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泰晤士報亞洲大學排名的動機與迷思?

QS公司與英國泰晤士報高等教育專刊繼每年十月公佈全球大學排名榜之後,今年又特別針對亞洲大學進行排名。出乎意料之外的是,在亞洲地區,無論任何大學評比排名,在學術研究與國際學術聲望均獨占鰲頭的東京大學,竟然屈居於第三名,香港大學與香港中文大學則分別高居一、二名,香港科技大學則排名第四名,香港地區就有三所大學進入前五名,由此可知此排名可信度不高。

此次評比的標準有同儕學術評量(30 %)、企業僱主評量(15 %)、每位教師研究平均論文數(20 %)、每篇論文引用數(10 %)、生師比(15 %)、國際教師數(2.5 %)、國際學生數(2.5 %)、來校交換學生數(2.5 %)以及出國交換學生數(2.5 %)計九大項,其中有關各校論文總數與論文被引用數二項,係擷取具有公信力之科學資料庫,較能充分反應一所學校的學術研究能量與品質,惟僅佔30%;其餘七項佔70%,均與一所大學的國際化程度有關,尤其對地處環境愈是國際大都會者,則愈有利,這也是香港有三所大學進入前五名的主因。反觀臺大在上海交大世界大學排名,雖多年來穩居兩岸三地第一,卻在這項排名中屈居第22名,即可說明之。因此這項排名比較是偏重於大學國際化程度的排名。由上觀之,不難看出曾是大英國協屬地之大學,如香港的大學與新加坡大學較佔優勢。

再者,QS公司是一個民營機構,泰晤士報高等教育專刊只是該公司眾多公關傳媒之ㄧ。揆諸亞洲各國政府重視教育,追求學術卓越,該公司藉由全球大學排名,以引導亞洲大學追隨其操作,藉以轉移上海交大不利歐洲地區大學排名之印象;而各媒體又樂於配合,甚至亞洲有些大學以贊助其活動,與其拉攏關係,期藉以提升其排名。惟觀今年四月中,歐盟在捷克布拉格召開“歐洲研究領域”規畫會議,會中就以上海交大所公佈之世界大學評比,來探討歐盟與美洲各國研究之優劣勢分析,而不使用英國泰晤士報高等教育專刊之報告為依據,便是因為它不能展現大學的研究能量與實力。

目前國際上世界大學之排名有許多種,各具特色及指標性。除歐美幾所著名大學之排名穩居前十名外,其餘各大學因指標之不同,其排名也起起伏伏。一所卓越大學因磁吸效應,吸引全球各優秀學子與學者,自然蘊釀出國際化與全球化多元的生態環境。但反向邏輯則未必成立,一所大學即便已經國際化與全球化,並未必意味它就是一所教學與研究的卓越大學。 

可以探究的問題是,QS公司是一家英國公司,為什麼不做歐洲大學之排名?又歐盟與美國各大學為什麼不理會QS與英國泰晤士報高等教育專刊之全球大學排名?其動機昭然若揭。我們實無必要隨著QS公司起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