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大生化科技學系何佳安教授跨校團隊成功研發奈米材料治療急性心肌梗塞

心肌梗塞的新星,藥劑型奈米材料與幹細胞的結合,直徑約80奈米的PLGA(聚乳酸甘醇酸高分子)粒子,可攜帶藥物、幹細胞,發展出治療急性心肌梗塞的藥劑,讓心肌再生。

臺灣大學生化科技學系何佳安教授將高分子奈米材料結合幹細胞做為以幹細胞為主的治療藥劑,並同時可作為追蹤幹細胞的工具,更重要的是經過高分子奈米材料結合的幹細胞已證實不會影響其分化行為,可有效同時進行追蹤與治療的目的;整個療程只要30分鐘,大大的減少治療時間,也比現有的治療時間簡短許多。研究發表於2010年9月心臟血管研究領域中排名第一的國際期刊循環學雜誌(Circulation 2010;122:S132-141)。這項研究發表展示奈米材料可用於治療心血管疾病,且具有相當大的發展潛力。

心臟衰竭位居我國十大死因第二名

根據衛生署的數據顯示,心臟病位居2009年我國十大死因的第二位。心臟病會造成冠狀動脈梗塞,使血液無法有效送到心肌細胞造成壞死,導致心臟功能失常而心臟衰竭,造成死亡。

美國約有460萬人受到心臟衰竭疾病的威脅,每年新增約55萬名病患,其中大多是超過65歲以上的老年人。臺灣2005年至2010年的十大死因中心臟疾病持續位居前五名之內,每年約有50萬的心臟病患,其中有9成病因與高血壓有關。一旦病發,死亡率高達三成;即使僥倖存活,也會因為病患的心肌細胞壞死、壞死心肌組織纖維化使心室壁變薄,無法承受心臟內壓力而擴大,最後同樣走上心臟衰竭這條路。

目前在臨床上大多以藥物控制心臟衰竭,例如使用血管張力素轉化酶抑制劑(ACE inhibitors)、乙型阻斷劑(β-blockers)、毛地黃醣(digitalis glycosides)以及利尿劑(diuretics)等,但都只能用於症狀治療,且普遍具有副作用;雖然目前心臟移植也可用於治療心臟衰竭病患,但是由於器官捐贈者缺乏以及免疫排斥等問題,心臟衰竭病患通常在等待合適的心臟移植期間有可能就已經死亡。因此開發新的治療方法是目前急需解決的醫療難題。

近幾年逐漸研發出許多不同形式幹細胞治療方法,用以治療心臟疾病,但是仍有許多臨床上的難題有待解決。舉例來說,當幹細胞經由體外長時間培養繁殖再注射到心臟後,大多數瞬間即被血流帶離心臟或快速死亡。少數存活下來幹細胞也很難分化為成熟且具有功能的心肌或血管組織,因此功效並不佳。

新療法可有效治療並縮短療程

此項傑出成就由成大奈米科技暨微系統研究所的葉晨聖教授與謝清河教授、臺大生化科技系的何佳安教授組成的跨領域研究團隊在國科會自然處經費資助下,近年來致力開發創新及更有效的藥劑型奈米材料之相關研究。葉晨聖教授已開發出對人體具有安全性的高分子奈米材料治療平台與技術,可廣泛應用在各種治療與診斷方法,成功的展示藥劑型高分子奈米材料有效治療腫瘤的例子;何佳安教授已成功地將高分子奈米材料結合幹細胞做為以幹細胞為主的治療藥劑,並同時可作為追蹤幹細胞的工具,更重要的是經過高分子奈米材料結合的幹細胞已證實不會影響其分化行為,可有效同時進行追蹤與治療的目的;謝清河教授則是幹細胞方面的專家,已成功的以高生物相容性的自組裝胜肽奈米纖維水膠做為治療藥劑,直接注射到蘭嶼迷你豬的心臟梗塞受損區域,提供梗塞區域機械性的支持,進而減緩心室壁變薄與心臟擴大等後遺症,並善心臟舒張功能異常。

結合藥劑型奈米材料與幹細胞做為治療與促進心血管再生的新型藥劑,不僅提供更好的療效、減短了療程,也可以免除或降低原本用現有療法要承擔的藥物副作用或是身體排斥的顧慮。這樣快速而有效的療法,未來極可能可實際應用於心肌梗塞的病患,或提供不適合傳統療法的病患另一個替代方案。相關研究成果若能通過臨床試驗,相信可嘉惠更多病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