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產.古物.我們的歷史】No4 直線粒子加速器

位在物理文物廳展場正中央的「直線粒子加速器」不但可說是物理文物廳的鎮館之寶,甚至可說是「沒有它就沒有物理文物廳」!1932年,英國劍橋大學Cavendish實驗室建造的Cockcroft-Walton直線加速器,完成了史上第一次的原子核撞擊實驗,證實原子核可以由外力撞擊碎裂、產生衰變;兩年後,曾留學Cavendish實驗室的臺北帝國大學理農學部教授荒勝文策帶領其學生太田賴常、木村毅一等人,在臺北建造出亞洲首座同型加速器並完成追加實驗,從此聲譽鵲起,於1936年改赴京都帝國大學任教,並將他在臺北建造的加速器攜回日本。

二次大戰結束,臺北帝大更名為臺灣大學後,物理系首任系主任戴運軌企圖重建粒子加速器,因此就由當時還留在臺灣的太田賴常,指導物理系的許雲基助教(之後成為教授並負責核物理實驗室)以及技師們,在物力艱困的環境下,於1948年完成重建工作,此後加速器也曾經過多次改良,並利用其撞擊反應產製中子,進行相關研究。

1985年加速器除役、拆解,核物理實驗室移作他用,幸而拆卸時老技師們感念舊情,並未將部件扔棄,而是設法騰出空間堆置;2004年,物理系在尋覓系上的重要文物時,意外發現加速器原件仍收藏在校內,因而決定將原子核物理實驗室原址裝修成展示空間,由歷史學者張幸真帶領研究團隊進行籌劃,除了請當年參與其事的學者和技師現身說法,將部件運回重組外,更走訪各地調查歷史遺蹟及史料,2005年11月,臺大物理文物廳終告落成啟用,開始為科學教育及臺灣科學史的推廣、普及貢獻心力,而這座承繼早期核物理發展、見證臺大核物理研究的加速器,也得以重獲新生,再現風華。

文:臺大物理文物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