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臺灣人才競爭力21世紀新挑戰系列 18

臺大人的故事:提升臺灣人才競爭力系列,綜觀與前瞻

(文:許炳堅博士)

A 面對數位巨人,如臨深淵、如履薄冰、備戰而不怯戰

數位鴻溝(Digital Divide),還有不斷地推陳出新的智能機器,就是年輕人所必須面對的數位巨人。每一位年輕人都面臨了重要的抉擇:究竟是會被踩在巨人的腳底下成為數位奴隸?還是有能力找出非常好的方法,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成為數位天使?在21世紀數位智慧革命時代人毫無選擇地必須與智能機器和平共存。我們要學習與智能機器分工合作的人類新角色,善用過去數千年來累積的知識與智慧,認清楚現在的諸多選擇,搶先獲得未來的新機會。

18世紀工業革命之後,人們如果只會採用舊有的農業社會的方法,必然會節節敗退。20世紀資訊革命之後,如果只採用舊有的工業社會的方法,也會節節地敗退。21世紀數位智慧革命之後,如果只採用舊有的資訊社會的方法,又一樣是節節地敗退、毫無招架還擊之力。

時光不會倒流,地球的生存環境,愈來愈充滿了各式各樣的新挑戰。21世紀的年輕世代,面臨高失業率、低薪、高房價等極為棘手的大問題。面對新的挑戰,年輕人如果只採用20世紀的傳統方法應付,就會捉襟見肘、過得痛苦不堪!

50年前算盤盛行,學校教學生九九乘法表;在菜市場攤販結帳時是打算盤或者心算。30年前計算機開始流行,學校還是只教學生九九乘法表;而雜貨店的店員結帳時,已經是打計算機或按收銀機了。

在21世紀裡,智慧型手機與平板電腦已經廣為流行,學校可能還是只教學生九九乘法表;在超級市場結帳時店員用光學機讀條碼、刷進電腦系統去自動計價。人腦的功用,在許多地方已經被廉價的電腦數位系統取代盡了。

在臺灣,經過二十年來的大學教改、廣設大學,以及近些年來的十二年國教改變高中、高職入學分發,弄得年輕人雞飛狗跳。平均說來,大約有三分之一的年輕人覺得自己的謀生能力有限,養不起小孩,所以不敢結婚生子。還有三分之一的年輕人雖然有信心養家糊口,但總覺得自己能力普通,無法供應下一代課後加強才藝所需的各種教練費用,害怕子女會落於人後、跟不上前進的步伐。

對於未來很有信心的年輕人,剩下不到三分之一。總體說來,年輕人對於未來是極為徬徨的,就像1967年電影<雌雄大盜(Bonnie and Clyde)>男女主角的處境:「我倆沒有明天」!?

在21世紀的職場上,年輕人與智能機器的角色已經經歷黃金交叉,資方的優先選擇是使用既便宜又可靠的電腦與數位系統。老闆雇用年輕人的首要考量是「電腦、數位系統之外,你可以幫什麼忙?」不少年輕人黯然退居第二線,選擇在便利商店打工,諸如此類的勞力與保全工作,自然只能獲得每個月22K左右的薪資待遇。

電腦、智慧型手機、還有穿戴式數位電子裝置,不斷地在進步。物聯網(IoT,Internet of Things)更為普及之後,智能機器在辦公室與居家生活裡會更廣泛地流行。智能機器不只是人類的好幫手,而且會迅速地取代人類的角色:

.你想做的事情,它會協助你做得更好;

.你不願意做的事情,它會代替你做得很起勁(例如危險、枯燥的工作,或者是惡劣的工作環境);它不會沈迷於電玩,因為它本身就是電玩。至於新一代的年輕人,可以找到哪些不會被智能機器所取代的職業或工作?這是值得大家共同探討與正視的重要課題。

數十年來,華人的教育相對上偏重理工,因此人文藝術領域很知趣地退居陪襯角色;在20世紀下半葉,以工廠生產為主的經濟仍然可以維持繁榮的局面。但是在21世紀數位智慧革命的浪潮衝擊下,華人的理工專長,很快地就會被不斷進步的電腦與數位系統蓋火鍋,到時候眾多年輕人的出路應該怎麼辦?

