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產.古物.我們的歷史】No2排灣族的雙面祖先像石雕立柱

本校人類學博物館民族學展廳的原住民雕刻藝術展區,有一件造型相當特殊的雙面男女祖先像石雕立柱。這件石雕是臺北帝國大學土俗人種學講座研究人員到屏東調查時,在排灣族部落所採集的物品。根據講座教授移川子之藏的記載,這件石雕柱是在「彭葛里」(Pongari,現今屏東縣來義鄉望嘉村)舊社─稱為「Karuboan」地方的樹叢中發現,1929年7月獲得部落族人和官廳的許可,搬遷到大學的博物館保存。由於這個石像高約200公分、寬約36公分、厚約15公分,非常巨大厚重,因此歷經困難才從原本海拔約三千公尺的高地運送到臺北。

臺灣原住民製作的石雕柱數量不多,這種兩面雕刻的祖先像立柱更加少見,應該是目前臺灣僅存的一件。這件石雕柱,一面雕有男性祖先像,另一面是女性祖先像。男、女皆採立姿,女性較矮胖、男性較高瘦;男、女都頭戴羽狀帽飾,雙手平舉置於胸前,細腰上配戴有紋飾腰帶,而且雙膝和腳踝關節處刻有平行線條狀紋飾。不過,由於石像使用的是較粗的砂岩,因為時間久遠石材風化的關係,男性的性徵現在已經無法辨識。雖然無法確定製作的時間,但是從線雕和淺浮雕的手法,以及雕刻風格較形式化而非寫實來看,這件石雕像應該是屬於相當早期的型態。

臺灣原住民各族中,排灣族是相當階層化的社會,頭目家系擁有特殊的象徵物和圖像裝飾權。通常只有頭目家屋前的祭臺,會豎立有祖先像立柱,做為表達家系傳承的神聖象徵。根據當時採集者的調查,這件石雕像原本應該豎立在「Karuboan」社頭目Charoboyan家的家屋(稱為korobroban)前祭壇上;雕刻的人像代表Charoboyan家的初代男女祖先。據說當時「彭葛里」社(現今屏東來義鄉望嘉部落)的女頭目Chaporan就是這個家系的後裔。

這件雙面石雕祖先柱經過數百年的歲月,現今無論是從歷史、工藝或文化象徵的角度,對臺灣而言都是非常獨特而珍貴的物質文化遺產。(圖/文:臺大人類學博物館胡家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