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臺灣翻譯世界‧在今天想像未來:西田哲學與現象學的全般體驗

一朵花所代表的意義是什麼?是純粹的一朵花,還是含括整個世界?誰在觀察?誰在體驗?哲學與宗教似乎一直叮嚀人需要思考,找出這些問題的解答。102年度科技部經典譯注系列講座第八場「西田幾多郎哲學與現象學」,於3月26日晚上七點在臺大博雅教學館102教室舉行,帶領聽眾從不同層面,認識自我、世界、欣賞生與死的意義。

臺大外文系張嘉倩教授首先開場致詞,肯定經典譯注和譯者價值的重要性,除了譯文之外,譯者所撰寫的學術性導讀,更能幫助讀者深入地閱讀文本。

講座主持人臺灣大學哲學系蔡耀明教授,向觀眾簡明介紹西田哲學在東亞學術地位:西田的思想觀銜接日本思想傳統和歐陸哲學傳統;西田整理出一套系統性思考,剖析「場所」、「直觀」、「絕對無」等概念,有助塑造日本當代哲學的發展面貌,使哲學得以跳脫學科研究,更積極地接觸人的實際生活,產生更多豐富的交流。

「西田幾多郎哲學選輯」主講人清華大學哲學研究所黃文宏教授,與讀者分享現象學、西田的哲學精髓與人生觀。要全面認識西田哲學,黃文宏教授多方引用德法哲學家胡塞爾、海德格及笛卡兒等學者研究現象學的觀點,闡明西田哲學建構的基礎與超越。其中胡塞爾的一段話最適合作為整場演講的引言:「現象學意指一門關於體驗全般的學問,其中也包含所有在體驗中可以明證地顯明的東西,『這些東西』不僅是種種實質的所予,也包含種種意向的所予。」現象學解析人對於體驗程度深淺的認知,有內在視域與外在視域的層次,人的體驗有賴於「場所」存在而存在,繼而產生意義。

「場所」對於西田來說,分成「有」、「相對無」、「絕對無」三個概念,人格中自我與真我的探求,以及與他者的存在,具體在這三個場所中顯示出來。進一步引入一個深刻的問題,就是人該如何體驗人格中「真我」——核心意識的存在。西田認為唯有藉由「死」,亦即絕對的自我否定才能形成,這是一種人的Metanoesis(覺悟、悔改),使「真我」得以實踐,繼而產生逆對應接觸到神,從內在(有限的死)達到超越(無限的生),從自我否定到自我肯定。

討論人政治大學哲學系林鎮國教授其後針對西田哲學提出幾個問題,例如:中國哲學從來不談像是「淨土」這種宗教式的概念,到底原因為何?哲學與宗教該如何定位?又在現代眾多的哲學思想中,該賦予西田哲學什麼樣學術地位?西田哲學似乎不僅是一門哲學學派,討論的層面和深度已經橫跨了各個學術與文化圈。林鎮國教授亦不忘提到臺大哲學系與西田哲學研究的淵源事實上十分深厚,目前臺大圖書館仍有許多西田著作的藏書和不同版本,相當珍貴。

演講結束後,現場的聽眾積極回應演講的內容,其中有讀者問到,臺灣有沒有發展出獨特的一家思想?黃文宏教授認為,臺灣文化屬於融合性文化,目前較難發展出一套獨特的哲學思想體系,這也是西田在面對哲學研究時的一個困境,為此西田十分鼓勵自己的學生能整理出一套獨特的哲學,黃文宏教授亦盼望臺灣學界將來也能發展這樣的願景。

本年度最後一場經典譯注講座已於4月9日在博雅館102室舉行,主題是〈性、暴力、死亡交織:巴代伊的神聖情色變奏《情色論》〉,實在不容錯過。詳情請見活動網站:http://homepage.ntu.edu.tw/~b00901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