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大論壇— 臺灣的未來之眾論眾聽眾聞眾思西礁子

臺大行政副校長室與國家發展研究所聯合舉辦臺大論壇,主題是「臺灣的未來」,特別邀請校友民進黨蔡英文主席臨場演講,雖然某些知名新聞報刊社論拔刀舞劍,痛批都是老生常談,既看不到牛肉,也沒有新藥方,在原地踏步打轉,特別呼籲蔡英文不能總是一面空談善意,一面卻反對、抵制各方提出解決兩岸政治定位問題的方案,只要求政府必須要更有策略,全方位地推動洽簽FTA,並且積極參與多邊及複邊的貿易協定談判,參加RCEP等,這些看似是政治正確的口號,但卻始終提不出、找不到具體可行落實的方案。因為長期忽略兩岸的政治現實,而抵制服貿、貨貿、自經區,空談繞過大陸的「國際化」、「全球化」,並強調衡量目前惡劣的國際政治環境與政治現實,若不先行尋求改善兩岸關係,而與各國談FTA,要進軍TPP,打開RCEP之門,簡直是天方夜譚,有如空中樓閣、緣木求魚,難以實現。因之媒體諷稱其還是很空心,這是十分可惜的事情。

吾人觀察問題豈能盡看負面,由於高雄氣爆問題,蔡英文趁參加臺大論壇的機會,在濟濟多士、眾多學子及各大傳播媒體之前,首先聲明要為高雄遭受氣爆災難的民眾發聲,並感謝各界共同參與投入災後重建及努力捐輸救災善款,中央在大眾的期待中也已做出應有之回應,並且特別強調如果當前台灣的政治在面臨重大災難事故之時,還有藍綠或中央和地方之分,必須共同努力來改變臺灣的政治生態環境。今後更需要加強機會教育以消除地域與政治思想的歧見,才能真正可以臺灣社會與人民的力量,走出悲情,走出傷痛,迎向未來。

中國的崛起和兩岸關係攸關台灣的未來,「中國因素」是臺灣未來發展必須要勇於面對的不可避免的挑戰,這些都似乎是蔡英文實實在在體驗到的真心話,雖然尚未能應時提出妥適的對應方略,卻是作為一個在野黨領袖所能釋放出的最大真誠的善意和企圖心的聲音。吾人期望她所說的話都能得到社會大眾認真的接納和貼切的體悟,臺灣才會有更美好的未來,這本來也是臺大論壇舉辦這次「臺灣的未來」演講座談衷心真誠的期許與祝福。

主辦單位邀請臺大國發所現任所長陳明通教授主持座談,國發所前任所長周繼祥教授、中研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施俊吉教授、臺大經濟系許振明教授、首都大飯店林家昌董事、AppWorks共同創辦人詹益鑑博士等人,都出席參加討論台灣的未來。

陳所長說話明快風趣指出:「今天在座者藍綠都有,大家都是好朋友,正好談談臺灣的未來,交換溝通彼此的看法和心得,是非常有益的事情」。

周前所長更明確地指出:「今天我們特別邀請了許多陸生來參加,所以除了藍綠還有紅,既然躬逢其盛,大家可以放寬心胸客觀地就事論事,只要誠心誠意,均無不可,多所歡迎。」

臺大經濟系許振明教授會上發表臺灣經濟發展研究報告。許振明教授表示:韓國是臺灣對外貿易競爭的主要對手,而韓國的貿易國有45個,臺灣只有7個,雖然臺灣正與23個國家在談服貿,但必須先加強與對岸談服貿,以免被對岸因素卡住而難有進展。

到目前為止,臺灣成功地與新加坡及紐西蘭協商簽訂了貿易協定,其它的可能因為受到中國影響而突破不易,可喜的是,大家都十分關心臺灣的未來。

兩岸其實並沒有結束軍事對峙的局面,而兩岸關係能夠發展到目前和平地往,相互由非官方方式進入正常交往狀態,實質解決了許許多多兩岸人民民間往來的問題,這已是相當不易。

許教授並指出下列數點,說明臺灣未來經濟發展的走向:一、臺灣過去經濟高速成長及所得分配平均。預測今年國民所得(GNP)可達21936美元,居亞洲第五。韓國雖領先我們,但臺灣的生活品質不輸,與日韓一樣,素質應該都是OECD國家的水準。

二、臺灣人民素質、生活品質以及文化水準的提升。臺灣逐漸邁入成熟的經濟,未來應該仿效歐美國家的作法,不再過度追求經濟高成長,只要能夠維持技術創新,經濟能正成長即可。這才是國家發展的正確方向。

三、自由與開放的精神。台灣經濟成長的經驗告訴我們,為有自由與開放才是王道,亦即追求生活的自由及市場的開放。過去台灣加入WTO,今後亦必須突破種種困難,兩岸政治情勢及國際政治因素的困境,努力爭取參加TPP和RCEP,在強權國如中國大陸、美國及日本之間,取得平衡,將是台灣未來努力的方向。以追求類似瑞士那樣在國際上的中立地位。

