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大團隊再創佳績 繼ISSCC之後ICCAD以9篇論文領先產學界位居全球之冠電子所/電機系張耀文教授團隊今年以6篇論文在單一團隊的表現獨占鰲頭延續去年蟬聯世界第一

臺灣大學在頂尖國際會議勇奪多項第一!上個月在加州聖荷西舉行的「IEEE/ACM國際電腦輔助設計會議」(IEEE/ACM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omputer Aided Design,ICCAD),臺灣大學所發表的論文數量和最佳論文提名的篇數,超越所有單一學校與公司,其中電子所/電機系張耀文教授的團隊所發表的篇數更是全世界單一團隊的第一名。

「國際電腦輔助設計會議」今年是第25屆,與「ACM/IEEE設計自動化會議」並列為電子設計自動化(Electronic Design Automation, EDA)領域最頂尖的兩大國際會議,兩大會皆由全球研究計算機科學最權威的組織ACM(Association for Computing Machinery)和最權威的電機電子工程師學會IEEE(Institute of Electrical and Electronics Engineers)合辦。今年全球共508篇論文投稿,接受發表139篇,台灣共發表15篇,僅次於美國的95篇,第三名是德國與中國(含香港),各有5篇發表,日本與韓國各僅有2篇獲得接受發表。

其中,臺大以9篇論文成為單一研究單位發表數量的第一名,超過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和密西根大學各發表的7篇,也超過IBM與Intel公司的5篇,而頂尖名校如麻省理工學院、柏克萊加州大學與史丹佛大學等則只有分別有三、二、一篇論文入選。

臺大電子所/電機系張耀文教授團隊,今年以6篇論文的發表數在單一團隊的表現上獨占鰲頭,蟬聯第一 (去年該團隊以4篇論文並列全世界第一),其中1篇為與資工系楊佳玲教授團隊合作成果。另電子所/電機系江介宏教授團隊共發表 2篇,其中1篇為與黃鐘揚教授團隊共同合作成果, 資工系郭大維主任團隊發表 1篇。其中資工系學生喻秉鴻、楊佳玲教授與張耀文教授共同合作的論文 “BioRoute: A network flow based routing algorithm for digital microfluidic biochips” 更獲得了首屆的Margarida Jacome教授紀念獎,頒給奈米與新興技術領域的傑出論文,今年有兩篇論文獲獎。該論文提出了第一個以網路流(network-flow)為基礎的繞線演算法(routing algorithm),來處理以數位微流體生物晶片(digital microfluidic biochips)作生醫檢測(bioassays)的自動化,獲得文獻上最好的繞線結果。數位微流體晶片的優點在於可重組態 (reconfigurability)和可擴充性(scalability)。因此,數位微流體晶片適合處理大型和複雜的生醫檢測,而此研究成果可以有效地降低大型數位微流體晶片上生醫檢測的時間。

在最佳論文獎的九篇提名論文之中,臺大就占了兩個名額,成為世界第一,MIT、UCLA、IBM、普渡大學、西北大學、亞利桑那大學和亞利桑那州立大學各有一篇論文獲得提名。臺大獲得最佳論文獎提名的兩篇論文分別是電子所/電機系江介宏教授與黃鐘揚教授共同合作團隊,學生為李智群與柏克萊加州大學博士後研究Alan Mishchenko與張耀文教授的團隊,學生成員為陳皇宇、周思睿、王聖龍。江介宏教授與黃鐘揚教授合作團隊所發表論文題目為 “Scalable exploration of functional dependency by interpolation and incremental SAT solving” ,該論文首次將Craig在1957年提出的邏輯內插理論,應用在邏輯合成上,並將函式相依性的計算效能大幅提升,使業界規模的超大型積體電路最佳化與驗證問題得以處理。所提技術已被美國業界所採用,預估將衍生出更多、更廣的應用。張耀文教授團隊所被提名最佳論文的題目為 “Novel wire density driven full-chip routing for CMP variation control” ,該論文為與聯電產學合作研究成果。隨著奈米製程技術的進步,在化學機械研磨(Chemical Mechanical Polishing,CMP) 之後的介電質厚度控制對晶片製造的良率有非常關鍵的影響。這篇論文提出了一個可以考慮金屬線密度的全晶片繞線系統以增進化學機械研磨的品質,該研究獲得文獻上最好的結果,所提技術將可改善晶片的設計方法,以有效地提昇晶片製程的良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