諾貝爾化學獎得主錢永健教授蒞校訪問提出ACPPs可在活體組織標定螢光進行觀察研究

生科院12月14日邀請錢永健教授演蒞臨本校演講,動物所潘建源副教授所指出,從水母所分離出的綠螢光蛋白,在錢永健博士 (Dr. Roger Y. Tsien) 的努力研究下,已是現代生命科學研究不可缺少的工具。在許多研究領域中,都可看到各式各樣利用綠螢光蛋白的特性所進行的實驗,錢博士更因此而獲頒2008年諾貝爾化學獎。

本校於12/14 (一) 邀請博士授蒞臨訪問,並於上午10:30 ~ 12:00,在臺大集思國際會議中心演講。當天上午9:30先參觀校史館,在館方人員的熱情介紹下,錢教授對臺灣大學由日治時代的草創時期,到現在的發展過程,有一深切的了解。並在參訪簿上寫下其中文姓名。

結束參觀後,隨即前往集思中心與校長晤談,之後在校長介紹下,展開演講,題目是:Building Molecules to Image and Help Treat Cancer and Inflammatory Disease。雖然錢博士是以綠螢光蛋白相關研究受到矚目,但螢光蛋白的表現,須先將基因送入細胞中,因此在活體生物上,有其使用上的不便,尤其無法用於人體的偵測上。為解決此一問題,錢博士應用其化學專長,設計合成了Activatable Cell Penetrating Peptides (ACPPs),並連結了螢光化合物。當此化合物以胞吞的方式被送入細胞中後,此細胞便帶有螢光標定物而發出螢光。

由於腫瘤細胞常表現有高量的基質金屬蛋白酵素(Matrix Metalloproteinase),因此讓ACPPs帶有可被此酵素切除的序列,便可讓此ACPP易於被癌細胞所吸收,而讓癌細胞有螢光標定。如此在進行外科手術時,醫生便可依據螢光的分布,來判斷所要切除的範圍。甚至可進一步讓不同的組織,如神經,標定不同顏色的螢光,如此更可避免將重要的神經束切除。發展這樣的標定技術,錢博士希望可以進一步應用到人體上,不需基因轉植,便可以在活體上將特定組織標定螢光進行觀察研究。

會後,錢博士接受大家的提問,除老師外,同學們也踴躍提出各式各樣的問題,讓錢博士非常印象深刻。而演講過程,錢博士生動的手勢與豐富的演講內容,讓人對大師的丰采非常嚮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