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部人文司與臺大文學院共同擔綱以《明清社會史論》為鏡於今日寄望未來103年度經典譯注系列講座臺北場開講

「經典譯注計劃成果發表」是科技部(舊稱國科會)「經典譯注計劃」最重要的活動之一,由科技部、聯經出版公司、聯合報副刊主辦。「在臺灣翻譯世界,在今天想像未來—103年度科技部經典譯注系列講座」為第六度的譯注成果發表,臺北場次由國立臺灣大學文學院承辦,第一場講座〈明、清五百多年社會結構與階層流動:《明清社會史論》〉,已於10月1日在臺大博雅教學館圓滿結束。

此次講座主講人為知名歷史研究學者徐泓教授,譯注的經典為已故中央研究院院士何炳棣教授的The Ladder of Success in Imperial China:Aspects of Social Mobility, 1368-1911 (何教授自題中譯本書名為《明清社會史論》)。本場講座由科技部人文司蕭高彥司長,以及臺大文學院陳弱水院長共同擔任主持人,討論人為臺大社會學系蘇國賢教授。

徐泓教授於演講中提到,之所以選擇譯注《明清社會史論》,除了何炳棣教授精妙的史料運用和獨創的分析研究方法之外,徐教授也有自己的歷史研究「情結」。首先,徐教授相信,歷史學家不應該埋首於雞毛蒜皮的小題目,而應該著眼於大題目,追求歷史研究的「經世致用」;其次,徐教授認為,五四運動以降,中國歷史常受到不公平的貶抑,因此他鼓勵歷史學家多挖掘中國歷史的好,不要輕易向西方主流思想屈服。而徐教授本人從何炳棣教授的治學理念與為人準則中找到共鳴,這也正是他在第一次讀到The Ladder of Success in Imperial China近60年後決定大費周章譯注此書的最大動力。

此外徐泓教授指出,人口、社會結構變遷及科舉制度等,絕對稱得上是大題目。科舉制度為寒門子弟架起通向「天門」的階梯,而大學入學選才就如同現代的科舉制。所以通過進士登科錄等科舉制度一探社會結構變化,並探究科舉制度對階層流動的影響,具有非常大的「經世致用」價值,不僅激發當代社會學者關注弱勢學生是否能脫離貧窮世襲,也為政府決策部門提供借鏡。

有鑑於此,徐教授花費兩年的時間,搜集比原著多出三倍的史料,在《明清社會史論》中添加數以萬字的譯注與評論。正如評論人蘇國賢教授所言,徐教授為學者樹立了新的研究典範,因為他所從事的不僅是翻譯,更讓原作煥發出新的生機。他的《明清社會史論》譯注,本身便已具備極高的學術價值。

最後徐教授再次呼籲:《明清社會史論》就是一面鏡子,讓讀者得以重新審視臺灣當前的大學入學管道,以及學界獎勵生態等議題,進而尋求解決改善之道,也引起在場觀眾的關注與討論。

講座接近尾聲時舉辦抽獎贈書活動,由臺大文學院提供五本《明清社會史論》,邀請徐泓教授致贈幸運讀者,所有與會講者也與現場師生合影。此外每一場臺北講座結束後,前五名參加活動心得的讀者,即可獲贈「到府送書」的該場次經典譯注講座書籍乙本。

接下來還有更多精彩的譯注講座,包括10月15日「精神分析理論發展及思辯:《弗洛伊德—克萊恩論戰,1941-1945》」、10月22日的「多人賽局理論與政治科學研究:《政治聯盟理論》〉、10月29日的「責任設計與消費主義:《為社會而設計》」,以及11月5日的「透過教育改造社會《學校敢勇於建立新的社會秩序嗎?》」,歡迎蒞臨。

詳參活動網站:http://club.ntu.edu.tw/~luisachang/103_classic_translate/inde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