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社會高等研究院社會科學講座入江昭教授重視文化因素開拓國際關係史研究新面向

被費正清譽為天才史學家的日裔美籍學者入江昭(Akira Iriye)教授,受本校人文社會高等研究院與政治系的共同邀請於10月17日至19日進行社會科學講座,原定舉辦一場演講與四場歷史口述。

入江昭教授曾為美國哈佛大學歷史系系主任,現為哈佛的榮譽教授。暌違超過四十年,他終於再度踏上台灣的土地與國內的學者師生分享其學術經驗,實屬難得。

在兩場歷史口述中,入江昭教授從自己的成長背景以及美國留學的經驗,闡述其學術成長的歷程。入江昭教授對於「文化因素」的重視,開拓了國際關係史研究的新面向;入江教授認為:歷史的研究層次上,可以區分成國家史(national history)、區域史(regional history)、國際關係史(international history)、全球史(global history)、跨國史(trans-national history)。

在1960年代,入江教授是以國際關係史的研究層次來探討國與國之間的關係,選定中國、美國與日本三者之間的關係為研究對象,透過官方檔案,進行專題性的研究。在國際關係史的研究面向上,入江昭教授主張「文化因素」的重要性,他認為:過去單以權力面向來理解國際事務是不夠的,文化面向長期的被忽略;國際上的戰爭雖與權力關係密切相關,但是導致戰爭爆發的可能性因素,也包括國家間文化上的誤解。國家間相互的意向(mutual image)以及國家內部社會因素,諸如:性別因素、種族因素(ethnic)、意識形態,都可能是導致戰爭無法化解而爆發的原因。

六0年代是一個混亂的年代,世界各地興起抗議示威運動,除此之外,社會風氣也逐漸改變,諸如:爭取女權運動、民權的興起與種族的平等;美國與歐洲的歷史學界也受到此波社會轉變的風潮所影響,認為只重視外交與政治事務是不夠的,性別的歷史、種族的歷史等的研究也很重要的。入江昭教授表示:六0年代社會文化史的興起,影響了外交史的研究,外交史家們開始提出:一般大眾是如何被外交政策所影響?而其又是如何影響外交政策?他們如何建立跨國的連結?不同的種族團體與女權團體如何發展跨國的連結?等問題。

除了融入文化與社會因素的國際關係史研究外,入江昭教授的作品,著重於大眾的意向觀念與彼此間的誤解,他對於不同國家的人民如何誤解彼此、進而導致歧視和忽略的面向,特別感興趣。他認為:人們彼此之間的誤解,在國際關係是很重要的一個面向;而化解衝突的方法,就是促進多元文化之間的理解與對話,以緩和彼此過激的衝突。而藉由文化之間的交流,則能達成和平與合作的國際秩序,亦即文化國際主義(culture internationalism)。

到1980年代,受到全球化的影響,入江教授將層次轉向跨國史的研究,以不受疆界限制的全球性議題和發展為研究對象,亦不限制特定國家或特定區域。全球化使得許多歷史學者開始認為,某一國家、某一區域的歷史應該視為是全球歷史的一部份;入江昭教授在看待中、美、日三國關係時,也從專注於三者關係的研究,擴大為更巨觀的世界史的研究角度,強調全球發展脈絡的重要性。

作為一位日裔美籍的學者,入江昭教授表示:在身分認同上他不是日本歷史學者,也不是美國歷史學者。他將自己定位為純粹的歷史學者,在他的研究中,沒有所謂的日本觀點,也沒有所謂的美國觀點的歷史。入江昭教授在探討中美日關係時,反對以民族主義的歷史觀點來探討。

在意識型態上,他以中間路線的學者(centrist)來形容自己,意即在左派與極右派的意識形態光譜上,入江昭教授並未選邊站。入江昭教授的身分認同與意識形態的中間路線,顯示出其包容性,這對跨文化研究以及從事文化國際主義的實踐是必要的特質。

這次的活動也引起學術界很大的迴響,18日演講當日在本校社科院的第一會議室湧進近百人的聽眾,可惜當天入江昭教授身體不適,演講進行到一半,就被迫終止,。與會師生都深表遺憾。但入江昭教授表示:日後若有機會,必會再度來台分享其研究觀點與學思歷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