在2014年11月29日的臺灣九合一選舉,40歲以下的青年人集體發出了不滿的怒吼與大反撲,用選票來表達明顯的不信任。對於青年人所發出的怒吼,大家只會乾著急,急得像熱鍋上的螞蟻一樣團團轉,卻束手無策,不知道應該怎麼改變才能夠使得情況好轉?

(A.1) 跨時空的挑戰

年輕人如何才能夠與智能機器妥善地分工合作、走在時代的先端呢?我們要系統化地找出「聰敏地工作,愉快與智慧地生活」的好方法。為了跟上時代進步的速度,我們必須經常保心情的年輕、與頭腦思路的清晰,這是不受生理年齡所限制的。新世紀的嶄新挑戰是跨領域的,包含了很多的面向:

.專業技能,

.社會科學,

.文學素養、以及藝術,

.現代法律知識,

.現代經濟與商業管理/經營,

.高科技的持續衝擊,

.還有人生崇高理想的追求與平衡 (有所為與有所不為)、包含了人生哲學的味道。面對此一重大變局、以及人類文明的重要轉折關口,我們在本系列文章所做的努力,是屬於拋磚引玉的工作。嘗試著把21世紀嶄新的人文重要性與需求,大聲與勇敢地說出來。

本系列文章的作法是著重於勾勒出問題的真正基本面(fundamental)。對於讀者,無論持贊成或反對論點,甚或在我們的觀點上加以衍生、補充或發揚,我們都非常歡迎、心懷感謝。能夠吸引大家關注這個重要的大議題,我們就心滿意足了。

這些文章,無法找純粹工程領域、純粹理學領域的人幫忙指正。他們讀了很可能會覺得頭很(很)痛,這些文章的內容,遠遠地超出他們平日所熟悉的範圍:

.如果他們給好聽的評論,可以稱為天馬行空;

.如果他們給不客氣的評論,可以稱為顛三倒四、離經叛道、胡說八道,像是在鬼扯;

他們習慣於循規蹈矩、一板一眼,專注於眼前急迫需要解決的問題。如果要求他們對於五年、十年、二十年以後的未來社會去深入思考,他們會覺得是在浪費寶貴的時間。因為時間上的限制,不可能要求學生們(無論屬於哪一學院)去精通所需要的不同領域的知識。就廣義來說,本系列文章可以作為人機共存時代(Man – Machine Symbiotic Era)所需要的人生維他命。就狹義來說,可以提供理工科系學生們的現代人生哲學養分。

本系列文章,提到了善用老子的道家學說與孔子的儒家思想;所以必須非常小心地處理,深怕得罪了積極擁護儒學的廣大群眾。幸好 Herbert George Wells著作的「世界史綱 (The Outline of History)」第30章有關古代中國的部份專講孔子與老子兩位,我們正好可以加以引用。至少是,英雄所見略同,多謝!多謝!孔子的學說,強調實用、經世濟民,溫良恭儉讓,特別重視現在。《論語.先進第十一篇》:「未知生,焉知死」就是很好的例證。

至於老子的學說,強調虛用,除了現在,也重視過去與未來,亦即永恆。《道德經.沖和第四十二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就是很好的例證。我們如果能夠妥善地調和,把過去、現在與未來全部融會貫通,在21世紀的人機共存社會裡,就可以遊刃有餘。智慧,不分年齡、不限年代。是人類文明的累積,經由文字記載流傳下來,已經橫跨數千年,往後會再繼續流傳下去、亙古長青!

從兩千多年前老子《道德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智慧與孔子《論語》「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的智慧,經由五百多年前《西遊記》「悟能、悟淨、悟空、三藏、如來佛」的智慧,一直到21世紀「深入、淺出、旁通、忘我、無我」的現代智慧,真是一脈相傳。

創新代表著大破大立。「創」字是「刀」與「倉」的組合,也就是拿刀子割破倉庫,舊的不掃去、新的不會來。一個人如果只在舒適圈內的已知事項打轉,這是尋求局部最佳化的深入作法,像是三十而立的悟能一樣,可惜大部份人只停留在這個境遇中而不能自拔。如果能夠跳出框框之外,接受不知與未知的挑戰,這是尋求全面最佳化、但是效率有限的淺出作法,像是四十而不惑的悟淨一樣。如果能夠再進一步不受框架的限制,採取兼顧高效率與好效果的全面最佳化的旁通作法,就可以達到五十而知天命的悟空境界。

