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林與人的對話 盧道杰助理教授演講紀實
由臺大農業陳列館、臺大森林環境暨資源學系、實驗林管理處共同主辦,在林務局的指導下,自3月28日至5月10日於農業陳列館2樓推出「臺灣的森林、林業及林學教育展」特展。此展覽之目的在以更貼近一般大眾的方式來鼓勵大家走進森林、瞭解森林,增加民眾對森林與森林利用的正確認識,並期望由瞭解而能支持林業經營管理的政策及方向。尤其難得的是臺大實驗林遠從南投竹山來佈展,其展覽方式包括有海報介紹實驗林的沿革及功能,並以實際展品及印刷品等強調教學及研究的成果,可讓社會民眾明瞭臺大實驗林在提供臺大森林環資系及其他各系的教學與研究上的材料與人力方面,一直是不遺餘力。
主辦單位為了讓民眾深切感受林業與林學之間的密切關係,了解森林利用的正面意義,改變一般大眾對林木利用的錯誤或偏差認知,特於4月28日週六下午於臺大農業陳列館3樓舉辦第3場演講,邀請到是臺大森林環境暨資源學系的盧道杰助理教授,演講題目為「森林與人的對話」。盧老師的研究領域主要在以參與式的自然資源管理為取向,從人的面向來關心與促進生物多樣性保育的推行,由聚落/部落發展及生活與基本權益著手,探索與建構自然生態與人文社會系統的連結。涉及的研究主題涵括:社區保育、自然保護區經營管理、原住民族與自然資源管理、社區林業、環境史、保育政策、保育思維發展。
一開始盧老師問大家:「什麼是森林?看到這兩個字會想到什麼?」現場來賓回答了許多不同答案:包括「森林有很多樹木」、「森林有很多動物」、「森林可涵養水分」、「森林是一個生態系」..。盧教授提出幾個在森林系所談的標準答案:「森林是林木與林地的綜合體」、「指林地及其群生竹、木之總稱」、「在一定土地上,以某種木本植物(喬木)為主的一定植群或植物群落」、「為多種動物與植物集合之生物群聚,以中大型喬木佔優勢,各組成份子間有密切關係(競爭、捕食、共生等)」。
在現實生活中,我們生活中依賴森林的地方很多,如木製家俱、竹製用品、紙張、精油、染料..等。許多木製產品現在已經變成一種文化資產及休閒產業,要利用上述的東西就必須去開採它,所以開採技術在整個木材文化裡是非常重要的一環。
接著盧老師再談「臺灣林木資源利用」,從日治時期到光復初期,是以經濟生產為主(植經濟樹種、伐木、製樟),1992年後禁伐天然林,保育重於開發,以維護生態環境與發展森林遊樂為重點。早期林業經營以經濟利用與造林為主,現階段以保育為優先,撫育及疏伐為現階段重點工作之一,我國每年木材的需求量約700至800萬立方公尺,而臺灣木材來源約99%仰賴進口。盧老師特別介紹了幾種具較高經濟價值的原生樹種:俗稱「軟木」的針五木(紅檜、臺灣扁柏、臺灣肖楠、臺灣杉、香杉)及俗稱「硬木」的闊五木(臺灣櫸、烏心石、牛樟、樟樹、臺灣檫樹)。
森林主產物包括木材與竹材兩大方面,可用於家具、建築、紙漿造紙或其他之化學加工利用,分別介紹其用途如下:(1)木材的應用:木材圓木及製材品之利用、木質板製造(合板、粒片板等)、木材化學加工利用、製漿造紙、纖維素衍生物之應用(磺化纖維素可以用於人造纖維及玻璃紙,硝化纖維素用於火藥及塗料之製造)、木材副成分之應用(精油,藥劑、塗料或膠合劑之原料);(2)竹材的應用:竹製品,製漿造紙之原料。
森林副產物是除木竹材之森林主產物外之林產物,即非木質林產物,包括可供食用、觀賞用或藥用等用途之產物。用途分別介紹如下:1愛玉子:桑科(Moraceae)榕樹屬(ficus)攀緣大藤本,生於中央山脈中海拔闊葉樹林中,愛玉子果實富含果膠質可洗出愛玉凍,為清涼解渴飲品。2竹筍:可食用者包含桂竹、孟宗竹、麻竹、綠竹、烏腳綠竹等種類。3山葵:即哇沙米。1914年,日本人引進山葵栽培於阿里山,原為小面積種植,因市場高需求率,廣泛吸引鄉民投資種植,並在近十幾年取代傳統農作,成為重要的特產之一。目前,阿里山地區以達邦、里佳村為主要栽植地區。林地在種植山葵後,使地力、水質劣化,對整個集水區的水文環境造成的極大影響,已成為當前的討論議題。4草藥和野菜:山蘇、過貓(過溝菜蕨)、香椿。5食(藥)用真菌:牛樟菇、松茸、靈芝等。6精油:樟腦油、檜木精油。7無患子:無患子屬於無患子科。無患子的果肉富含天然皂素,在沒有清潔劑的時代,是婆婆媽媽們用來洗衣、洗碗的好良伴。現被製成環保洗碗精、洗髮精等產品。8染料:茜草(根)、胭脂樹、大青、福木、墨水樹。
森林是臺灣最重要的陸域生態系,約占全島面積的60%,也是本島許多物種的棲息地。因為臺灣的地理位置與地形分佈,垂直海拔之落差大,環境及氣候差異等因素,是造成生物多樣性高,特有種比例高之重要原因。所以,臺灣的森林中才保有珍貴的稀有植物與保育類動物,因此造就了森林的休閒遊憩產物。目前臺灣共有18處國家森林遊樂區,8座國家公園。「國家公園」是指具有國家代表性之自然區域或人文史蹟。自1872美國設立世界上第一座國家公園黃石國家公園Yellowstone National Park 起,迄今全球已超過3,800座的國家公園。臺灣自1961年開始推動國家公園與自然保育工作,1972年制定「國家公園法」之後,相繼成立墾丁、玉山、陽明山、太魯閣、雪霸、金門、東沙環礁與臺江共計8座國家公園,盧老師也一一介紹每個國家公園的資源與特色。
山林保育對平原地區的都會發展及都會人的生活生計、生活品質都有很大的影響,維護天然林即能妥善國土保育嗎?當天然干擾超過一個限度時,劇烈改變生態系的組成與作用,可能是無法避免的。除了宿命,另一種想法是去反省人為干擾以降低天然干擾的衝擊。當談到國土保育、森林保育或經營管理時,我們也常把其中的主角(原住民族)給忽略掉,我們必須思考山林政策對原住民族的衝擊有哪些?是哪些因素切斷了原住民族與山林的臍帶?是否因國土復育政策(封山)造成原住民族失去山林?徹底平地化?都市化?漢化?
演講結束前,盧老師再回到一開始的問題:「森林是什麼?」森林除了有多元多項的功能,森林經營管理會涉及多元的法規。盧老師給了一個提示:森林是一個自然的空間、也是社會的空間、更是政治的空間。(文:農業陳列館黃昭連技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