結果將龍柏間隔式的移除一半非常不適當,因此現在的植栽,與我們原先的設計構想基本上是不一致的。 圖書館量體相當大,我們希望能夠將它碎化,或者盡量退縮。(幻)在建築物設計部分,我們把台大校園建築的一些特殊風格及一些細部歸納進去,諸如拱窗、山牆、迴廊、十三溝面磚等等。(幻)將原來總圖書館內部的一些家具、拱窗,作為我們設計時的參考元素,希望能跟台大校園的紋理(context)密切結合的,並在設計的內部與外部把台大建築的精神表達出來。                  規劃過程  我們事務所在做台大總圖的初期共有四個設計師參與,每一個人發展不同的設計方案,經過無數次內部研討以及與校方討論後,篩選出一個較為理想可行的設計方案後,做更進一步的設計。 

 ■王夏維            設計理念  台大總圖位於椰林大道的端點,這條中軸上呈現了台大原本的風貌,興建於日據時代,當時雖然現代主義思想已經萌芽,但本校主要建築仍是以十九世紀歷史主義的手法,即運用各歷史時期建築元素表徵,工業化組合的結果,風格上顯露出一種中世紀經院建築嚴謹的性格,似乎亦反映了帝國主義及殖民思想的影響。 椰林大道的空間尺度具有相當的強度,因此在端點位置上的建築物的使命,即為達成此軸線空間意義的完成,具有一定程度的儀式性(ritual)和紀念性(monumntal)是不可被忽略的!                 設計重點  設計首先重於衡量建築體的適當類型「type」,以及其比例尺度。在基地上先設定一相映於中軸大道寬度的主體建築,並延續原有建築群的語彙,包括原總圖、文學院等的山牆、拱窗、拱廊。工學院、森林系館的國際式樣(International style)風格。入口平台突出的挑空大門廳,及兩翼展開的迴廊,企圖延伸椰林大道中軸的空間層次並與兩側連結。新總圖雖然高於原有建築群的兩倍,而在椰林大道上觀察新總圖與全區的關聯,並無突兀,完成了其在端點位置上的空間使命。 北側由建築主體延伸的連幢建築,相對於中軸入口廣場,創造了包被於鄰近建築的下沈式內中庭空間,以一座鐘樓突出於周圍的建築天際線,一方面作為基地位於全校區中心的地標性指示,並與正面水平延續的廣場迴廊形成兩組空間的對話性。 總圖平面規劃為地上五層地下一層,閱覽空間位於中軸主體,服務與行政空間設於北面連幢建築,服務入口設於東面。室內空間以模具化大平面規劃,以提供具彈性佈置、使用的功能,照明系統亦隨之模具化配置,可滿足書架縱向或橫向排列照度需求,配合建築的穩重感,室內空間設計與家具除了強調耐久與舒適性外,並運用實木材料(包括實木泰國釉木所製做的大門、花梨木所製作的家具、櫸木壁板的…)塑造了人文氣息濃厚與具質感的閱覽環境。  

■林光美         新總圖位址的決定  當時新總圖決定蓋在這個基地時,就召開了多次的公聽會,總務長、校規會及圖書館必須面對學生跟老師的質疑,當時這塊地原先是規劃蓋大禮堂的,後來經過校規會及多位教授的開會討論,認為圖書館應是校園的幾何中心,終於通過在此興建圖書館。               理想與現實間的衝突  校園規劃原有一構想即舟山路回收之後,當總圖空間不夠時,可以延伸出去加蓋T字型。當初動線的安排是希望拆掉北邊大型動物實驗室,使行政入口直接面對辛亥路,這樣從舟山路進來,可以直通辛亥路,使動線更流暢、總圖的景觀更開敞。經過多次的協調會,畜產系、獸醫系都同意拆除,而拆除費用由總圖工程費支出,同時畜產系也提出在舊家畜醫院的規劃案,但因大型動物研究室的屋齡不到拆除年限,審計部予以駁回,此案仍擱置中。設計之初,總圖的迴廊是延伸到小椰林大道的,夏鑄九教授以校園規劃的角度來看,整個椰林道都沒有遮蔭,而延伸之後前面廣場也會較完整,但是後來發現在迴廊廊頭下係高壓電及光纖管線,若施作的話,技術上雖屬可行,但工程頗大;另外靠舟山路側之廊頭,亦將影響舟山路入口之交通動線,且學校也有部分人持反對意見,同時前面廣場也不在圖書館的基地範圍內,因此後來經工務小組開會決議,就在迴廊的前端收頭。 原來景觀工程也規劃了腳踏車的停車位,但同學門的腳踏車都喜歡停在靠總圖最近的地方,所以現在圖書館靠活動中心旁邊很亂,而靠舟山路的腳踏車停車場就很少人去停車。目前校規會、總務處、圖書館也正積極規劃可行的停車方案。另外沿舟山路,市政府規定米內只能開一個門,所以另兩個門只有關閉,這跟當初規劃也不一樣。而新總圖旁的垃圾場今後會考慮移走。                工程會議與預算  整個工程從規劃到施工的組織架構,最高層次是興建委員會,由總務長主持,下面是工務小組,由黃世孟教授主持,然後是建築小組,整個運作由興建委員會授權給工務小組。工務小組可針對所有規劃、設計、工程管理項目作成決策,圖書館建築小組則將意見反映給工務小組,到現在為止我們工務小組共開了八十九次會議,興建委員會則開了二十六次會議。整個造價一共是新台幣十二億,基地面積是六千坪,樓地板面積是三萬七千多平方公尺。  