(A.2) 從悠久的歷史借智慧

本系列文章,可以促進讀者們的思考與想像能力。這個有些像是養生的足部檢查(也就是腳底按摩),讀第一次,可以協助讀者瞭解自己所處的狀況;讀第二次、第三次,就能夠逐步地幫助讀者改善自己的狀況。

面對人生旅程上的艱難挑戰,有些人採取保守的穩紮穩打方法,就像在「中式跳棋」(Chinese checker)遊戲裡把棋子一格一格地按部就班移動,速度很緩慢。比較好的方法,是自己先把通路搭建起來,後來的棋子可以依序跳過去。更好的方法,是可以借力使力,同時搭配其他人的通路(、)快速跳過去。至於如何讓別人感覺到互利,達到雙贏、或者三贏的效果,就考驗了我們的機智。

每個人出生的家庭狀況不相同,成長的環境不一樣,所以大家對於事情的反應也不相同。不少人會選擇比較省力氣的「靠運氣、聽天由命」,希望自己能夠遇到幸運的狀況,而不會倒楣地碰到最糟糕的情況。又有些人喜歡為未來做最好的準備,平時就會進行「系統化的努力」,希望掌握逆轉勝的機會。本系列文章對於後者的效用會比較大一些。

以籃球隊伍來說,比賽規則確定之後,每一位教練會帶領球隊發展出一套打法。沒有一種打法,絕對比其他種好,這反倒要看球員們的運用與相互配合而定。同樣地,我們要一起協助年輕人,找出最適合他們符合21世紀「時代需要」的方法。孔子在《論語.述而第七篇》提出了「舉一反三」,把平面的四個象限都涵蓋了:「舉一」出現在第一象限,對應的是順境;「反三」之一出現在第二象限,對應的是小逆境;「反三」之二出現在第三象限,對應的是大逆境;「反三」之三出現在第四象限,對應的是困境。

面對人生歷程的重大挑戰,如果預先做了充分與周全的準備,就是可以好好表現的逆境狀況;反之,如果準備不足,或因為大意而毫無準備,就會陷入凶險的困境了。試問:每個人的一生會經歷多少的挫折、失敗與轉折?我們要學會優雅地處理被拒絕,而且能夠面帶微笑、心存感激。適時的挫折最能夠協助我們成長,同時也能檢視我們自己累積的實力,是否可以承受得起挫折的重擊?俗話說得好:「打斷手骨反倒勇」,就是這個意思。

B 緣由與導讀

我在美國加州柏克萊大學獲得電機領域的哲學博士學位之後,很幸運地在美國的另一所研究型大學任教十多年、作育英才。由助理教授開始,先後升任副教授、正教授。接著又因緣際會地轉換職場到高科技業界,服務十多年,分別任職於美國加州聖荷西的矽谷地區與臺灣的新竹科學園區。有機會先後投身於學術界與產業界,是上天給我的特殊人生際遇與安排。讓我能夠由內部深入觀察與體驗在學術界與在高科技產業界所遭遇到的時代挑戰,以及領悟出其中的奧秘、可能的解決方法與竅門。

(B.1) 國際電機電子學會的持續參加、與臺灣學術界的緊密互動

幫助我貫穿職業生涯的利器,就是在國際專業學會的持續參加和貢獻,特別是在「國際電機電子學會」(IEEE,Institute of Electrical and Electronic Engineers)方面。我獲選為1996年的會士(IEEE Fellow),又擔任了1997年與1998年的「超大型積體電路與系統學術期刊」(IEEE Transactions on VLSI Systems)的總編輯,以及1998年與1999年的「多媒體學術期刊」(IEEE Transactions on Multimedia)的創刊總編輯。接著,於2000年擔任「線路與系統學術會」(IEEE Circuits and Systems Society)的總裁。

後來,我又於2005年至2008年、還有2008年至2011年連續擔任兩個任期的學會總部「旗艦專刊」(Proceedings of the IEEE)的編輯委員。在大型國際會議方面,我又擔任了在半導體晶片設計領域的技術委員會,分別是在美國加州舊金山市舉行的「國際半導體電路大會」(International Solid-State Circuits Conference)、(,)以及在美國檀香山市與日本京都輪流舉行的「超大型積體電路大會」(VLSI Circuits Symposium)。

