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大公共論壇ECFA對台灣政治社會之影響

臺大公共論壇繼98年11月4日舉辦『ECFA對兩岸經貿交流及台灣經貿發展之影響』座談之後,有鑑於社會各界持續關注此項影響未來兩岸經貿發展議題,本校另於98年12月31日(星期四)上午10:00~11:30在第2行政大樓4會議室舉辦『ECFA對台灣政治社會之影響』媒體座談。

包宗和副校長表示,是否能將兩岸簽署ECFA之衝擊降至最低,對政府是項嚴酷的考驗,同時也是2012年下屆總統大選的關鍵挑戰因素,牽涉事項包括:對台灣政治的影響、對台灣南北問題的影響、對台灣就業的影響,以及民眾對兩岸經貿交流的態度所凸顯的信任度與溝通等多項議題。但是由於許多人對於內容不了解,使得ECFA容易成為各說各話的政治操作,更激化社會中統獨意識對抗。

而針對上述各項議題,民眾有期待也有憂慮,甚至連社會菁英份子也未必掌握全盤發展。因此政府有責任說清楚,並且提出相關配套措施。另外,日前臺大學生會也舉辦了兩天的論壇,根據調查數據顯示,支持ECFA的比例上升,就是做好溝通的證明。所以政府也應該多舉辦說明公聽會,讓民眾了解ECFA利弊得失。

包副校長也強調,臺灣目前處境相當無奈,經貿全球化是一項無法阻擋的趨勢,能夠與歐美日等國家簽署經貿協議,當然最好,但是目前全世界都在觀望台灣是否能與大陸簽署協議,之後再決定與臺灣簽署相關協議。目前國內大多數民眾與媒體均有待主政者加強持續溝通,而如何達成預期目標,正考驗著執政當局的智慧。

本次臺大公共論壇邀請5位引言人:(依姓名筆劃)王振寰(政治大學教授兼中國大陸研究中心主任)、李碧涵(臺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教授兼人口研究中心主任)、林 端(臺灣大學社會學系教授兼社會科學院副院長)、陳陸輝(政治大學選舉研究中心研究員兼主任)、蕭全政(臺灣大學政治學系教授)。發表論述全文如下:

ECFA對台灣政治的影響蕭全政(國立臺灣大學政治學系教授)

兩岸之間若簽訂ECFA(Economic Cooperation Framework Agreement,經濟合作架構協議),很明顯的,將為台灣政治帶來重大的影響;其中,影響最大的,恐怕將會是激化統獨之爭或藍綠對抗。尤其當前執政的國民黨和在野的民進黨,大致上是以傾向統或傾向獨的訴求而分藍綠,ECFA的簽署將使兩大政黨更是振振有詞,而強化原本即具兩極化的傾向,甚至促使國內根本就很難進行理性溝通和客觀討論。

ECFA的概念原來是稱作CECA(Comprehensive Economic Cooperation Agreement);但是就因為CECA很容易被刻意扭曲為中港之間標榜「一國兩制」的CEPA(Closer Economic Partnership Arrangement),以致於改稱ECFA。這種調整,其實就是要在統獨之爭與藍綠對抗中去除台灣「香港化」的疑慮。然而,改名之後,台灣內部綠色陣營的反對仍然是持續不斷;民進黨和台聯甚至結合本土派社會團體,共同發起反對ECFA的全民公投,而且已成功通過第一階段的連署,只是在後續向中央選舉委員會申請第二階段連署中,因技術性的問題而被公投審議委員會所否決。

過去我們談論兩岸關係的議題,很多人都習慣以兩岸之間的架構,作為定位、論述兩岸關係的網絡基礎,例如,一邊是規模那麼大,另一邊是那麼小;一個是成長率那麼高,另一個是那麼低。但是我們知道,兩岸之間的關係,絕對不是單純兩岸之間的關係;兩岸之間的關係,向來即深受國際政經脈絡的影響,也深受國際政經變遷的制約,冷戰時代如此,後冷戰時代也仍然不例外。

因此,ECFA對於台灣而言,不只是要在「中國崛起」後,重新建構或發展兩岸之間的經貿、投資關係,事實上也是台灣在面對全球化挑戰下,進行全球性檢討與理性佈局中的一環;所以我們絕對必須以全球及全球化的架構脈絡,思考、定位ECFA的方向和內容。

