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國內學術評鑑制度《學術自主與控管之間》付梓

人文社會學科與自然科學學科有著本質上的不同,兩者的差異不僅反映在學術表現,也呈現在評量之中。近幾年,臺灣的學術界由自然科學學科的評量方式主導,這種單一化、數據化的評鑑機制,使得人文社會學科及藝術學門的發展面臨窘境。由於評鑑方式的不適當,人文社會科學的研究者成為大學「提升學術表現」的負擔,教師所承受的壓力日益增加,在士氣無法提振的情形下,臺灣整體高等教育的品質亦產生負面的影響。

長庚大學黃寬重教授於2009年承接教育部顧問室的「建立適合人文社會學科學術發展之評鑑機制研究計畫」,與臺灣大學社會學系蘇國賢教授、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呂妙芬教授、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章英華教授組成研究團隊,以客觀的統計學方法進行問卷調查,更舉辦了數場座談會,試圖了解臺灣學術界的發展現況與評鑑機制的不妥之處,進一步透過學者所反映的意見來改善目前的學術環境。

計畫團隊亦訪談了民間出版社,了解現今學術專書審查及行銷機制,並整理出其中四間學術出版社的訪談結果,從而釐清臺灣學術出版業所面臨的問題。然而,學術評鑑並非臺灣獨有,雖說國外學術界的做法不一定適用於臺灣,但為了能以更廣的角度來探究學術評鑑,計畫團隊仍然蒐集了國外的學術評鑑方法加以分析,再列出數例提供學界參考;最後更整理出幾項具體建議給相關主管單位,期盼未來的學術評鑑能更加「多元化」及「質量並重」。

此項計畫於2012年結案,期間獲得人文社會學科、藝術學科等眾多學者積極回饋,尤見學術界仍充滿正向能量,只要決策單位參考這些具體建議,改善體制上的問題,人文社會學科目前的「冰凍三尺」可獲得大幅調整。鑑於促進學術發展並非一蹴可幾,不但需要學術界自身的努力,也需要其他各界能夠了解學術界中不同學科之間的差異,故將計畫報告交由臺大出版中心出版,希望關心學術發展的有志之士能一同努力,讓臺灣的學術界均衡發展。更多活動訊息歡迎至出版中心網站查詢:http://www.press.ntu.edu.tw/index.php?act=news&refer=news2014.01.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