四、區域經濟整合的重要性。韓國能超越我們,主要是與歐盟、美國簽訂FTA,提高其國際政治地位。臺灣在區域經濟整合方面,如果再慢一點,企業勢必會出走到其他國家投資,將造成產業外移並形成空洞化現象,此點應特別予以留意,臺灣的未來會深受影響。

五、行公義、好憐憫的精神。追求經濟成長,只要有正成長即可,不要太貪心。企業有正的收益,應該分享給員工,讓大家共享。畢竟臺灣的大學並非像美國資本主義那般的學校(如企業化經營的哈佛大學),而是不以營利為目的的財團法人,老師們不應是只在研究室寫論文拿報酬,應該要有更高的使命感,這也是臺灣教授受到社會尊敬的重要緣由。

六、善加利用人力資本。臺灣有兩項重要的資產:人力資本及外匯存底,應該善加利用。因為任何創新和研發,要成功就必須有高素質人才及充沛資金。借鑑韓國的成功經驗,我們要讓學術能夠走到國際、讓學者有國際觀,透過國際學術外交,培養學者。這是可以仿效的。未來台灣金融主管機關實應減少不必要的管制,讓金融市場更加開放,匯率及資本移動更加自由,營造媲美國際中心的環境,才能留住國內人才,並吸引國際金融人才的到來。

七、善加利用外匯存底。臺灣應該善用外匯存底這個資源,成立主權基金勢在必行。許教授認為,可以成立三個外匯主權基金,第一個外匯主權基金目標設定在為了未來人口老化所需,補足公務人員及勞工退休金的不足,避免國家政危機發生;第二個主權基金則是以預防全民健保財務的虧損為主;第三個主權基金,目的是預防出口萎縮使臺灣經濟無法成長,預先提撥投資。都是從預防的角度出發,是一種預防性的國家及全民儲蓄。

八、維持司法體系及政治體制的清明。如果司法體制沒有與時俱進,政治體制不清明,社會將會動亂。近的例子是泰國曼谷,遠的是羅馬共和國的敗亡,這些都是司法及政治體制混亂及不健全所造成的,臺灣應引以為鑑。

陳明通所長表示,為了兼顧經濟貿易積極開放及國家安全,民意也要求加強監督,是以應修訂監督管理條例、立法予以適當緩衝,保護臺灣的生存與發展。另外臺灣還有所得分配、財富分配的問題,請中研院施俊吉教授也是前金管會主任委員來發表研究報告。

施俊吉教授提出臺灣經濟民主下的三大抉擇:

一、一中或臺灣自主的抉擇。分項說明如下:

(一)新加坡總理李顯龍說:「臺灣想加入TPP,取決於中國和TPP成員國是否願意讓其加入。」參與經貿談判,不是只有經濟考量,還包含政治成分

(二)希拉蕊說:「臺灣必須權衡兩岸經貿到底要開放到什麼程度才適當,否則將失去經濟獨立,進而影響臺灣的政治獨立性

(三)蕭萬長說:「為減少政治風險,臺灣應在增加對中貿易量的同時,逐步減少對中貿易佔臺灣貿易總額的比例。還要研究考量面對下列兩個臺灣政經的現實。第一、臺灣的經濟是否有出路?臺灣能維持政經自主嗎?第二、臺灣會不會被邊緣化?如何不被邊緣化?」

二、企業主與受薪階級的所得分配問題。分項說明如下:

(一)1998年:勞動份額60%、業主份額40%(二)2010年:勞動份額55%、業主份額45% (三)勞動份額減少5%,相當於5500億元 (四) 5500億元平均分配給1100萬就業人口,每人每年可以增加五萬元的收入或每月加薪4166元(五) 每月如果加薪4166元,加薪幅度12%(全體人民主要工作收入,現在為每月35376元) (六)臺灣的薪資停滯導致內需不振,嚴重影響經濟動能(七)薪資停滯是因資方不願意加薪?還是資方沒有能力加薪?這項問題必須辨明(八)是否存在兼顧成長與分配的經濟政策?

三、這一代與下一代人之間的世代公平問題。分項說明如下:

(一)依賴人口指數:15歲以下以及65歲以上之人口除以15至65歲之間的人口所得之比率(二)依賴人口指數現在是35%,2030年將上升至53%,2050年進一步上升到80%(三)這一代人不應該剝奪下一代人的機會與財富,臺灣的跨世代分配公平嗎?(四)跨世代公平分配政策何在?

