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大風險社會與政策研究中心針對石化事件從三方面提出改善方案

臺灣大學高雄石化爆炸事件論壇面對社會風險提出三要件:資訊透明、多元專業、公眾參與。高雄市區在7月31日深夜到8月1日,發生了臺灣石化工業史上最嚴重的公共安全意外事件,造成近30人死亡,3百人輕重傷,500戶民宅受毀損。這件事情,突顯出政府對於石化產業安全管理的不當,也代表我國的整體風險治理模式、產業及能源結構、都市規劃,法令規章,都有許多討論及進步的空間。

有鑒於大學負有維護社會正義以及利用多元專業知識為重大公共議題為社會詳盡忠實論述,以供大眾做出抉擇的責任,本校風險社會與政策研究中心和風險分析學會,邀集臺大公衛學院副院長詹長權教授、臺大風險社會與政策研究中心主任周桂田教授、中國醫藥大學健康風險管理學系許惠悰教授、高雄海洋科技大學造船及海洋工程系洪文玲教授、成功大學醫學、科技與社會研究中心翁裕峰教授及中山大學社會系蔡宏政教授等人共同探討事件成因並尋求改善良方。

整個高雄市是個大工廠,廠長是誰?

首先,詹長權教授提出,石化管線風險是系統性的,整個高雄市就像一間大工廠,管線直穿城市地底,讓風險在地底蔓延。此做法在國外都很罕見,不論從美國、英國等運輸、管線或有害物質的管制法規檢視,都不會讓管線上方有任何的人車使用,並會設置足夠的緩衝區域,所以臺灣現今的設施都不合格。

過去,幾十年來高雄撐起石化工業重責,如今在都會化、工業化的兩相權衡,需重新思考是犧牲產能、減少工業區或是犧牲城市公共空間。詹長權教授強調,遷移集中管理很困難,但這是不得不的作為。

石化業值佔臺灣GDP的1.6% 耗用1/4能源且高度污染

其次,工業管線管理與維護問題,詹教授建議應仿效英美由專責單位管理,從安全與經濟等面向考量,絕對是中央政府的責任,且地方政府應配合。若無中央政府介入,國內所有工業運輸就會被限制在同一行政區內。詹教授認為,十幾年前高雄已發生過氣爆,但顯然社會並未記取教訓,行政部門應盡快修法檢討、設立專責機構,高雄市政府也應該劃定特定區域,將石化業集中管理。石化工業產值佔臺灣GDP的1.6%,卻耗用1/4能源且高度污染。臺大風險社會與政策研究中心主任周桂田表示,臺灣石化產業從1980年代開始民營化,已經發展了數十年,地下管線的分布情況卻到現在都還搞不清楚,這是國家的屈辱。

高雄氣爆嚴重性相當於921大地震,如果認為石化產業仍是臺灣未來發展的重要製造業,就必須從國家層級治理來看問題。近10年來,石化產業產值對國內生產毛額(GDP)的貢獻都不超過1.6%到1.7%,而不是外界所誤稱的1成,但石化業耗用國內1/4能源,更是高度污染、高度耗水的產業。今天發生如此嚴重的工安事件,把外部成本轉嫁給社會,石化產業何去何從,值得各界關心。其次,周教授提出,我國應該引進預警原則,將一些可能發生問題的高風險項目重新檢討、管理,並且強化企業社會責任的觀點,在追求獲利之餘,也要負起一定的社會責任。

管線資訊必須透明化

許惠悰教授指出,現在各界在討論未來石化管線應走什麼路線是沒有人性的,老百姓的財產、生命安全是國家要保護的對象,石化工業應整體遷移、集中管理,不該有任何管線經過任何一個人家裡,他認為,管線的資訊一定要透明化,更舉美國911雙子星事件為例,美國雙子星恐怖攻擊事件,當初救災的消防隊員有將近7%罹患各式癌症,罹癌比率非常高,目前接近石化工廠的居民,罹患癌症的比例也比一般正常數值高出許多,他十分擔心這次事件管線爆炸後產生的汙染,恐加劇第一線救災人員的罹癌機率。

管線資訊不透明比恐佈攻擊更可怕

蔡宏政教授則從風險概念出發,他提出我們身邊有許多事物都有風險,例如開車、吃鹹酥雞、抽煙等等都會有風險。但是因為我們有足夠的資訊做選擇,所以這些風險並不會讓太多人憂慮。反觀這次的爆炸事件,資訊的公開也非常重要,政府現階段必須徹底檢討相關管制規範,並學習歐美先進國家資訊公開的作法。目前經濟部以擔心恐怖攻擊為由不公開管線資料,這樣根本無法做風險控管。他強調,在討論決策的過程中,一定要資訊公開、多元審議,並且讓民眾參與,讓民眾了解自己是居住在什麼樣的生活環境中,才能建立政府、企業與民眾之間的信任。

工程養成教育必須注重社會責任

居住在高雄的洪文玲教授更沉痛表示:「我家旁邊有石化廠,在做什麼我完全不知道,如果發生問題,只有等到爆炸才知道,這不是很悲哀嗎?」洪教授並以他任教的STS科技與社會研究中心的角度提出,我們在進行工程教育時,要擺脫過去的工程典範,應該加入永續的觀點、社會信任的觀點,讓工程界擺脫過去降低成本、追求效率、增加利潤的思維,而是以得到社會的信任、追求永續作為標竿。

