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的人生》新書付梓 陳良基:創新是動詞不是名詞!

5月5日下午2:00新書簽書會、記者會於晶華酒店4樓5月25日下午3:00-5:00金石堂書店重慶南路城中店http://www.kingstone.com.tw/store/storeinfo.asp?storeno=tks0002

副校長陳良基教授從25歲擔任大學講師,至今30多年,從「得天下英才而教之」的喜悅轉變成「任重而道遠」的使命感。「良師興國」是他經常勉勵自己的一句話,希望學生們離開課堂、實驗室之後,都能成為社會中流砥柱,做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 「不要讓臺大畢業證書成為你人生中最大的成就」、「與其跟大家搶一個工作,不如為社會創造更多工作」是他對學生的期許。陳良基副校長表示,《創新的人生》一書終於完稿,希望自己的努力,可以鼓舞一些朋友!

自序: 創新是動詞,不是名詞!

這幾年臺北地區的房價節節高升,我常常都為剛進入職場,上班地點又在臺北的朋友感到憂心。我想起十五歲時剛從雲林鄉下北上念建中,走在繁華的臺北街頭,看著路旁一棟棟樓房,想著自己在沒有任何背景、靠山的情形下,不知何時才能成家立業,那時真的有種「何處是兒家」的感慨。

小時候,家鄉那句俗語還猶在耳邊:「呷臺北水,沒肥嘛水!」既然離鄉背井在外打拚,總得闖出一點名堂,才不辜負鄉親父老期待的這股強烈信念,也逼著我一路向前衝。所以,我根本不敢,也無暇回頭看看自己走過甚麼路。只希望自己能夠盡量掌握上天所賜的機會,努力往前進;期望在人生有限的時間內,創造出生命最大的價值。

弘一法師有句名言:「君子得意而憂,逢喜而懼。」正是我的心情寫照。

我跟學生聊天時常常提到,小時候的心願,只是希望過著可以溫飽的生活,有個美滿的家庭。如今,我的願望早已達成,老天爺還多給了我許多的資源,似乎是想透過我的手,幫助社會上更多有志氣,但卻資源不足的人,也能勇於開創屬於自己的康莊大道。

因此,我心中的奮鬥目標早已從為一己之利,走向為更多年輕朋友創造機會的願景上。我常說自己像是耕種「科技田」的園丁,我們培養的年輕下一代,個個都是絕頂優秀的好種子,只要能將他們成長所需的環境,包括養分、水分、土壤……等等照料好,必能幫助他們發揮自己的天賦。希望將年輕人都能培育成為社會資源的價值創造者,而非社會資源的消耗者。

由於時代飛躍般的進步,我覺得現在的年輕人比我當年要強太多了!當然,因為資訊流動快速,年輕人的競爭對象已經不再只是身邊的同學、周圍的鄰家子弟,而是來自全世界各個角落的好手。但是,我一直堅信,只要讓這些年輕人能像我們當年剛踏出校門一樣,有足夠的工作機會等待著他們,他們的表現絕對會令人刮目相看!

不管從事哪種工作、哪種行業,「不停創新」絕對是未來世界的價值所在,必須保持「沒有最好,只有更好」的企圖心。希望本書中傳達的創新人生觀念,能帶給年輕朋友一些啟發,並且鼓勵許多一開始缺乏資源、飽受挫折的朋友,勇敢地追逐自己的夢想。

當然,在追尋夢想的過程中,有時難免會因現實狀況停頓下來,而停久了就很容易滯留在「舒適圈」。

我在國研院時,曾經特別寫了一段話鼓勵同仁:「志工之可貴,在於他/她願意隨時勇於走出舒適圈,幫助需要幫助的人;哪裡有困難,就往哪裡走,水裡來,火裡去,不計個人得失,只為使命與願景。」

我總是鼓勵學生及工作團隊一定要跳脫自己的「舒適圈」,人如果在同一個環境待太久,往往會愈來愈自我設限,不敢離開熟悉的環境,跨進陌生或未知的領域。如果我們能走出自己的象牙塔,多和他人交流、學習,透過與其他人的討論切磋,就可以消除對未知的恐懼。

我從一個鄉下來的孩子,一路跨越了許多界線,到達臺大、以及世界頂尖的學術殿堂;每次熟悉了四周的環境後,其實也很想停留在安逸的「舒適圈」裡。但在科技界待久了,深知面對這個變幻莫測的世界,只有不停創新,才有真正的立足之地。

期待更多的年輕人,不要再抱怨社會大環境不好、沒有充足的資源,就讓我們不停地跨越極限,不斷的創新,而美好的未來將在前方等待著。

本書版稅全數捐贈「財團法人臺灣大學學術發展基金會」推廣創意創業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