在盛行雙邊或區域主義式經濟合作的潮流下,對台灣而言,經濟邊緣化或孤立一直是個揮之不去的夢魘,尤其二○一○年一月一日「東協加中國」自由貿易區正式運作後,這種夢魘更有逐漸「噩夢成真」的傾向,而須思考解放之道。

從全球化的角度看,ECFA的簽署,必然帶來對「三中」的衝擊,而激化台灣的「三中」問題。所謂的「三中」,即涉及中南部、中小企業,和中下階級;在以知識經濟為基礎(knowledge-based economy)的全球化國際競爭中,此「三中」基本上都因為數位落差,而招致競爭中的相對不利。這種相對不利的恐慌,促使相關人對ECFA的無邊恐懼,也因而強化統獨和藍綠之間的對抗;但是,「三中」問題並不因為ECFA才產生,我們反而正是希望透過能保護本土產業發展的ECFA,而降低全球化對「三中」問題的衝擊,特別是要化解兩岸政治困局的負面影響,而重返正常的國際分工體系!

另方面,從國際或全球的角度看,台灣所面臨的經濟邊緣化或孤立,其實正是我們的政治孤立所導致的結果;這種政治孤立,源於國共內戰的持續,而且自冷戰時代即迫使台灣被夾在美日和中共兩大強權體系之間,甚至至今在兩邊仍不斷的被汲取大量的資源,即一邊是不斷付出的對美高額軍購,另一邊是台商向中國大陸的大量投資。國際政治上所謂的維持現狀,對台灣而言,其實是非常不利的。ECFA的簽署,也許可以讓台灣走出僵化、黯淡的兩岸政治困局;而且在帶來希望與活力之時,也可以有更多的國際政經參與和更開闊的國際政經空間。

ECFA的南北問題王振寰(國立政治大學國發所教授)

台灣的政治社會發展,從解除戒嚴之後,由於幾乎年年選舉而逐漸形成了南北不同的版圖,也隱約形成今天藍綠的劃分地理界線,這個地界的劃分隱約就是:南=綠=農漁業=中下層社會、北=藍=工商業=中上層社會。雖然這樣的劃分在科學上十分不精確,但卻是有用的政治語言,也是選舉時可以操作的簡單公式。這樣的公式,在現階段政府要積極推動ECFA的政策時,由於講不明白,而成為一個強化南北對立的劍靶。

農民不懂什麼是ECFA!!

由各項民調顯示,國人大多不懂什麼是ECFA的內容為何,更不用說教育程度不高的鄉村農民。農民的不懂,顯示了我們執政團隊無法以簡單易懂的方式和農民的語言來讓他們瞭解。農民的不懂,加上大量的宣導,更加的讓他們不安。台灣這些年來的經濟發展政策已經加速了貧富的差距,而這更表現在城鄉和南北日益擴大的生活水準上。大眾媒體整日報導金字塔頂端人的豪宅和生活的奢華,但農民的生活甚至比以前還更差。這樣的對比,加上對ECFA的資訊不足,加深了他們的疑慮。對很多農民而言,現今的生活水準已經可能不足溫飽了,如果讓很多大陸的農產品長驅直入,以大陸產品的價格,他們的生活不就陷入不足溫飽的困境了嗎?他們對政府的政策非常懷疑!!

現階段限制農產品進口,不代表農民就安心!

政府口口聲聲說ECFA會限制830項農產品進口,不會影響農民生計。但是這樣的宣稱不太有用。因為現階段已經有很多農產品進口,且已經影響農民生計了,把過錯歸給民進黨是不負責任的說詞。因為既然台灣要在WTO架構下來進行全球化,很多農產品的進出口無法避免,現階段不開放,不代表未來不開放,過去的開放也不代表就是錯誤的政策。全世界任何一個國家的貿易談判,農業都是最弱的一環,絕大部分國家也都會相對提出對農民的保護政策和措施。這樣農民的生活才能得到保障和維持最低生活的水準。

政府應該讓農民安心!