臺大風險社會與政策研究中心針對石化事件從三方面提出改善方案

臺灣大學高雄石化爆炸事件論壇面對社會風險三要件:資訊透明 多元專業公眾參與

高雄市區在7月31日深夜到8月1日,發生了臺灣石化工業史上最嚴重的公共安全意外事件,造成近30人死亡,3百人輕重傷,500戶民宅受毀損。這件事情,突顯出政府對於石化產業安全管理的不當,也代表我國的整體風險治理模式、產業及能源結構、都市規劃,法令規章,都有許多討論及進步的空間。

有鑒於大學負有維護社會正義以及利用多元專業知識為重大公共議題為社會詳盡忠實論述,以供大眾做出抉擇的責任,本校風險社會與政策研究中心和風險分析學會,邀集臺大公衛學院副院長詹長權教授、臺大風險社會與政策研究中心主任周桂田教授、中國醫藥大學健康風險管理學系許惠悰教授、高雄海洋科技大學造船及海洋工程系洪文玲教授、成功大學醫學、科技與社會研究中心翁裕峰教授及中山大學社會系蔡宏政教授等人共同探討事件成因並尋求改善良方。

整個高雄市是個大工廠,廠長是誰?

首先,詹長權教授提出,石化管線風險是系統性的,整個高雄市就像一間大工廠,管線直穿城市地底,讓風險在地底蔓延。此做法在國外都很罕見,不論從美國、英國等運輸、管線或有害物質的管制法規檢視,都不會讓管線上方有任何的人車使用,並會設置足夠的緩衝區域,所以臺灣現今的設施都不合格。

過去,幾十年來高雄撐起石化工業重責,如今在都會化、工業化的兩相權衡,需重新思考是犧牲產能、減少工業區或是犧牲城市公共空間。詹長權教授強調,遷移集中管理很困難,但這是不得不的作為。

石化業值佔臺灣GDP的1.6% 耗用1/4能源且高度污染

其次,工業管線管理與維護問題,詹教授建議應仿效英美由專責單位管理,從安全與經濟等面向考量,絕對是中央政府的責任,且地方政府應配合。若無中央政府介入,國內所有工業運輸就會被限制在同一行政區內。詹教授認為,十幾年前高雄已發生過氣爆,但顯然社會並未記取教訓,行政部門應盡快修法檢討、設立專責機構,高雄市政府也應該劃定特定區域,將石化業集中管理。石化工業產值佔臺灣GDP的1.6%,卻耗用1/4能源且高度污染。臺大風險社會與政策研究中心主任周桂田表示,臺灣石化產業從1980年代開始民營化,已經發展了數十年,地下管線的分布情況卻到現在都還搞不清楚,這是國家的屈辱。

高雄氣爆嚴重性相當於921大地震,如果認為石化產業仍是臺灣未來發展的重要製造業,就必須從國家層級治理來看問題。近10年來,石化產業產值對國內生產毛額(GDP)的貢獻都不超過1.6%到1.7%,而不是外界所誤稱的1成,但石化業耗用國內1/4能源,更是高度污染、高度耗水的產業。今天發生如此嚴重的工安事件,把外部成本轉嫁給社會,石化產業何去何從,值得各界關心。其次,周教授提出,我國應該引進預警原則,將一些可能發生問題的高風險項目重新檢討、管理,並且強化企業社會責任的觀點,在追求獲利之餘,也要負起一定的社會責任。

管線資訊必須透明化

許惠悰教授指出,現在各界在討論未來石化管線應走什麼路線是沒有人性的,老百姓的財產、生命安全是國家要保護的對象,石化工業應整體遷移、集中管理,不該有任何管線經過任何一個人家裡,他認為,管線的資訊一定要透明化,更舉美國911雙子星事件為例,美國雙子星恐怖攻擊事件,當初救災的消防隊員有將近7%罹患各式癌症,罹癌比率非常高,目前接近石化工廠的居民,罹患癌症的比例也比一般正常數值高出許多,他十分擔心這次事件管線爆炸後產生的汙染,恐加劇第一線救災人員的罹癌機率。

管線資訊不透明比恐佈攻擊更可怕

蔡宏政教授則從風險概念出發,他提出我們身邊有許多事物都有風險,例如開車、吃鹹酥雞、抽煙等等都會有風險。但是因為我們有足夠的資訊做選擇,所以這些風險並不會讓太多人憂慮。反觀這次的爆炸事件,資訊的公開也非常重要,政府現階段必須徹底檢討相關管制規範,並學習歐美先進國家資訊公開的作法。目前經濟部以擔心恐怖攻擊為由不公開管線資料,這樣根本無法做風險控管。他強調,在討論決策的過程中,一定要資訊公開、多元審議,並且讓民眾參與,讓民眾了解自己是居住在什麼樣的生活環境中,才能建立政府、企業與民眾之間的信任。

工程養成教育必須注重社會責任

居住在高雄的洪文玲教授更沉痛表示:「我家旁邊有石化廠,在做什麼我完全不知道,如果發生問題,只有等到爆炸才知道,這不是很悲哀嗎?」洪教授並以他任教的STS科技與社會研究中心的角度提出,我們在進行工程教育時,要擺脫過去的工程典範,應該加入永續的觀點、社會信任的觀點,讓工程界擺脫過去降低成本、追求效率、增加利潤的思維,而是以得到社會的信任、追求永續作為標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