我很榮幸地於2003年獲得當時國立交通大學電機資訊學院吳重雨院長(後來接任校長)、與管理學院黎漢林院長的共同推薦,經由林振德教務長擔任主席的校級教師評審委員會同意,從當年的張俊彥校長手中接獲榮譽教授的中、英文聘書。2006年,經由國立交通大學推薦,我獲得教育部頒發的第一屆「教育奉獻獎」。這個獎項的評比,是根據從教育崗位退休之後所累積的顯著成果來決定的。2011年,獲得國立臺灣科技大學電子工程系的李三良教授(先後擔任過教務長、研發長、副校長等職位)、陳伯奇教授(先後擔任過研究中心主任、電子系系主任)等主管的共同推薦,我從當年的陳希舜校長手中接獲榮譽講座教授的聘書。2013年,獲得國立臺北科技大學電子工程系的黃育賢教授(電子系系主任)、孫卓勳教授(電資學院院長)等主管的共同推薦,我從姚立德校長手中接獲榮譽講座教授的聘書。2015年3月初,獲得國立臺北大學電資學院陳裕賢院長的推薦與人文學院劉慶剛院長的支持,從薛富井校長手中接獲講座教授的聘書;2015年3月底,獲得國立宜蘭大學電資學院胡懷祖院長的推薦,從趙涵捷校長手中接獲榮譽講座教授的聘書。與臺灣的高等教育學術界如此密切結緣,使我開始思考:我能夠如何協助臺灣的年輕人,找出21世紀裡真正有效(包括效果與效率)的方法,共同面對日益嚴峻的「人機競爭」挑戰?

(B.2) 驚覺到:臺灣年輕人的想法與作法,並沒有緊密地跟上時代的腳步

我們發現臺灣大部分年輕人的想法並沒有緊密地跟上21世紀時代巨輪的腳步,已經明顯落後新加坡與香港甚多。幾年前,我開始深入思考這個大問題。當時的動機其實很簡單,我想要系統化地找出來:「為什麼在臺灣的大學部或研究所求學時,學業成績很好的學生,畢業後在產業界成就卻不見得最亮眼?」接著我發現,21世紀的臺灣年輕人,全球化競爭力相對地在倒退媒體經常報導臺灣的薪資水準倒退了大約十五年。細究之,臺灣的大學裡教授們很認真地教「書本上的知識」,學生們也很認真地學,可是整體效果卻沒有起色?由此可見,一定還有教科書之外的因素主導著影響!

後來,美國麻省理工學院(M.I.T.)最大科系:電機電腦系的系頭(Department Head 比系主任Department Chair有更大的實際權力) 印度裔強德卡森教授(Anantha Chandrakasan) 以及史丹福大學(Stanford University) 電機系的德國裔麼面教授 (Boris Murmann) 先後邀請我到該系演講有關「21世紀現代職場求生術」。我才恍然大悟,清楚地認識到這是現在最迫切需要的議題。

從此,我把專注的方向,由成績好的少數幾位學生,擴大到全體的學生,也擴大到不同的學院。我雖然答應了美方著名大學的邀請,卻未立即啟程。因為,年輕人仍是我首要關心的對象。此外,想要把中文的大智慧,如老子、孔子、《西遊記》裡一脈相傳的智慧,翻譯成英文且不失原味,實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如果要改用西方哲人蘇格拉底、柏拉圖、亞里士多德等的金玉良言來舉例,工程極為浩大。言歸正傳,年輕人需要思考的幾個大問題包括:

(1) 台塑經營之神王永慶(小學三年級學歷)、鴻海公司創辦人郭台銘(中國海專,更名為台北海洋技術學院的學歷)、阿里巴巴公司創辦人馬雲(中學英文教師)、微軟公司創辦人比爾.蓋茲Bill Gates (哈佛大學一年級學歷)、蘋果公司創辦人賈伯斯Steve Jobs (大學一年級學歷),在專業之外他們究竟在觀念上想通了什麼?掌握了何種竅門?憑什麼能夠成大功、立大業?

(2) 在21世紀裡,你擁有何種才能、技藝,在未來三十年不會被持續進步的數位系統與智能機器蓋火鍋?

(3) 如何活用,才能夠促成人生的逆轉勝?