施教授同時提出經濟民主臺灣才有未來,經濟民主就是要讓每一個國民都能獲得公正與公平的經濟待遇,並且有平等參與經濟決策的權利。太陽花學運是對台灣經濟不夠民主的反抗,如果不追求經濟民主,臺灣的未來不能樂觀。臺灣的經濟民主問題是經濟學與經濟政策向來偏重經濟成長與景氣對策,忽視財富與所得分配的結果。Thomas Piketty(2014)Capitalin a Twenty-First Century問世後,經濟分配議題迅速成為全球的政經焦點。臺灣的未來取決於上述三項經濟決策:也就是施教授所提出的臺灣經濟民主下的三大抉擇。施教授特別強調,國民有平等參與這三項經濟決策的權利。

施俊吉教授也在介紹臺灣的經濟狀況時指出,根據統計數據,臺灣的經濟成長率逐漸下降,國際貿易在衰退,臺灣的資本投資到外國,外國卻很少來台投資。更在兩岸經貿速覽中發現,如果沒有兩岸貿易,臺灣的國際貿易會呈現赤字,對中國的貿易,取代對美、對日、對歐貿易,臺灣的出口越來越依賴中國,中國卻越來越不需要自臺灣進口,臺灣對中國的進口反而還有增加的趨勢。此外,臺灣的資金少在國內投資,卻熱衷於投資中國。令人極度憂心的是,臺灣的競爭力見見在流失。

周繼祥教授表示,良藥苦口,施教授所提的問題,影響層面很大,臺灣需要解決的問題很多,極為需要大家共同參與、研究可行方案來實施。在野勢力若是堅持對抗,把服貿、貨貿、自經區卡在立法院,將會使臺灣的經貿更加陷入困境與孤立,無法公平地與其他國家競爭。正如華爾街日報所說的「臺灣自甘落後」,這是十分不利的。

緊接著,AppWorks共同創辦人詹益鑑博士發表看法。他看起來雖然年輕,卻滿腹經綸,說了很多理論性的道理,強調不論是從事哪方面的工作,尤其是學術研究,每樣見解都應超乎藍綠等政治色彩,才能在社會以公正超然的立場立足,贏得尊敬,有所成就。

首都飯店董事林家昌先生強調,大家都必須客觀公正面對問題,迎接不同的挑戰。他回想今年3月18日太陽花學運當天,傍晚七八點鐘尚在台北101大樓,與大陸寧波來台訪問的客人歡聚,但十點至午夜,則是在立法院學運現場,與參加學運的同學們談話。他提到以下幾點問題:

一、誠品書店原本提供社會大眾很多多元的、中肯面向的資訊,但最近似乎有了問題,無論在香港、臺灣或大陸各地,有些具敏感性的書刊似乎受到某些影響而下架

二、淡江大學學生會長選舉的事情,他認為民主社會應按民主精神來處理,外籍學生無論在國內外,能出人頭地總是不容易,更是難得、值得鼓勵。

三、股市股票本益比越來越低,顯示企業事業經營越來越困難,希望政府主管單位能注意。但他更強調以下三點:

(一)社會的資訊的正確性與分享問題(二)要尊重不同意見,更必須聆聽不同的意見(三)要勇於面對挑戰。

最後他告訴大家,觀光產業還是有前途的,明年將會有千萬名觀光客來台,大家應該準備好迎接挑戰。

現場提問

座談會很快地進入尾聲,因時間關係,主持人表示只能接受三個提問:

提問一、無可諱言,現階段大陸的經貿在世界各國的發展已走在前面,在這方面臺商的貢獻不少。據施教授提供的資料,臺灣的資金也熱衷於投資中國。自古以來,中外都一樣,商人無祖國,哪兒有錢賺就往哪兒跑,這是政治力無法干預的。其實台商到大陸非自今始,已有二三十年歷史,於今尤烈。那是由於大陸經濟起飛的緣故。長此以往,臺灣有被邊緣化的危險。我們為何不研究與大陸在經貿方面加強合作,並做妥適角色分工的安排,形塑互相依存的角色功能,以確實的共存共榮,來贏得互相尊重,讓彼此都能知道兩岸不須待國土的統合、政治的統一,大家攜手合作,仍然可以在文化、政治、經濟做出偉大的貢獻,請問是否可行?

提問二、(一)國內各種考試科目太多,難以培植專才,要如何改進? (二)兩岸形勢舒緩,可以節省龐大軍費,是否應研究如何應用於學術科技的發展?

提問三、如何研究消除兩岸政治力的競逐,以促進兩岸經貿合作、學術文化交流,如此雙方都會有利?

施俊吉教授回應表示:

對於簽訂FTA或TPP的重要性,施教授直言沒有這兩個,臺灣也不會被邊緣化,其實加入FTA的目的,就是雙邊關稅要降為零。以手機為例,三星的產品比HTC貴,卻賣得比HTC好,這就是競爭力。目前台灣的關稅平均是3~7%,如果廠商希望東西要賣得便宜,就讓台幣貶值7%,效果不就是臺灣跟全世界簽了FTA了?但這樣救得了臺灣嗎?臺灣的產業如果不轉型,是不會有希望的。此外,貶值7%會引起其他問題,也要做全盤的考慮。

陳明通教授回應表示:

各種考試考科,視各種專才需要而定。據知,各種考試都有逐漸減少考試科目的研究,近年各種考試的科目也有減少的趨勢。

至於兩岸關係的改善,各方面都在努力,希望都能往前走,不要倒退嚕。臺灣正在全力增強學術科技研究,以提高研發水準,以高科技、高產能提高競爭力,使產業轉型,促進經貿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