在政府對ECFA的說貼中,並沒有談到如何補貼或是保障弱勢農民的生活,而且我也懷疑政府是否有準備了充分的資源來照顧弱勢的農民。在這樣的資訊不足,對弱勢農民照顧不夠,放任錯誤資訊亂竄的結果,當然是加深了農民對於政府的不信任,更加深了南北的對立。現今我們所看到的政府政策,只有對大型企業的保護、對有錢階級的放寬稅收水準,但對於一般的百姓則是加稅,對弱勢的農民已經或生活即將更苦的狀況,視若無睹。這樣的狀況下,要人民相信ECFA會對大家有利,縱使經濟模型運算是如此,也很難說服那些弱勢者或是開放之後可能的受害者。

要降低南北對立,首先要作的是讓農民瞭解到底ECFA是什麼,但請用農民懂得語言!其次,對農民要有足夠的保證來保障他們的生活,那農委會需參考歐盟、日本、甚至中國等國家提撥一定的資金,對受害農業提供支助,來讓農民放心,覺得ECFA實施之後,他們的生活可以得到保障!對農民的補貼的金額,相對高科技工業的補貼而言是相當稀少的,政府不應只保障高科技而忽視農民!否則,只有北部高科技和中產階級支持ECFA(因為他們是受益者),但南部的農民則持續反對(因為他們是受害者),那麼南北對立只會惡化而不會改善!

ECFA對台灣就業的影響李碧涵(國立臺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教授兼人口與性別研究中心主任)

ECFA(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雖然表面上只是兩岸的經濟合作,但我們仍然必須由全球化的觀點來看當前兩岸的發展。ECFA是全球化的一部分,開放市場是一條不歸路,只是兩岸的開放市場較為特殊,因為台灣實在太小了,任何陸資進入台灣進行投機炒作,都將對台灣社會產生很多不良影響,例如房地產飆漲對無殼蝸牛而言無疑是雙重打擊,雖然兩岸市場是遲早要開放,只是何時開放,開放哪些市場都是高度爭議的問題。

ECFA牽涉經貿自由化,但這種市場開放是透過不斷協商的談判過程,將會包括商品市場、投資市場,甚至勞動市場的開放,故其對台影響是全面性的,包括台灣產業結構轉型與就業市場重整,在產業與就業市場方面,雖然政府已擬妥「因應貿易自由化產業調整支援方案」編列九百五十億元預算,協助產業及勞工因應,但社會大眾與勞工都憂心忡忡,關心農民與勞工權益是否得到保障。

不公平的經濟合作滴落效果(trickle-down effect)因為經濟合作架構具有不公平的滴落效果,政府到底為誰而做的兩岸經濟合作,為企業、為產業,或是為了政府自己的利益。兩岸經濟合作可能可以解決經濟成長的問題,但因不公平的經濟合作滴落效果,而會造成資源分配不公的問題。有的產業因兩岸更多的整合而獲利,但也可能造成更多的生產往中國移動,造成更依賴中國市場,也造成更多勞工失業。ECFA不只是對經濟部認定的十六項敏感產業(如毛巾、製鞋、織襪等勞力密集產業)造成重大影響,它還會有更大範圍的影響,如傳統零售業。ECFA牽涉到開放市場後必然同時造成受惠者與受害者,這由過去二十多年來,從英國、紐西蘭到南韓、墨西哥、智利,我們都看到全球化與開放市場同時造成正負影響,尤其負面影響更是對個別社會造成很深遠的結果。例如雜貨店敵不過跨國連鎖店的競爭而關店,當地農業生產者因大量跨國農產品輸入而受害,傳統中小企業因跨國大企業的侵入,生意一落千丈,還有消費習慣與消費文化的改變,當地社會凝聚力的下降,工作機會版圖的重整,甚至加深社會排除等。

台灣就業版圖重整  ECFA對台灣就業的影響在於它將會造成台灣就業市場的重新排列組合。雖然可能有新的就業機會被創造出來,但同時也造成更多工作機會永遠走入歷史。簽訂ECFA可能會造成台灣非典型就業的增加,也可能創造更多低薪的工作。台灣就業市場自去年起已深受金融海嘯的影響,失業率是亞洲四小龍中最高的,最近幾個月雖然經濟稍微復甦,但是就業機會仍持續流失,而形成失業型復甦(jobless growth)。台灣雖然與世界上很多的國家都同樣面臨同樣的問題,但我們更不希望台灣出現就業萎縮的狀況,或是台灣人口被迫大量遷移到他國去就業。台灣必須持續維持有規範的勞動市場,也維持基本工資。政府也應正面列出簽訂ECFA之後,新興產業與新興的就業機會可能在哪裡,這可做為勞工職訓與技能提升的新方向,也讓年輕人知道可努力的方向與未來就業的藍圖。台灣如開放大陸金融機構至台設立分支機構,則台灣可能會有新的就業機會,但也可能威脅台灣金融產業與其勞工的就業。至於是否開放大陸人士至台就業,例如開放大陸漁工的就業、大陸專業技術人員來台,都是政府可以透過談判來加以把關的。

