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泮池校長跨校團隊肺癌幹細胞研究榮登Nature Communications

近年來研究發現,腫瘤並非由單一種癌細胞組成,其中存在著一群具有許多類似幹細胞特性的細胞,稱之為癌幹細胞(cancer stem cells, CSCs),被認為是造成癌症發生與腫瘤惡化的主因。因此,針對這群癌幹細胞發展標記分子及研發新一代抗癌藥物成為當前癌症治療與研究的重要任務。由楊泮池校長領銜的肺癌幹細胞研究於103年3月25日榮登Nature Communications,為分享國人此項重大卓越成就於3月26日在校總區行政大樓第一會議室舉辦成果發表。

楊泮池校長及臺大跨校團隊於發表論文中指出,腫瘤中的癌幹細胞(CSC)被認為與癌症的復發、腫瘤的轉移與抗藥性息息相關;而透過發現腫瘤的微環境中的癌相關纖維母細胞(CAF)與旁泌素(paracrine)機制如何維持及促進癌幹細胞生長,根據此項觀念所建立的肺癌幹細胞體外培養模式今後將可針對癌幹細胞發展新的治療藥物與標記分子。

由於癌症的治療迄今仍面臨到許多挫折與挑戰,特別是腫瘤的復發、轉移、及抗藥性常常導致治療失敗使得病患失去寶貴生命。近年來研究發現腫瘤並非由單一種癌細胞組成,其中存在著一群具有許多類似幹細胞特性的癌細胞稱之為癌幹細胞(cancer stem cells, CSCs),被認為是造成癌症發生與腫瘤惡化的主因。因此針對這群癌幹細胞發展標記分子及新一代抗癌藥物,成為當前癌症治療與研究的重要任務。

然而,若要針對癌幹細胞進行研究或開發藥物,必須有專一性的癌幹細胞標誌來偵測或分離癌幹細胞;此外,亦需要長期培養癌幹細胞以進行其在癌症的生成過程、抗藥性、遠端轉移與復發相關性之研究,或以此為基礎針對癌幹細胞進行新藥開發。

為達成此目標臺大團隊自2009年起進行肺癌幹細胞一系列研究,最重要的一部份是針對肺癌幹細胞身處之微環境進行分析,研究發現腫瘤的微環境中的癌相關纖維母細胞(cancer-associated fibroblasts, CAFs)透過旁泌素(paracrine)機制以維持癌幹細胞特性及促進癌幹細胞生長(其中最重要的是IGF-II/IGF1R/Nanog的調控訊息傳遞路徑)。

根據此一觀念建立肺癌幹細胞體外培養模式(CSC/CAF co-culture system)有助於提供足夠的肺癌幹細胞進行基因體與蛋白質體相關分析找尋肺癌幹細胞之專一性分子標記,並且以此模式配合高通量影像分析,應用於針對癌幹細胞及其利基(niche)篩選新穎的抗癌藥物。

論文全名“Cancer-associated fibroblasts regulate the plasticity of lung cancer stemness via paracrine signalling”, Nature Publishing Group於2014年3月25日發表於Nature Communications (2014) dii: 10.1038/ncomm4472。研究團隊除了楊泮池校長與醫學院毒理學研究所所長陳惠文副教授外,主要成員包括;臺大腫瘤所博士班研究生陳菀均、臺大醫院內科何肇基醫師、臺大醫院病理部主任張逸良教授、臺大醫學院林泰元教授、俞松良教授、潘思樺教授、周涵怡教授;中研院統計所 李克昭院士、陳璿宇教授、袁新盛教授,及中研院化學所所長陳玉如教授、臺中榮總張基晟醫師再加上臺大醫學院毒理所許多的研究生參與研究,方使論文終能獲得肯定而發表。

回首過程充滿艱辛與樂趣,雖然國內外相關研究領域的競爭壓力與挑戰無時不在,所幸團隊彼此無私的相扶相助和充滿信心的樂觀終能完成任務,也為將來在肺癌幹細胞的研究建立一個良好的基礎與研究平台。

楊校長感謝團隊成員的付出與辛勞,也特別感謝國科會與國家型生技醫藥計劃(NRPB)及臺大系統生物學中心前瞻領航計劃的長期支持,臺大醫學院、臺大基因體中心、幹細胞中心、臺大醫學院實驗動物中心在資源與設備方面的協助與配合,研究才得以順利進行。相信此研究成果不僅僅是肺癌幹細胞研究領域的新里程碑,也將對未來新一代抗癌策略與藥物開發有所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