(4) 下列公司能夠成功的共同點是什麼:早期的台積電公司(從當時世界2.5流技術開始迎頭趕上)、早期的聯發科公司(從山寨版手機開始打拼天下)、阿里巴巴公司 (從服務6億位被傳統銀行忽略的平民開始)?答案是,近似(Approximation)與逆轉勝。所以年輕人要培養開闊的胸襟:近似、等效與群策群力的智慧,使人生的不完美變得精彩(Approximation, Equivalence & Collective Wisdom to Deal with Imperfection in Life)。要跳脫「老實」的呆板窠臼,使自己成為「新鮮的果實」來提高貢獻與人生的價值;學生的「生」字,就是要充滿了朝氣,像幹細胞一樣能夠適應新的挑戰,而不要像已經分化的器官細胞、只能執行特定的功能。

老實對應的是實實在在的腳踏實地;而新鮮的果實除了「實」之外、還要有理想與夢想的「虛」,可以帶給人們希望與想像的空間。在學校裡所學到的,傳統上是「講道理」,而商場上的大老闆王永慶、郭台銘在現實社會所學到的,是善於抓住顧客的「心理」,完全超越了死板的邏輯推論。

一般說來,理工領域講求的是分辨出可以用邏輯推論的對與錯求真,而人文社會學科講求的是分辨出品位與感性的好與壞求善,至於商學與管理講求的是分辨出顧客喜好的熱賣與冷清求美 。例如江惠演唱會門票銷售時被秒殺、並不會受制於是與非,就是典型的例子。

處理事情遇到走不通的時候,要學習捨得與放下,不要太執著;轉個彎,可以走出更新與更寬廣的道路。挫折,是上天賜給我們的恩典;轉折,可以由一度空間的直線,增加成二度空間的曲線,甚至是三度空間的螺旋線。我們要走出舒適圈,勇敢與歡喜地接受被拒絕,這樣子才會知道自己的能力邊界在哪裡,也才知道如何去提昇(push the envelope)。

大家不要一味地只專注於眼前的事物,應該把目光放遠:

.預約明年的人生,

.預約十年後的人生,

.預約三十年後的人生,

.預約自己的一生一世,

.還有,如何有效地協助現在與未來的年輕人,

本系列文章的撰寫,實在是因為兩個很特殊的因素:

.首先,兩千多年前老子《道德經》與孔子《論語》、《易經》,以及四百多年前《西遊記》所一脈相傳的智慧,能夠在21世紀換一個面目(深入、淺出、旁通、忘我、無我)巧妙地引導我們在錯綜複雜的挑戰下向前邁進。

.其次,21世紀年輕人受到全球化與智能機器持續進步的雙重夾擊,從20世紀所沿用下來的傳統方法已經捉襟見肘、快要沒有合適的招數了。我們需要同心協力來集思廣益,為年輕人積極地找出一條更好的康莊大道。上述兩個因素碰撞,激出了火花,熊熊地燃燒,一路引導我把各篇文章熱情地寫出來。

(B.3) 讓我們客觀地重新檢驗知識與技藝、以及整個價值體系

針對「提升全球化人才競爭力:21世紀挑戰」此一重要議題,本系列文章對應於五個環節,分別是:第一環節悟能(深入)、第二環節悟淨(淺出)、第三環節悟空(旁通)、第四環節三藏(忘我),以及第五環節如來佛(無我)。首先,詳述21世紀裡年輕人所面臨的重大問題與挑戰,就像是悟能的豬八戒,雖然力戰、卻經常敗北被擒。

其次,對應於悟淨的沙僧(其實是流沙河裡的妖怪轉變的),挑著佛門的擔子反方向跑給敵人追。表面上,並不怎麼討喜。《西遊記》的悟淨對應於《道德經》「人法地」的大地,可以用「大眾」來代表。第五篇與第六篇,廣納現代成功者的經驗分享與妙招。主要是收集社會上賢達人士、還有成功事業家的見解與方法。資料來自網際網路報導的報章雜誌內容 (跳脫出目前年輕學子們在學校裡、從教科書所學習的框架)加以歸類與整理,可以作為往後各篇的引導與對照。如此旁徵博引,讓讀者們能夠瞭解:作者在各篇文章裡的獨特論點,並非「空穴來風」、「自吹自擂」、「危言聳聽」,或者「譁眾取寵」。這些實際上是許多成功者所殷切囑咐、期望大家能做到的境界,而由作者來指出中間的可能連接路徑。