政府必須提出確實的救濟方案當全球化開放兩岸市場成為必要之惡時,政府也必須提出補救措施,例如歐盟在本世紀初東擴成25個成員國之後,西歐產業外移至東歐,法國農民也激烈反對市場開放。歐盟2005年成立全球化基金,這是因應全球化後果而設立的專項基金,為平衡社會經濟發展,幫助全球化的受害者。台灣在強調經濟競爭力的同時也必須加強社會公正,解決開放市場帶來的問題,以平衡經濟與社會發展。政府必須提出確實的補救措施,包括勞工的轉業與再就業,以及短期經濟安全。但當市場失靈與政府失靈時,這可能會更加激發台灣市民社會與第三部門的發展,包括家庭、社區、非政府組織與非營利組織,但要看他們有多少可動員的資源。

民眾對於ECFA與兩岸經貿交流的看法陳陸輝(國立政治大學選舉研究中心主任)

兩岸之間的關係,錯綜複雜。除了經濟交流的利益外,台灣的主權尊嚴也不可輕忽。台灣民眾對於ECFA與兩岸經貿交流的態度,正反映了這樣的利益與尊嚴的糾結。我們以下將從民眾對於ECFA的理解程度、兩黨對於ECFA各持的立場以及自2008年國民黨執政後民眾對於各項交流的經濟利得感受程度,來加以分析。

民眾霧裡看花、兩黨各說各話雖然ECFA議題可能將在明年年中兩岸第五次協商中登場,不過,ECFA的具體內容以及造成的影響,並未見到兩黨政治人物進行清晰的論述與對話。整體而言,民眾普遍對於此一「英文縮寫」感到陌生,更對於可能造成的影響有所疑慮。而且,值得注意的是,一般對新議題的熟悉程度,會隨著「年輕程度」或是教育程度升高,而愈為熟悉。ECFA議題卻顯現:年長者與年輕人最陌生,而需要操持家計者較為關注,不過,整體民眾的陌生感仍然很高。簡單地說:如果簽署ECFA既有其急迫性或是對台灣主權有重要影響,執政黨或是在野黨當然就要將前因後果儘可能透明公開地講講清楚。藉由透明公開的政策討論與決策過程,化解民眾疑慮,重建民眾對政治人物的信心。因此,執政當局或是在野陣營如何向民眾清楚說明ECFA,應該是兩黨新年度政策辯論重點。

藍營期待經濟實利、綠營捍衛主體權益ECFA議題的重要性,除了對於台灣經濟與社會造成重要影響外,政治上面的考量,也是重點。以目前台灣選舉政治而言,「中國議題」或是「兩岸關係」成為兩個陣營之間最重要的分歧點。目前執政的國民黨希望以經濟利益為主要訴求,希望民眾從振興台灣經濟的角度,支持ECFA的簽署。在野的民進黨則從台灣意識與主權捍衛角度,訴求ECFA簽署可能帶來的主權影響或是對特定產業族群的經濟衝擊。換言之,民眾面對的像是經濟實利的「麵包」與「主體意識」的愛情,糾葛在理性與感性之間,民眾會如何權衡?頗為重要。或者說:「愛情」與「麵包」真的是無法得兼嗎?因此,爭取民眾的支持應該「說之以理」還是「動之以情」?非常值得觀察。

兩岸經貿交流:口惠實不至?即使在民進黨執政時期,兩岸的經貿交流本已熱絡,自2008年國民黨執政之後,兩岸在各個層面上的接觸更是全面展開,兩岸進行過四次江陳會談,達成十二項協議與一點共識之後,更加密切的交流是顯而易見的。不過,民眾對於一年多來兩岸熱絡的交流,是否感受到實際的經濟實惠?從民調結果可以發現:在國民黨執政之初,民調對於兩岸加速的經貿交流具有一定程度的期待。不過,在全球金融海嘯的席捲下,民眾對各項政策的經濟利得感受度相當有限。未來ECFA簽訂後是否具有同樣結果,也頗值得觀察。

