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大學神經生物與認知科學研究中心參與第一屆日台神經科學合同研討會成果豐碩

嚴震東

臺灣大學『神經生物與認知科學研究中心』在去年十月成立以後,第一次在海外與國際友人合作舉辦的研討會於今年三月三十一日至四月二日在日本本州正中心古城崎阜市順利舉辦。這次的日本行,除了熱烈成功的神經科學研討會,更難得的有三月雪、盛開的櫻花、以及日本友人的盛情招待,令人難以忘懷。

這次的研討會是由中心主任嚴震東與日本早稻田大學教授吉岡亨,神奈川齒科大學教授小野塚實共同策劃。由日本早稻田大學、神奈川齒科大學以及日本文部省經費支援。據吉岡教授說,這是日本政府第一次直接經費支持來自沒有邦交的臺灣科學家。本中心由嚴主任帶隊,參加的團員有藥理科邱麗珠教授、動物所潘建源老師、光電中心曾文毅醫師、生命科學系閔明源老師以及長期與臺大合作的中央研究院生物醫學研究所陳志成老師。日本方面參加的學者有早稻田大學的吉岡教授、Hidenori Horie(堀江)教授、Atsushi Ischiyama(石山)教授,神奈川齒科大學的小野塚教授,岐阜大學的Ayumi Okumura (奧村)教授、Kazuko Watanabe(渡邊)教授,名古屋大學的Kazue Mizumura(水村)教授,日本國家生理學研究所的Norihiro Sadato(定藤)教授,日本東海大學的Manabu Sakakibara教授,金澤大學的藥學院院長Akira Tsuji教授,以及RIKEN的 Kazuhiko Yamaguchi(山口)教授等十餘位學者教授及他們實驗室的相關人員。

正式會議包括四月一日及四月二日兩整天。第一天上午重點為腦的功能影像,包括腦磁圖。先由石山實驗室報告嗅覺刺激激發腦磁波變化的分析。接著中心由曾醫師代表發表以DSI-MRI方法分析大腦脊髓徑路結構損傷與運動功能損傷的關連性以及這個非侵入式造影技術的臨床應用,尤其在腦腫瘤外科手術術前評估時,可以精確解析神經纖維束被腫瘤壓迫改變的走向,對腦外科手術的幫助,備受矚目。奧村教授應用類似的DTI-MRI方法來觀察病人與記憶及情緒有關的腦區的改變,配合3D立體影像分析,試圖建立海馬及相關區域與痴呆程度的關連性。上午第四位講者定藤教授的內容尤其豐富。Sadato教授利用fMRI技術,在十餘年前協助發現盲人的視覺大腦皮層可以在“看”點字時活化起來;聾者的聽覺大腦皮層可以在;“聽”手語時亮起來。他為了分辨這種跨感覺種類的激發是否為盲人或聾者長期被剝奪正常感覺所導致,還是後天的學習所導致,設計了一連串的研究工作來區辨。包括剛瞎不能分辨點字的病人無法有視覺大腦皮層激發,正常人讀唇語也有聽覺大腦皮層的激發。更巧妙的設計是讓不同學習階段的鋼琴演奏者來“看”無聲的鍵盤演奏,以及讓麻將大師來摸麻將牌。都發現是“學習”,而非“剝奪”,是跨感覺激發的關鍵。

第一天下午則是動物痛覺的電生理研究的討論。第一場由嚴震東主任報告熱痛刺激大鼠尾巴在初級觸覺大腦皮層及前扣帶.皮層造成反應的比較。第二場演講為名古屋大學水村教授報告主管肌肉疼痛神經纖維的電生理及神經解剖研究。她建立一個肌肉酸痛的動物模式,並提出熱偵測的C fiber是傳遞這種肌肉酸痛的證據。

因為本中心去年曾組織一個研究慢性肌肉疼痛的團隊計畫,陳志成老師是關鍵人物,因此能夠當面向已有二十餘年肌肉疼痛研究經驗的水村教授請益,大家都覺得受益良多。

中心另四位成員排在第二天報告。邱教授分享她們在神經科學年會受媒體青睞的公的胖老鼠較笨的實驗結果,也引起日本學者很大的興趣與迴響。與岐阜大學渡邊教授實驗室在提早老化的SAMP8老鼠模式,發現公老鼠學習記行為較差的結果有異曲同功之處,雙方擬再進一步合作解析性別、肥胖、年紀等因子,在記憶、情緒的影響。在這些研究中生命科學系閔明源老師的海馬薄片的長期增益現象的模式將是不可或缺的利器。動物所潘建源老師與RIKEN Brain Science Institute 的山口教授研究突觸傳遞的變化。潘老師著重在鈣離子的進出控制,而山口教授則著重在AMPA受體分子的調控。我們臺大同仁都很羨慕RIKEN的豐碩資源,可以在神經細胞進行電生理記錄時,同時以共軛焦螢光顯微鏡在微小的神經突觸上直接觀察記錄受體分子的變化。另兩個日本學者,Tsuji教授討論了利用腦血屏障上的 transporter的基因變異來對個人設計最適當的藥物,堀江教授則討論神經再生的控制因子。

在三月三十一這一天我們一行人先參觀了美濃加茂市“日本中部創傷中心”的腦影像中心。對他們PET、MRI及SPECT 等儀器的運用,尤其是全日本僅有三部之一的Tomo Therapy(核磁共震治療儀)可以精確的低輻射治療腦腫瘤,印象深刻。可惜我們成員中最內行的曾醫師受邀到“日本國立長壽醫療研究中心”去發表演講未能同行,無法有專家的評論。當天下午在開幕典禮自我介紹時還覺得多數日本學者態度客氣但略生疏,不過當晚酒過三巡,大家話匣子打開,天南地北無所不談,就已開始建立了良好的氣氛。隨著雙方互相的演講,台上台下的討論,雙方更是有惺惺相惜,相見恨晚的科學同伴的感覺,因此決定,(1)明年二月再在台北舉辦第二屆台日研討會,(2)由小野塚教授負責出版Proceedings of the 1st conference,(3)由日本朋友推動明年七月在日本神經科學學會在東京的年會中加入一個日台Symposium。

此外,並且更具體的提出了許多立即可以進行的合作計畫,(1)在日本方面,由小野塚教授“Open Lab”計劃提供臺大教師及學生隨時到日本進修參訪的機會,(2)在台灣由嚴主任在今年夏天“研究生新生集訓營”中邀請吉岡教授協助,(3)由吉岡教授邀請其友人在下半年中分別短期來訪,進行技術及研究經驗的交流。

吉岡教授甚至大膽的提出將向日本文部省建議在台灣設立“Marine Biological Lab”,以後在台灣舉辦類似美國Woods Hole MBL的神經生物的夏季課程。即使這是個遙遠的夢,但是日本友人的相助的熱情,實在令人非常感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