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見我思-高雄氣爆百日後 謝豐舟

http://money.chinatimes.com/news/news-content.aspx?id=20141113000886&cid=1206

我見我思-高雄氣爆百日後

高雄在8月1日凌晨發生震撼全台的氣爆事件,當時中央與地方針對責任歸屬引發口水大戰;百日之後,如今氣爆相關新聞煙消雲散,許多問題懸而未決,改革停滯不前,一位台大醫學院教授形容,政府官員似乎患了早期失智症。這麼快忘記災難帶來的教訓,很難避免災難再度發生。

面臨結構轉型的挑戰

高雄氣爆掀開長年埋藏在地底的石化管線風險,對於為何有這麼多石化管線深入人口稠密區,究竟該由哪個單位負責,當時從中央到地方相關部會互踢皮球。然而,百日之後,有關石化管線資訊公開與維修責任規範,如何避開市中心區等問題,依然沒有答案。

台大風險社會與政策研究中心在高雄氣爆百日當天舉行《永續之殤──從高氣爆解析環境正義與轉型怠惰》新書發表會,台大公衛學院副院長詹長權指出,各國政府對石化工業原料及管線配置皆有詳細規範,我國不僅沒有相關規範,對市民沒有提供充足防災教育及宣導,對第一線救災人員也沒有提供化學災害專業訓練。石化管線不得進入市區,未來應該如何設立專區,這些問題不能逃避,一再迴避的結果,問題會再度發生。

高雄氣爆凸顯的不只是工業安全問題,而是國家與社會面臨系統性風險與結構轉型的挑戰。台大風險社會與政策研究中心主任周桂田分析,10多年來,石化產業的能源消耗占全國比例節節升高,但石化產業附加價值占GDP比例並沒有隨之增加,這正是轉型的怠惰,也是台灣產業轉型困境的問題所在。

因應地球暖化的迫切危機,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遷專門委員會(IPCC)第五次會議綜合報告呼籲,各國應在本世紀內停止使用石化燃料,實現零碳排。聯合國祕書長潘基文特別顧問薩克斯指出,「這個世代最迫切的挑戰即是扭轉目前骯髒、以碳為本的能源與基礎設施,轉向乾淨、智慧且更有效率的體系。」他強調,這個大轉型不會自動發生,有賴政府提供一個長期公共投資策略、環保計畫與科技發展藍圖,以邁向永續經濟的目標。

不改變難防更大災難

近年台灣經濟成長趨緩,平均薪資倒退至16年前,究竟原因為何,從石化產業的轉型怠惰,或許可以看出端倪。誠如薩克斯所言,這個產業的大轉型必須由政府提供一個長期的投資與發展方向。

諸多問題顯示,政府並未提供一個明確朝向永續發展的策略藍圖,持續對高汙染、高耗能產業補貼,產業缺乏轉型升級的動力,一切依循傳統老路,短視近利的結果,繼續依賴骯髒的石化燃料,使台灣距離永續發展目標越來越遠。

高雄氣爆百日提供國人再一次省思的機會,如果一切率由舊章,難以迴避更大的災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