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就是幹細胞!新生入門學習書院 -講者:王大銘教授(臺大化工系教授)

我前陣子寫了一個關於幹細胞的報告,這次演講就從幹細胞講起好了。每個人都是從幹細胞分化來的,幹細胞能分化成很多器官,包含腦和各式各樣的細胞。幹細胞跟化工有什麼關係呢?民國72年我從臺大畢業,畢業後我的同學從事各行各業:有人從事金融業、保險業和電子業,有人成為專業的律師或醫生,有人在美國藥廠做研發工作,有人成了補習班名師,有人當上鑽石級的直銷人員,也有人在傳統石化工業工作,而我則是留在學術界。從這些例子各位可以看到,念完四年化工後學生可以出去從事各行各業,就像幹細胞能分化成不同的器官一樣。化工是如此,工程的就業範圍就更大了。

大學生= 幹細胞

幹細胞有一個本事,就是在不同環境中給予它不同的誘導和刺激,它就會分化出不同的東西。各位就如同這些幹細胞,你們接受四年的大學教育後,就會像我同學這樣成為各行各業的菁英。今天各位選擇的臺大是個很好的地方,這裡有很多可能性。雖然不是每個人都能成為菁英,如同幹細胞也並非都能分化,有的在半途就凋亡了,但至少臺大是一個可以讓你依從自己希望分化的一個地方。

我對大學教育的看法是這樣的:大學教育就是一個可以協助你追尋你的未來的地方;因為它提供了各種選擇。舉我一位在荷蘭銀行大中華地區當總裁的同學來說,大二大三時他發現自己明明很用功,但每次考試都考輸人家,所以出國留學後他改念金融。在念金融時,他發現化工的數學訓練對他很有幫助,例如風險的計算就是他現在正在做的事。另一位當精算師的同學當初之所以會來唸化工,是因為他家從事化工業,所以才把化工填作第一志願。但有一天他告訴我:「我感覺化工不是那麼有趣」。不過因為他唸得不錯,所以出國後還是繼續唸化工,直到唸博士班時他得了憂鬱症,整整一年沒辦法去上學。一年之後他想通了,決定轉行去唸統計,唸完後在美國安泰人壽工作,之後自己開了一家顧問公司。我問他:「你這樣轉行,不會覺得之前念的化工都是白費的嗎?」他說:「不會,因為化工的數學背景對學統計而言也是很有幫助的,而且我在臺大就讀期間還修了其他系的課,為我打了不少基礎。」因此,大學是個協助大家尋找未來的地方。如果各位還沒準備好也沒關係,臺大有各式各樣的課程可以幫助大家準備適應未來,今天學校找我來演講也是要幫助各位適應臺大的生活。關於k書,我想各位都已經考進臺大了應該沒什麼問題,所以今天我想以一個老學長的身分跟大家談談我認為的大學和高中的差異。

大學 VS. 高中

我剛上大學第一個感覺就是:「哇,沒人管我了!」父母不會一天到晚叫我們唸書了,老師似乎也不太管我們了。大一上學期我才和我的導師見過一次面,最常看到的是共同科目的老師,但我的國文老師學的是莊子,也不太管我們。我上大學後的另外一個感覺是:「哇,怎麼這麼多選擇!」記得一開學好多社團都在招新生,我想去口琴社又想去登山社,又想去國術社,有的同學則是忙著轉系和輔系,但最忙的還是選擇到底要不要來上課。到了大二大三社團部分因為參與的時間多了,還要開始選擇投入的程度;課業部份因為專業科目多了,要開始選擇往哪個次領域發展。除此之外,上了大學認識異性的機會變多了,要開始思考要不要定下來。到大四就開始思考要不要繼續升學、出國或是就業,男生還要加上是否先當兵這個考量。於是,大一的時候沒人管,又有太多選擇,結果到了期末考時就是:「哇,怎麼來不及了?」我的一位同學曾抱怨大學老師沒人性,考試內容超級多。想想也有道理,因為只考一次期末考,內容當然多。沒人管的結果就是要自己負責,唸不完就可能被當。根據這兩年當導師的經驗,我發現很多同學到了快要畢業時,都有想升學或出國但是成績不夠好的煩惱,而成績不好的原因常是大一的成績較差。如果各位以後有念研究所的打算,最好大一就要留意一下成績。

