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科院陳慧瑜榮獲13屆國際亞洲太平洋人畜共通寄生蟲病學術研討會學生學術研究演講競賽第二名

30日在臺北醫學大學舉行,本校生命科學院博士班研究生陳慧瑜榮獲學生學術研究演講競賽第二名,指導教授:生命科學系施秀惠教授。

海獸胃線蟲(Anisakis)廣泛寄生多種海水魚和頭足類,分布在全世界的海域中。海獸胃線蟲第三期幼蟲會造成海獸胃線蟲症(Anisakiasis),是一種人畜共通寄生蟲疾病。感染途徑主要是經由食用含有第三期幼蟲的生魚片或未煮熟的海鮮食品,蟲體侵入胃腸黏膜而引發的胃腸道症狀,造成劇烈的腹痛、嘔吐、胃潰瘍和蕁麻疹。甚至死亡的蟲體亦含有導致人類過敏反應等不適症狀。

目前最普遍應用於預防和控制海獸胃線蟲感染的方法,就是利用低溫冷凍和高熱處理海鮮食品。為了分析海獸胃線蟲在逆境溫度下,細胞內反應的表現情形,熱休克蛋白90 (Heat shock protein 90)被選擇為偵測目標,熱休克蛋白90扮演細胞內蛋白質摺疊和基因調控的重要腳色之一,此外,對於細胞處於外在極端環境壓力下,可增加細胞對應刺激的耐受性。花腹鯖(Scomber australasicus)捕撈從臺灣東北海域宜蘭外海(25˚N, 121˚E),海獸胃線蟲收集自花腹鯖的腹腔內臟。線蟲經過型態初步鑑定後,再以分子生物技術鑑定物種,如聚合酶連鎖反應-限制酶片段長度多型性(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estriction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 PCR-RFLP)。目前科學文獻已知的海獸胃線蟲共有11種,本次研究發現6種海獸胃線蟲包括A. typica, A. pegreffii, A. paggiae, A. brevispiculata, A. physeteris, 和一種基因重組種(A. pegreffii × A. simplex sensu stricto),其中3種A. paggiae, A. brevispiculata, A. physeteris為寄主新紀錄和地理新分布。另外兩種A. pegreffii 和A. physeteris在全球病例中,已知會造成人類海獸胃線蟲症。利用快速擴增cDNA 末端法(Rapid Amplification of cDNA End, RACE)和聚合脢連鎖反應(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PCR)得到海獸胃線蟲熱休克蛋白90基因全長,推測熱休克蛋白90胺基酸序列,分析其基因和蛋白質分子特性。為了監測溫度對海獸胃線蟲熱休克蛋白90的表現,選用A. pegreffii作為研究對象。藉由即時定量聚合酶連鎖反應Real-Time Quantitative Reverse Transcription PCR, Real-Time qRT-PCR)和西方墨點法(Western Blot)分析在不同溫度時間影響下,熱休克蛋白90基因和蛋白質表現量。

即時定量聚合酶連鎖反應結果顯示,在高溫50 ˚C下,熱休克蛋白90基因表現量隨時間增加;在37 ˚C下,基因轉錄表現增加在處理後的三小時內,隨後下降;在低溫4˚C下,熱休克蛋白90基因表現量和控制組間沒有顯著性差異。西方墨點法結果發現,在高溫50 ˚C熱休克蛋白90表現量會隨時間增加而顯著增加。然而,在低溫4˚C則表現量反之下降。此研究結果顯示,海獸胃線蟲對於高溫耐受性低,其熱休克蛋白90基因和蛋白質的表現會受到溫度的影響,尤其是在高溫壓力下其表現顯著增加。

生命科學院博士班研究生陳慧瑜參加第13屆國際亞洲太平洋人畜共通寄生蟲病學術研討會,學生學術研究演講競賽第二名。頒獎人:日本岐阜大學名譽教授 高橋優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