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追追追:三線道(椰林大道)上的樟樹到底是什麼時候種植的?

              校園規劃小組

2002年的暑假,椰林大道舖面更新後,環境煥然一新,以前椰林大道的往事漸漸被眾人想起,實為一件好事。因為總務處與校園規劃小組一篇文章及孫震前校長發表於本校泰國校友會二十週年紀念特刊上有關椰林大道的文章,對於椰林大道上樟樹種植時間記載不同,許多人紛紛問道,椰林大道上的樟樹到底是什麼時候種植的?

直到1980年代,台灣大學的象徵-椰林大道,仍然被稱為「三線道」,被稱為「椰林大道」是這十來年的事。在日治時代的台北帝大時期,椰林大道上本來是連椰子樹也沒有的。之後慢慢增加了大王椰子、龍柏、杜鵑、茶花等各種植物,從過去的老照片可以看出椰林大道氣勢宏偉,但空曠有餘,蔭涼美觀不足。

在1983年出版的「國立台灣大學校園規劃報告書」中,提及「椰林大道僅僅是尺度上的開闊;大王椰的植栽也未能提供亞熱帶氣候下戶外活動所必須的遮蔭,僅能強化原有東西軸線之導向大道,兩側的植栽雖提供了遮蔭部又未能支持停留,並未發揮林蔭道應具備之優點。」並建議「(椰林大道)兩側加植可遮蔭之喬木,以提供夏日遮蔭,支持椰林大道上偶發性駐留與觀景活動。」本報告書之計畫主持人為夏鑄九教授,當時為校園規劃小組召集人,而本報告書的完成與核定皆在虞兆中前校長之任內,可以說是本校校園規劃記錄中,建議校方在椰林大道增植喬木之最初提議。

之後虞前校長於1984年7月底卸任,將治校工作移交給孫震前校長。1987年3月本校醫學院細菌學科潘以宏教授在「台大人」(為社團「台大校友文化基金會」所發行之刊物)中發表校園美化的建議,並以書函建請孫前校長參考。孫前校長於是指示前總務長黃大洲教授召集植物系謝長富教授、植病系楊平世教授、謝煥儒教授、森林系郭幸榮教授、園藝系李哖教授、校規會夏鑄九教授、醫學院潘以宏教授以及總務處事務組進行討論,並於同年8月5日確定三線道更新樹木之計畫。會議主要決議事項如下:

1.三線道之樹種以樟樹為宜,樹苗高度150公分以上,泥土挖深,如下有石塊瓦礫,則至少須有150公分深,以利根部之伸展。2.樟樹以栽植現有龍柏帶上為宜,龍柏要隨樟樹之茁壯,而加以修剪矮化,乃至移走。3.工學院(即現在土木系)、四號館及森林館一帶,計劃種植四季性含蜜高之各種花樹,以建立一良好之蝴蝶生長環境。4.已現病態之茄冬(文學院前及農業陳列館旁)及其他樹木,應儘快診治,未來三線道樟樹之可能遭受病蟲害亦應研究防治措施。

當時選擇樟樹是因為樟樹生性強健又為本土樹種,相當適合台北高溫多濕的環境。原本樟樹苗是要種在花台的兩側而非中間,以求未來成林後提供更多樹蔭給行人使用;然而因為花台兩側下方已埋設了路燈管線,不得以只好將樹苗種在花台中間,與龍柏齊平。為了讓樟樹苗能夠成長為巨木,會議上黃前總務長與教授們皆強烈建議樹苗、土壤、施作品質等方面皆需嚴格要求。

本案定案後,於同年12月1日工程發包,並在隔年春天(1988年4月)完工。當時總務長為許文富教授,委請廠商在「三線道」栽植米徑五公分、高三米、樹寬一米的樟樹苗八十餘株,經過多年後已大樹成蔭,形成今日的景觀。因此椰林大道上樟樹栽植工程應是在孫前校長任內完成的。

栽植樟樹一事對椰林大道的景觀影響相當深遠,當時校內也不斷有聲音主張為維護本校「杜鵑花城」美名,應控制樟樹生長以確保杜鵑日照及生長空間充足等云,但亦有許多人因為綠蔭遮去了一些夏日的毒辣陽光,因而更加認同當時栽植樟樹的主意。這所學校有太多傳統與學術自由的包袱,要在這校園裡做這些更改都是很不容易的事,但是經過時間的歷練,成果一一浮現,師生也多能接受這些改變,評價也不壞,事實證明這些改變的確有其長遠的意義。然而如果當時沒有人願意嚐試將改善構想落實,到了廿一世紀的現在,椰林大道仍會是二十年前光禿禿的模樣。當時孫前校長與黃前總務長在任內大力促成於椰林大道植樹成林,對本校乃是一項很重要的貢獻,在此要對孫前校長與黃前總務長表示敬意,另外因先前不查致事實不完整一節,特此表示歉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