過了最難的悟淨這一難關;那麼往後各個環節的悟空、三藏,與如來佛,自然能夠得心應手,因為輕舟已過萬重山了。

(B.4) 三悟、三藏、與如來佛的起、承、轉、合

我們依照《道德經》、《論語》、《西遊記》裡的人物分類方式,把文章依序排列:

.第一部對應於「30而立的悟能」:

第一篇<21世紀,臺灣教育與產業制度面的困境>, 第二篇<面對21世紀人機競逐的挑戰>,第三篇<學業成績與事業成就為何經常南轅北轍?>,第四篇<智能機器在全世界的大量使用,對年輕人就業造成空前的危機>;

.第二部對應於「40而不惑悟淨」層次:第五篇<成功者們的經驗分享>,第六篇<成功者們的妙招>,第七篇<四十不惑、淺出的悟淨是華人最弱的一項,卻是歐美的強項>;

.第三部對應於「60而耳順三藏」層次:第八篇<老子、孔子、西遊記一脈相承,到現代版的深入、淺出、旁通、忘我、無我>,第九篇<歐美人士發散型海闊天空諸多選擇,華人收斂型定於一尊追求對>,第十篇<多元領界宇宙觀:學科知識、哲學智慧、宗教信仰並存不悖>;

.第四部對應於「50而知天命悟空」層次:

第十一篇<贏在轉彎處,折學與廣義哲學在21世紀的重要性>,

第十二篇<5Q翻轉,站在巨人肩膀上的數位天使>;

.第五部對應於「70而從心所欲如來佛」層次:

第十三篇<文明的巨輪帶動民族文化革新,適度擷取諸子百家多元論述>,

第十四篇<勇敢地跨出保守與安全的框架,增大想像空間與多著眼於未來>,

第十五篇<搶先未來的機會,認清現在的諸多選擇,善用數千年累積的知識與智慧>。

還有附錄的兩篇,也屬於「悟空」層次:

附錄第一篇<從工程或科學、跨越管理、到卓越領導力>,附錄第二篇<揚帆、展翅,成為開創的人才>。

如果用學科領域來劃分,自然科學/實體科學(physical sciences)、社會科學(social sciences)、醫學、法學、商學/管理、人文、藝術等等:

.第一部對應於悟能與第二部對應於悟淨的文章,涵蓋全體;

.第三部對應於三藏的文章,圍繞著人文與社會科學;

.第四部對應於悟空的文章,圍繞著管理、商學與法學;

.第五部對應於如來佛的文章,適用於全體。

這些文章的內容,並不是「一加一等於二」可以用數學定理推導出來、一定對的講法。面對目前已經遇到的、未來即將來臨的(多項世紀性挑戰),這些文章包含了不少的論述,也就是有很多的「爭論點」。在此,我們嘗試著「拋磚引玉」,希望能夠引起大家的重視與探討。一起找出更好的答案來引導並造福年輕的一代。在本系列文章,我們提出一連串相互關連的想法與視角,供讀者們參考。其中有部分來自作者的自由心證,並不期望讀者們照單全收。因為作者所接受的基礎教育著重於理、工學門,在社會科學(social sciences)與文學、藝術方面,並沒有科班的紮實訓練。對於觀念的描述,如果有突兀、失敬之處,尚請諸位先進多多包涵與不吝指正。

21世紀,三大挑戰紛至沓來:

.全球化,

.網路資訊跨領域,

.數位系統與智能機器優先

年輕人如果沒有徹底體認到這些,在未來三、四十年的職業生涯裡,被浪潮吞沒的機率非常地高。

有人問:「在21世紀,攻讀哪一個學門以後就業比較安全、不會被數位系統與智能機器蓋火鍋?」究竟是像固體一樣硬底子、可以推理的自然科學/實體科學(physical sciences)呢?或者是像液體一樣思想多元化的人文、藝術與社會科學(social sciences)呢?還是像氣體一樣、可以「買空賣空」、把商品移到更需要的地方以增加價值的商學與管理學呢?其實,每一個學門都要重新檢視,並且透過跨領域來發揮相輔相成的效果(synergy)。

當然,單靠一本書的力量無法全盤改變年輕人的想法。但至少可以讓年輕人們知道:

.人外有人,天外有天;

.可以系統化地找出更好的方法;

.不同學科的知識與智慧,可以跨領域地統合起來;

.未來並不可怕,它還能提供許多嶄新的機會給積極進取的年輕人。

我們發揮的是一根火柴的點火作用,至於能否持續燃燒,就要看每一位年輕人的努力與調整,讓自己像紙張、木材等易燃物,並增加與空氣接觸的面積,提高反應速率!

