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產.古物.我們的歷史】No19 魚類標本館〜話說從前

臺灣大學魚類標本館位於一號館正後方,是一棟覆蓋著藤蔓、面積約有 30 坪大小,歷史悠久、古色古香的磚造平房。魚類標本館為國際知名魚類分類學者、同時也是臺灣大學動物學研究所名譽教授沈世傑老師一手創立,館內典藏各式魚種的模式標本與研究標本,是臺灣魚類研究最重要的標本館。

話說為培養殖民地的高等教育人才,日方於 1928 年成立臺北帝國大學,即本校前身。臺北帝國大學初設文政學部與理農學部,並在理農學部下置生物學、化學、農學與農藝化學四學科。1928 年動物標本館(為現魚類標本館址)成立,1930 年 12 月生物學教室 (即今日的一號館) 落成。生物學科後於 1940 年擴大為動物學科及植物學科。

1945 年光復後,隨著臺北帝國大學更名為國立臺灣大學後,原隸屬於理農學部的動物學科也變成理學院的動物學系,位於一號館後方的動物標本館亦歸動物系管理。孰料光復後動物標本的存續卻遭受到莫大浩劫!由於當初中華民國政府派來接收動物標本館的學者主要為研究細胞解剖,本身並非從事生物調查與分類的研究,相對上較不重視動物標本所蘊含的功能與價值,在無人管理的狀況下,使得標本毀損、錯置、遺失的情形十分嚴重,動物標本的收藏與保存面臨難關。

1953 年美國國家安全署指派美國史丹佛大學的名譽退休教授 Dr. Willis H. Rich,来臺視察二次大戰後臺灣的政策走向。Dr. Rich 認為臺灣四面環海、海洋資源豐富,建議政府應重視漁業發展,並設立相關科系,培育臺灣海洋生物資源研究調查與漁業發展的人才。因此 1954 年 7月 經濟部出資與臺灣大學合辦漁業生物試驗所,以培養國家開發周邊海域漁業資源的需求人才。同年 8 月為因應國家經濟發展需要,動物系於 1954 年分設「動物生物組」及「漁業生物組」兩組,並由漁業生物組肩負培養臺灣漁業人才的重責,漁業生物相關研究也成為當時動物系的顯學。1954 年由建築師王大閎在一號館後方設計建造、由中美基金補助的一棟平房:漁業陳列館,供研究與行政之用。同年於一號館後方的標本室旁增建一約 30 坪大小的磚造平房,用以增加儲放魚類標本的空間,魚類標本館現貌終於完成。後沈世傑教授接手開始管理收集魚類標本,帶領學生及助理走遍臺灣各地海域,研究臺灣魚類分類,目前魚類標本館館藏了許多臺灣魚類研究中重要的標本,尤其是代表著 1970 年代之後的臺灣魚類分類學的重要研究,包含了超過 70 種的模式標本。文:動物博物館陳易揚、林怡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