               問題與討論  問:圖書館未來是否有擴充的計畫或其他做法?

林:總圖最多藏書大概是三百萬冊,現在已經有兩百多萬冊,很快就會滿了,因此將來我們可能將矮書架改為高書架,來擴充館藏或需要的空間,甚至現在的自習室將來亦可作為書架館藏預留之用。很多人會認為將來會是電子圖書館,所以不用這麼大的空間,但我們認為台大有它歷史的包袱,還是有很多資料要保存,而且將來館藏也不會減少,所以擴充的部分,是有一個倉儲的構想,就是在另外的地方做一個儲存的空間,像現在舊總圖要給文學院使用,但其中的書庫空間我們希望它能繼續作為藏書的空間之用。  問:總圖用的十三溝面磚跟日據時代的有何不同?

王:以前的十三溝面磚是工業化生產的磚,因為總圖的量體比較大,所以用十三溝面磚,但是尺寸有一些放大,而且現在的燒磚技術也不一樣,厚度比以前的要厚很多,以前是上釉的,現在則是透氣的,因為十三溝面磚可以造成立體的質感,所以還是採用它。

林:十三溝面磚目前沒有生產,因此我們特地到竹南的窯場,我們提出來的是氧化磚而不是還原磚,這兩者的差別是氧化磚可以把色澤弄得很勻,但還原磚就會變色不會很勻稱。還原磚的滲水度比較好,氧化磚比較差,可是圖書館非常注重滲水度,它必須在3%以下,所以我們後來決定改用還原磚,也採用角磚。  問:為什麼一定要設計一個鐘樓?為何選在那個位置?

白:因為圖書館是台大校園很重要的一個建築,但是圖書館的量體很大,活潑性不夠,另外椰林大道雖然寬闊,但是對圖書館本身的顯示性也有限,其中庭又不像廣場,好像缺少了些構件,而我們參觀過國外許多學校校園,他們都有一個鐘塔作為地標,回來再看看台大傅鍾,都已生鏽了,所以希望圖書館能有個鐘樓,為未來台大校園地標,也符合圖書館在造型上的活潑性,將來會有組鐘演奏音樂,為台大校園精神的中心。 王:這個鐘塔的位置正好是迴廊的一個起點,這大概是因地制宜做出來的,如果把鐘塔做在中間就太過分了,這個塔並沒有強念的紀念性,但塔頂基本上是可以提供眺望的空間。(註二) 問:總圖的家具及鋪面材質似乎很豪華

林:圖書館是一個百年大計的建築,必須要考慮到它的永久性,因此各項建材都考慮到它的實用性及永恆性,景觀部分主要是石材,用的是燒面的花崗石,進到圖書館前面紅色廣場是砂岩,進到迴廊的是中晶石,進到大廳的是花崗石。大門是柚木的實木,其餘大廳黃色的木頭是山毛櫸,然後書架和書桌都是花梨木,全採用實木比較穩重、厚實的材料。 白:因為建圖書館是百年大計,這些家具都是要用上五十年、一百年,所以,當然要用好一點的材料,好的設計並不等於豪華,我們的同學習慣品質不良的建築與環境,希望將來也會習慣品質好的學習生活環境。

註一:原迴廊的設計後來因多項原因為取消 註二:實際之設計案不能提供人登塔眺望 

資料整理:城鄉所陳盈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