C 總結

當21世紀電腦與智慧型機器洪流來襲時,本系列文章提供了年輕人在職場求生存的「諾亞方舟」(Noah’s Ark),特別是要善用最高層級的人類智慧。由處理等式的能力、答對的能力,拓展到處理不等式、不確定式。由處理已知,拓展到處理不知、未知的能力。

避免依樣畫葫蘆,要做到不一樣、有差異性。再加把勁,從不同的角度來思考,一定可以找到更好的答案,或者可以遇到更好的問題、更重要的挑戰。避免和電腦與數位系統做正面的衝突、競賽,要想辦法成為領先者、或者擔任互補的角色。系列文章中的五子說,其應用極為廣泛,包含了:

.首先面對挑戰,要掌握問題的精髓,依靠的是子之矛(例如微分)與子之盾(例如積分)。

.法家與兵家的作法方面: 《孫子兵法》強調:「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

.儒家的作法方面: 孔子《論語》強調:「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踰矩。」

.佛家的作法方面: 《西遊記》五大角色進階:「悟能,悟淨,悟空,三藏,如來佛。」

.禪意的作法方面: 惠子曰︰「子非魚,安知魚之樂?」莊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魚之樂?」

.道家的作法方面: 老子《道德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以及「故常無;常有。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還有,21世紀現代版的「深入、淺出、旁通、忘我、無我。」美國蘋果公司創辦人賈伯斯(Steve Jobs)很有智慧地開示我們:「Stay hungry. Stay foolish.」:(往前兩千年) 物質方面的極致是贏得世界,擁有魔鬼的特質hungry──指的是子矛、子盾,孫子,孔子;精神方面的極致是與世無爭,擁有神的特質foolish──指的是莊子的逍遙遊;(往後兩千年) stay:物質與精神的多元統合,量子思維(quantum thinking),也就是零與一共存、不互相排斥,指的是老子《道德經》學說。

與量子思維最接近的就是光的雙重特性,粒子特性強調效率、適用在已知的事務,可以遵循標準作業程序,波動特性強調效果、適用在不知與未知的事務,需要創新與轉變。

本系列文章所描述的許多方法,不只是在二十幾歲獲得高等學位、進入職場時受用。其內容涵蓋寬廣,到了三十幾歲、四十幾歲、五十幾歲時都可當作工作指南,是著眼於人生的總體規劃。

感恩

本系列文章能夠順利地與讀者們見面,受惠於不少熱心人士的大力協助,在此致上誠摯的感謝。

文章撰寫初期,與中央研究院于宗先院士(人文社會科學組)的互動頻繁,受益良多,特此致謝。

感謝臺大政治學系畢業的魏錫燕校友,提醒我把相關的文章先刊在臺大刊物,可以測試讀者群的反應。感謝擔任《臺大校訊》的郭書紳主編在前兩篇文章完稿之後,便慧眼識英雄地勇敢決定每一個月在臺大校訊連載一篇。臺大校訊的內容必須經由楊泮池校長的核可,非常感謝整個國立臺灣大學行政團隊的長期支持。

本系列文章的內容,是多年經驗累積,精心提煉而成,廖雪女士、許嘉琳小姐、許嘉元先生、廖錦土資深老師、吳明麗資深老師長期不厭其煩地和我討論與切磋,忍受與包容每一項觀點在醞釀時期的突兀表達,由衷地感激。我已經仙逝的父母,許首波先生與許王達女士,從頭開始影響我。

我對臺灣年輕人的長期關懷,受影響於幾家大學的緊密聯結。於2003年,國立交通大學頒授榮譽教授,當時在任的張俊彥校長、吳重雨電機資訊學院院長、黎漢林管理學院院長、林振德教務長,還有2004年與2008年頒授講座教授。於2011年,國立臺灣科技大學頒授榮譽講座教授,當時在任的陳希舜校長、李三良研發長、陳伯奇晶片中心主任。於2013年,國立臺北科技大學頒授榮譽講座教授,當時在任的姚立德校長、孫卓勳電資學院院長、黃育賢系電子工程系系主任。加上2015年國立臺北大學頒授講座教授,在任的薛富井校長、陳裕賢電資學院院長;以及2015年國立宜蘭大學頒授榮譽講座教授,在任的趙涵捷校長、胡懷祖電資學院院長。特此感謝。