ECFA的風險、信任與溝通問題林 端(國立臺灣大學社會學系教授)

根據最近遠見雜誌的民意調查顯示,這個月民眾對馬總統的信任度,38%表示信任,46.4%表示不信任,不信任的高於信任的比例有8.4%。對於簽訂ECFA對台灣經濟的重要性,有54.4%覺得重要,認為不重要的有19.2%,這表示民眾傾向支持簽訂ECFA。但是問到簽訂了之後,是否相信政府可降低衝擊,保障民眾權益?相信的只有30.7%,不相信的卻有49%。這說明了儘管多數民眾肯定簽訂ECFA,但因為對馬英九總統的信任度低落,也對政府缺乏信心,所以大家很擔心簽訂之後的「風險」。ECFA涉及的不只是台灣與大陸的關係問題,其實這是現代「風險社會」(risk society)所面臨的「信任」(trust)與「溝通」(communication)的問題。

社會學家的研究顯示,我們置身在一個現代「風險社會」當中,我們的經貿與全球其它社會連為一體,我們所面臨的「風險」,也不是台灣社會所能獨力解決的。由上述民調來看,不少台灣民眾置身在這樣的一個現代「風險社會」裡,他們多少會覺得,近年來最具體的「風險」,就是與大陸社會進一步的交流與整合。過去兩蔣時代成功的反共教育,再加上兩岸政治民主化程度的差異,使得中共政府領導下的大陸社會,截至目前為止,並不完全受到台灣民眾充分的信任。馬英九與國民黨政府,本身在台灣信任度就偏低,又要加強與台灣民眾有所疑慮的中共政府與大陸社會,作進一步的合作與整合,在這種情形下,不少台灣民眾會覺得疑上加疑,無法立即對信任度偏低的兩岸政府有充分的信心。面對不確定的未來,人們感到自己暴露在一個高度的「風險」當中,有著一定的「不安全感」。過去華盛頓一發燒,台北打噴嚏的情形,固然令人難受;未來如果換成北京一發燒,台北也感冒的情形,同樣也使不少台灣民眾覺得,暴露在自己無法左右的「風險」與「不安全感」當中。

如何化消「風險」,必須加強「信任」。而「信任」有兩種,一種是「個人信任」,另外一種是「系統信任」。對馬英九總統的「信任」,這是「個人信任」;對國民黨領導的政治系統的「信任」,則是一個「系統信任」的問題。同樣的,對大陸的胡溫體制與中共政治系統,我們一樣有「個人信任」與「系統信任」的問題。問題是ECFA議題,並不是單純的經貿議題,由此開展的兩岸互動,極可能先經濟後政治,一步步由經濟整合,而逐漸走向政治整合的方向。在台灣民眾對兩岸領導人的「個人信任」,仍然有待加強,對於兩岸政治系統的「系統信任」也有所欠缺的情況下,ECFA的簽署,就很可能像打開潘朵拉的盒子一樣,正面的功能還未見到,完全不確定的「風險」意識,卻可能把台灣民眾先折騰個半天。

如何加強「信任」,降低「風險」意識,必須充分「溝通」。本來在全球化的「風險社會」當中,台灣的籌碼就是相對有限的,ECFA簽訂了固然有「風險」,不簽可能「風險」更大。老實講,這不是台灣關起門來,就可以自我解決的問題,台灣政府所能有所作為的,其實也相對有限。如何把台灣社會的困境,台灣政府籌碼的有限性,充分與民眾「溝通」,這便是一門高度的藝術,因為不會有政府會說自己使不上力,說自己能力有限的。如何合理說明台灣的困境,又要不卑不亢地「溝通」,不讓自己信任度因而更低,這其實是很不容易的。此外,台灣政府也應該與大陸政府充分「溝通」,只有對岸持續對台灣的善意,才會有助於降低兩岸整合的「風險」,增加台灣民眾對彼岸的「信任」,ECFA所開展出來的兩岸交流與整合,才比較容易走出一條較為平坦的道路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