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高等教育的迷思系列Ⅱ-江山代有才人出-同學你的貴人在哪裡?-臺大電機系與電子工程研究所客座教授王榮騰

李嗣涔校長:臺大不是要你成為第一 而是要你變成唯一...

編按:臺大電機系與電子工程研究所客座教授,美國華騰集團董事長,何宜慈基金會創辦人王榮騰繼日前撰文《臺灣高等教育的迷思系列- 講座基金設立之迫切性》獲得各界迴響之後,基於千禧年代的大學生,肩負著未來國強民富的使命,再次親筆為文《江山代有才人出–同學你的貴人在哪裡?》以其個人豐富之專業學養及生命歷練,提出能夠具體實踐李嗣涔校長所說的:「臺大不是要你成為第一,而是要你變成唯一..」的引來貴人之道…(全文如下):

前美國總統雷根〈Ronald W. Reagan〉在他的回憶錄裡寫著一段與上帝的對白。雷根跪問上帝:「在我年輕得意疆場時,為什麼我身邊總是多了兩個腳印?」上帝答道:「那是我的腳印,是我助你一臂之力。」雷根非常高興上帝竟然長隨身旁。這時雷根卻又很哀傷地再問上帝:「那麼在我年老困在疆場時,為什麼少了您的腳印?」上帝答道:「那是我的腳印,是我抱你度過險境。」

雷根是美國開國二百餘年來評價最高、表現最出色的三位總統之一。在其執政八年期間〈1981 至1989〉 ,伊朗釋放美國人質,全球呈現一片經濟榮景。他與上帝的對白,在表達雖貴為總統,仍需貴人〈Mentor〉相助!

忙碌、喘不過氣的讀書生涯,是高中生最好的生活寫照。進入大學後,多少學子就此鬆懈下來,以為從此就可以輕鬆畢業;殊不知,大學生涯將決定人的一生,而人生遭遇好似逆水行舟,若無貴人從旁協助,何時才能登上彼岸?

舉例來說,如果不是當年〈1974年8月〉 遠東集團創辦人徐有庠先生在臺大電機系設立遠東講座教授,何宜慈先生〈1961年史丹佛大學電機博士;前國科會副主委及前資策會執行長〉也難恭逢其會,辭去美國國際商業機器公司〈IBM〉高薪,回國協助政府,與徐賢修博士 〈前國科會主委及前清華大學校長〉共同籌創新竹科學園區。他們成功引進了加州矽谷經驗,為海內外有理想有抱負的華人企業家,以政府為後盾提供了一個國際舞臺,創造了臺灣經濟奇蹟,也讓數以萬計的成功企業家因此變成了億萬富翁。

筆者有幸得以受教。在服預官役時,出國與就業舉棋難定,乃急書請教何老師。感謝老師立即回信,激勵筆者出國深造,復蒙推薦進入史大攻讀博士。三十餘年前選修老師一門課,萬萬沒想到,何老師的一封信,改變了我的一生。秉持著一份對恩師常年培育感恩之心,筆者於2003年在史大電機系設立一名永久性全額研究生獎學金〈Irving T. Ho Engineering Graduate Fellowship〉 ,及於2004年在臺大電機資訊學院設立一名講座教授,來紀念何老師培育我們這一群1975年臺大電機畢業的學生。迄今已有三位榮獲國際電機電子工程師學會會士〈IEEE Fellow〉 的臺大教授陳宏銘、陳光禎、傅立成獲此「何宜慈講座教授」之殊榮,並從2008年秋季開始已有一名臺大電機系高材生獲此「何宜慈研究生獎學金」,到史大攻讀博士。

近十年來,臺灣留學風氣急劇銳減。筆者不時低思,2000年代的大學生和1960至1980年代的大學生到底有什麼兩樣?或許唯一的不同就祇是當年留學風氣極盛與當年物質條件貧瘠。是以,當年優秀學子大多還能定下心來,專注於學業以利出國深造,也因此大量為國儲才於外。

「來來來,來大學,去去去,去美國」曾幾何時在臺灣已成絕響?沒有了出國深造的強烈企圖心,加上優裕舒適的生活環境,臺灣2000年代的大學生逐漸失去了當年大學生胸懷天下的豪情壯志與理想抱負。曾幾何時,在美國的臺灣留學生已成了少數民族?起而代之的已是絡繹不絕來美深造的大陸莘莘學子!

以美國史丹佛大學為例,1980 年該校約有200位臺灣留學生及100 位香港〈包括大陸〉留學生;2010年中國留學生已超過700 位,但臺灣留學生仍然停留在200位左右。此外,已有20 餘位年輕中國教授在史大任職,遍佈電機系、物理系、材料系、化學系、土木系、數學系、統計系、經濟系、管理科學系、亞洲語文學系、音樂系、醫學院,而臺灣教授卻屈指可數,任職於電機系、航空太空系、經濟系、醫學院!