於2006年,經由國立交通大學柯明道教授(2015年擔任光電學院院長)的協助,與當時張俊彥校長的大力支持,我獲得了教育部所頒授的第一屆「教育奉獻獎」。21世紀初,我們在國立交通大學舉辦了數次的「國際化效率與競爭力研討會」,還有在交大舉行的「高中教師研習營」連續七年邀請我去演講,當時在任的張俊彥校長、後來接任的吳重雨校長以及林進燈教務長。

「提升台灣人才競爭力」論壇,2012年4月首次於國立臺灣科技大學由李三良副校長與陳伯奇研究中心主任共同主辦,2013年9月於國立臺北科技大學由孫卓勳電資學院院長、黃育賢系電子工程系系主任共同主辦,2014年10月於國立臺北大學(三峽校區)由陳育賢電資學院院長主辦,2015年預定於國立宜蘭大學由趙涵捷校長與胡懷祖電資學院院長主辦。我對於跨領域的深厚興趣,植根於新竹高中在課程方面的活潑教導與啟迪,受惠於(當年) 辛志平校長、數學科的彭國亮老師、綜合科的陳月麗老師、國文科的何昇平老師、化學科的蕭婷鸞老師、物理科的張源隈老師、英文科的李淑貞老師、公民科的閻政德老師等等。還有國中時期,國文科的陳學堯老師、數學科的葉進發老師;以及國小時期的黃騰芳老師。

感謝

一個人無論貧富貴賤、聰明才智如何,都可以經歷很有意義的人生,對全體人類做出積極的貢獻。

對我而言,最神奇的是上天冥冥之中的安排,讓我有非常特殊的機遇與驚奇。就像電影「機械公敵」(I,Robot) 裡用特別高密度材質製成的Sonny機器人,它的宿命就是終結與摧毀想操控人類社會的邪惡「虛擬互動、動態智能」超級電腦(V.I.K.I.,Virtual Interactive Kinetic Intelligence)。也像是中世紀英國傳說中的亞瑟王(King Arthur),他的宿命就是拔起「石中劍」(The Sword in the Stone),終結大不列顛王國的混亂。

我何其有幸,能夠在各個學科並重的新竹中學及臺灣頂尖的國立臺灣大學就讀,然後前往學風自由的加州柏克萊大學深造。就業的前半期,在以系統層次為主的南加州大學任教;在後半期,轉入高科技產業,經由美國矽谷的洗禮,接著在新竹科學園區歷練。又有國立交通大學、國立臺灣科技大學、國立臺北科技大學榮譽講座教授、國立臺北大學講座教授的特殊安排。這麼一串神奇的歷練,絕非巧合,上天真的是要我體驗不同的歷練,現身說法,擔負起替年輕人找出21世紀道路的任務。我的經歷,伴隨著半導體高科技的數十年成長,親眼見到各式各樣的電子產品與電腦、數位系統,方便了人類的生活與工作環境,卻也大量地取代人類的工作機會。在數位智慧革命時代,年輕人的競爭力該怎麼辦?

我根深柢固的現代非線性系統專業學問,對於「深入、淺出、旁通」有切身的體驗,這和《西遊記》的「悟能、悟淨、悟空」有不謀而合之處。回想起來,也對應著孔子《論語》的「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五個階段。

幸好,《西遊記》還有「三藏、如來佛」可以補齊五個階段;同樣地,現代非線性系統學問可以有「忘我、無我」補齊五個階段。正巧讀到老子《道德經.混成第二十五章》「人、地、天、道、自然」五個階段,兩千多年來,完全是一脈相傳。這是韓愈<師說>「傳道、授業、解惑」的傳道首要重任:為年輕人在21世紀人機共存時代,指出一條康莊大道!能夠有這個特殊的因緣際會,找齊了本系列文章的內容,真是感激!感謝!感恩!非常謝謝各位讀者的耐心閱讀與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