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大校門口大學廣場的諾貝爾大道

文/陳振川(土木系特聘教授)

臺大校門是椰林大道的起點,也是臺大的象徵空間。校門口的空間自日治時代到1978年,尤其在1970年間,都是一個能自由發表言論的民主廣場。直到1978年中央民代增額選舉,黨外運動蓬勃發展,校方為避免群眾聚集,影響校園安寧,在校門口廣場中央建造三角形花壇,築起圍牆,使原本開放的廣場空間,變成難以活動的封閉角落,從此以後,臺大正門就從羅斯福路,改由新生南路進出。

後來,政黨輪替,社會變得民主開放,總務處積極推動綠色永續校園,以增加校園綠化透水面積,校方改造了舟山路及椰林大道,以及進行汽機車外圍化、地下化等工程。同時,也進行前瞻性的開放式校園改造,於2002年起,拆除學校周邊鐵欄桿、降低圍牆高度,形成穿透校園。另於2003年,整理規劃校門口、椰林大道及傅園整區,以回復開放空間型式進行改善。這些改善工作,有幸搭配臺灣電力公司認養人行道暨地下道整修工程同步施工,於2005年3月完工。於是,封閉 20 餘年的門口廣場再度開啟, 1970 年代校門與羅斯福路的空間關係恢復了,重新被命名為「大學廣場」。開闊的大學廣場,在視覺上連接傅園及人行道周邊,不但讓列為古蹟的臺大校門更顯氣度寬宏,也再度活化校門口空間,成為師生市民往來捷運公館站以及新生南路和羅斯福路間之重要動線,使校園和都市緊密連結。

大學廣場還有二個較少為人知的小故事。大學廣場原本只有栽植亞力山大椰和杜鵑花叢,難以遮蔭,夏日十分炎熱。於是2005年3月的杜鵑花節,由陳維昭校長和本校師生們,在廣場兩側栽植樟樹苗,期待「前人種樹、後人乘涼」,樟樹成蔭時將為大學廣場帶來新景觀,同時期許師生共同努力,為本校開創新願景。此外,大學廣場中間的這條路,正是留給未來榮獲諾貝爾奬的傑出臺大人的歡迎大道;屆時本校將洽台北市政府交通局同意,在慶祝歡迎儀式上,讓得獎者之貴賓禮車由羅斯福路直接駛入本校正門!希望臺大人們繼續努力,為臺大爭光,讓「諾貝爾大道」早日實現!

(備註:近日科技部已修正辦法將唐奬、沃爾夫奬及費爾茲獎得主納入為諾貝爾奬同等級補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