雖然儲才於外,並非是國家強盛的必要條件;翻開歷史,華僑與留學生卻扮演了相當重要的角色。由於華僑資助,國父推翻了滿清政府;因為留學生參與,臺灣創造了經濟奇蹟。千禧年代的大學生,肩負著未來國強民富的偉大使命,怎可不具有國際視野及寬大胸襟?

臺大校長李嗣涔在新生致詞時勉勵同學:「臺大不是要你成為第一,而是要你變成唯一。」本此信念,筆者以逾廿年創業及近年來指導八位臺大、史大與柏克萊加州大學研究生作研究和處世之經驗,整理出以下同學與教授、長者〈以下簡稱老師〉應對時應有的基本禮儀〈Basic Etiquette〉,期能為你引來貴人,助你變成唯一:

書信需知

書信時,不要使用草率語言〈Sloppy Language〉 ;該大寫、小寫或留空格〈Space〉時都應確實而不可馬虎;稱呼教授或長者時總是冠以"親愛的老師"〈Dear Prof./Dr./Mr./Mrs.〉,會讓老師感覺你較為成熟,留下好印象。

起頭先說謝謝:書信內容總是以"謝謝指導"〈Thank you for your advice〉做為開場,會讓老師感覺你比較懂事;須知,若非必要,他們無需花寶貴時間寫信給你。

結尾再說謝謝:書信末總是以"再謝謝指導"〈Thank you again!〉或"祝平安"〈Best Regards〉作為結尾,如此讓老師感覺你比較細心; 即除了讀書之外,也知道應對。

即刻回信

養成及時回信的好習慣。這也代表著你必須每天檢查電子郵件,包括週末假日,如此讓老師感覺你比較努力。須知,在這世界上,沒有人能一周只工作40小時就成功。是以,如果不能在一天內回信,必須要在書信中稍加解釋並表示"抱歉"〈I am sorry〉,讓老師感受到你的真誠。

有信必回對老師來信,無論多忙,一定要有信必回,即使只是說聲:"謝謝指導"亦可,直到他們不再來信為止。這樣,可讓老師感覺到你靠得住〈Dependable〉,不要惦記著,你是否已收到信。

年節請安逢年過節或遇有重要事情時,向老師請安或祝佳節快樂,例如〈Happy Birthday!;Happy Thanksgiving!;Merry Christmas and Happy New Year!;Happy Lunar New Year!〉。如此,會讓他們感到窩心〈Feel Warm〉。須知,老師並不喜歡流於形式的請安,一定要出於真心誠意。你請安愈多,得到的幫助也愈多,對你的一生影響也愈大。隨時寄上你的感恩之意。千萬記住,不要過河拆橋,讓你的家人能一生以你為榮。

報告近況隨時向老師報告讀書研究近況。一來讓他們多了解你;二來為自己將來推薦信預作準備。再說,沒有老師不希望知道學生的近況,但基於尊重,通常他們也不便多問。

寄感謝函如果老師邀宴,回家後立即寄上你的感謝函;須知,他們的邀宴都是出自於對你的關懷、用心而非虧欠、有求。因此務必要珍惜彼此間的互動,讓他們感受到你既知感恩又細心體貼。

慷慨行善當老師邀請你捐贈時,不要猶豫、盡力而為。即使捐款數額不高,也不要緊,因為他們只是想試探你有無愛心〈Caring Heart〉。換言之,他們想知道你是否很自私,只顧自己、不管別人。如果你已因表現優異獲得獎學金卻不知回饋,老師通常將會感到失望,對你失去信心;若連犯兩次,你將永遠失去他們的信任與支持。

以上與教授、長者應對的基本禮儀,看起來雖小但對你未來之造化影響將至為深遠。在這個網際網路發達時代,你會發現在同儕中具備此等基本禮儀者,將較能找到理想的指導教授〈Advisor〉 及長者為貴人,甚至未來在單位的升遷機會也將較多。再者,老師最擔心的是他們全力支持的學生竟然是心術不正〈Evil Minded〉 ,因此他們將從你的日常生活中長期觀察你的品行〈Ethical Conducts〉,以決定今後是否繼續支持你。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領風騷數百年!同學,當你像雷根總統一樣戮力疆場時,可有貴人相助?你的貴人在哪裡?值此國家發展關鍵時刻,政府表示將遴選各領域人才到世界頂尖大學深造,也將延攬重要領域諾貝爾獎得主及學者到臺灣訪問研究,你準備好了嗎?至於雀屏中選與否,全掌握在你自己!

〈王榮騰 臺大電機系與電子工程研究所客座教授; 2010年3月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