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產.古物.我們的歷史】No. 17 走進臺大看藝術──《生物公寓 Bio Apartment Vol.1》

藝術與科研,你可曾想過這兩樣不同領域的結合,會碰撞出怎樣的火花?

於今年度「522生物多樣性日」前夕開展的《生物公寓 Bio Apartment Vol.1》展覽,臺灣大學植物標本館、臺灣大學動物博物館首度開放不同型式的展演合作模式,與√RADICALSIGN藝術空間進行了一次跨界展示的合作,讓臺灣的視覺藝術新秀們的作品,進入資源豐富的臺大博物館群內展示,亦將臺大收藏的重要學術資料,轉換形式至√RADICALSIGN藝術空間進行展出。透過場域的轉換,與不同媒材間碰撞的火花,讓博物館內的藏品有了更多元發展的可能性。

「生物多樣性」(Biodiversity)在臺灣還沒有太多人能夠了解,廣義而言,「多樣性」的保存是本次展覽企圖展現的重點。去年底才剛整修完成的臺灣大學植物標本館,利用原本實驗室的空間進行展示,館藏幾乎已全部數位化,數以萬計的珍貴標本對於藝術創作者更是不可多得的寶貴資料庫。本次展覽媒合獲文化部補助之新秀藝術家蘇子涵、吳竟銍,將複合媒材之裝置作品及金工雕塑作品,放入充滿懷舊感的植物標本館中展出,兩人的作品精細且切合植標館內之藏品,不僅活化館中更多的可能性,更引起參觀民眾熱烈迴響,而兩位藝術家的工藝技術、創意巧思也可以對未來植物標本館製作衍生性商品提供協助。

此外,在臺灣大學動物博物館及√RADICALSIGN藝術空間則是攝影作品的展示,於動物博物館設置地面投影,蕭辰羽及戴智雯兩位新銳攝影家的作品,主題皆與動物相關,變化的影像內容與動物館中的動物標本產生奇妙的視覺想像,於√RADICALSIGN藝術空間中,展示的則為新秀藝術家焦正德所拍攝的動物館藏品-動物標本,將動物的骨頭標本進行後製轉換,並於動物館外的場域進行展覽,透過場域的轉換,提供更多觀覽的可能。

此次展出透過藝術與科研的結合,提供民眾全新的參觀經驗,「生物多樣性」在臺灣對民眾而言仍屬較陌生之議題,但近年來,政府單位已開始陸續推動生物多樣性相關之白皮書及政策。在民眾已熟知需愛護地球的概念之下,要進一步讓民眾了解,人們身為地球生物圈的一員,需要學習、了解、感受的事情還有許多,透過藝術的方式引導,讓科研的主題不再枯燥,透過科研的帶領,讓藝術作品的呈現更為多元,激發出更多想像與討論的空間。

而臺灣大學植物標本館、臺灣大學動物博物館首度嘗試與藝術家合作,亦引起許多跨界回響,開啟了更多博物館資源發展推廣的可能性。(註:此展覽展期已經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