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大學院校智慧電子整合性人才培育競賽頒獎 機器人異軍突起

103學年度全國大學院校智慧電子整合性人才培育相關競賽聯合頒獎典禮,7月9日在臺大法律學院霖澤館國際會議廳舉行,分為IC設計、智慧電子系統設計、智慧電子創新應用與設計3項競賽,有2780名來自全國公私立大學校院電資相關領域的學生報名參賽,最後有136隊共404名學生獲獎,每隊可獲得1000元至50000元不等的獎金。

綜觀本屆競賽作品,醫療、綠能、穿戴裝置為主流,相當符合電子產業當前發展趨勢;此外,「機器人」異軍突起,且多數作品都掌握了「以人為本」的核心概念,從使用者的角度出發,運用創意巧思及設計,目的在解決人類問題。例如,「智慧電子系統(Intelligent Electronics, IE)設計競賽」的系統應用組,由國立虎尾科技大學電子工程系學生丁彥丞、買友嘉、張哲豪、謝坪錡等人獲得特優的作品「無心球」,結合6足機器人的障礙地形適應力及球形機器移動快速的優勢,可在各種困難地形移動,並透過可轉動300度的無線攝影裝置,即時掃描周遭環境資訊,傳送到中央控制端的使用者眼前,使用者可利用平板電腦操控,協助各種偵察或探索任務,相當具實用性。

而在4C (3C+Car)電子領域定題挑戰組中,長庚大學資訊工程系學生鄭子駿、董精通、游蒼柜的作品「穿戴式電子互聯網系統應用技術」表現亮眼,獲得特優。結合時下最熱門的穿戴裝置與醫療,可監測並紀錄病患的生理變化,對醫師追蹤病患、對症下藥,病患可預防疾病,避免不必要的醫療,皆有很大的幫助。

在「智慧電子創新應用與設計競賽」中,樹德科技大學電腦與通訊系學生邱昭源、洪培真、王昱翔、陳億昇、楊鎮源、李俊翰,從老人用藥常見問題切入,設計出具有緊急用藥及定時提醒功能的「智慧旋轉藥盒」。團隊設計透過手機APP連結,除可設定用藥時間與藥量,並以簡訊通知家人用藥情形外,在疾病突然發作時,並可即時取得緊急用藥,降低病情突然惡化的機率,獲得ME-醫學電子創意組的特優。此外,本次頒獎典禮,部分獲獎隊伍亦展示得獎作品,產、學、研各界,以及關心IC設計與半導體產業發展的民眾,皆踴躍前往參觀,成功促進多方交流。

而自民國87年教育部首度舉辦「積體電路(Integrated Circuits, IC)設計競賽」以來,本屆相關競賽已邁入第18年,成為臺灣半導體人才培育計劃中非常重要的一環。為了能夠進一步促進得獎學生之間的交流、以及對得獎學生未來發展的持續追蹤,主辦單位「教育部智慧電子整合性人才培育計畫總聯盟」今年度仍持續推動競賽追蹤制度,結合Facebook、LinkedIn等社群網站,成立「IC/IE/創新應用與設計/CAD競賽名人堂」專業社群,所有在競賽當中獲獎的同學皆可加入,獨享各種產學界的相關活動與徵才訊息。

教育部資訊及科技教育司副司長劉文惠表示,臺灣缺乏自然資源,「最重要的資源是人才」。IC設計產業是知識密集的產業,透過產、官、學、研各界出錢出力,成功舉辦智慧電子相關競賽,臺灣才得以培養出量多質精的IC設計人才,結合臺灣發展已久的半導體產業,未來在具備技術、人力與產能優勢後,臺灣的電子產業將會加速轉型,組成上下游整合的高附加價值產業鍊,在全球市場中扮演更重要的地位。她期許得獎師生持續努力,為台灣產業注入源源不絕的新動能。

出席頒獎典禮的旺宏電子吳敏求董事長兼執行長表示,臺灣學生腦筋好、工作續航力與忠誠度佳,即便與先進國家學生相比,仍具備強大競爭力。但他也建議,年輕學子得先「做好基本功」,按部就班,「不要每天空想,反而無法將創意具體化。」他認為學生應對自身投入的領域深入了解後,才有辦法加以應用。此外,他也指出,臺灣在科技與物聯網領域中相對具有優勢,有充沛的硬體資源,但臺灣應致力發展應用端軟體技術,「做硬體不容易獲利,軟體才有發揮空間」。

吳敏求董事長勉勵與會同學:學生應廣泛涉獵不同領域的知識,並發現自己的特質與興趣,有助於創意發想,也能更加了解社會需求、發展出感動人心的創新應用。他強調要比客戶更早發現創新方向、比品牌更早了解市場趨勢,將自身創意發揮到極致,研發出具有前瞻性的技術,讓臺灣半導體設計產業在全世界持續佔有一席之地。〔文:邱柏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