上大學還有另一個感覺是:「咦,怎麼總是有怪咖?」不管老師考的多麼難,就是有人會拿高分。有的人即使很用功也未必考贏人家,而有的人就是很聰明。我相信各位在原來的學校都是很優秀的,但是很多優秀的人湊在一起,你就會發現還是有比你更優秀的人。大家來到這裡要體會這個現實。另外,上大學還有一個感覺,就是考試和上課內容差很多。我大一的時候有個深刻的體會,就是上課簡單考試好難,或是上課好難考試卻很簡單。有時老師沒教過的部份也會考出來,這是因為上了大學你才是學習的主體,大學老師不像高中老師會幫你加強重點,而是負責把知識傳授給你,必須由你自己去融會貫通和延伸。因為大學老師都很有使命感,所以會給你很多資料,如果同學中間漏掉了一些部份就會覺得消化不了。

不僅如此,到了大三大四更會有一種感覺:「咦,怎麼連老師也不知道答案?」根據我的教學經驗,我發現有標準答案的問題一定有人會做,但沒有標準答案的問題一定有人不會做。有次我出題目,理應給五筆資料但我只給了四筆,結果學生怨聲載道,因為條件不足大家都不會做。我說:「你們自己做假設就好啦!」下次我就給七筆資料,結果大家還是不會做,因為不知道怎麼取捨。真實的工程問題就是這樣,有時資料會不夠,有時資料又太多,不夠的就要自己去做假設,太多的就要自己去做專題、設計實驗尋找答案,並不是所有問題都有標準答案。

調整唸大學的心態

希望將來同學也可以跟我說說你們上大學後感覺的差異。面對這些差異該怎麼辦呢?每個細胞都不一樣,分化的方式也不一樣,所以我也不覺得我應該告訴你該怎麼辦。我相信大家都很聰明,只要把心態調整一下就可以了。唸大學要調整哪些心態呢?第一,很嚴肅地,你為自己負責的時刻到了。大部分美國大學生,除了一些東方人和特別有錢的家庭以外,學費都是自己付的。有的人是貸款繳學費,所以他們很早就學會為自己負責。在臺灣,父母都保護的好好的,但儘管如此,上了大學,你要知道是時候為自己負責了。第二,你不可能什麼都要,必須懂得取捨。你不可能既要睡得多,玩得多,成績又要好。一天只有24小時,所以你要合理的選擇。一旦選擇了這個就無法顧及那個,這就是選擇的代價。所謂合理的選擇不是叫你只選擇唸書;你可以依據自己的興趣及人生規劃來做選擇,安排優先順序,為自己的選擇負責。第三,要養成好習慣。什麼樣的好習慣呢?因人而異,但至少運動是個應該養成的好習慣。至於思考這個習慣,相信課堂上會有很多老師教你們,其他部分則要自己去讀書學習。如果沒辦法養成好習慣至少不要養成壞習慣,也就是「做了會後悔,但又會去做的事」。

另外還要提醒大家:「接受自己是挑戰自己的第一步」。所有優秀大學的新生都會碰到一件事情,就是他會碰到比他強的人。這就是為什麼MIT很多新生第一年都有情緒上的問題,所以MIT 許多一年級的課程是不打成績,只有 pass or fail 的評量標準。這是他們消除新生壓力的方法,我們學校還沒有這樣的作法,所以你必須要靠自己調適,試著接受自己,這才是挑戰自己的第一步。舉一個例子:我有個同學化工系畢業後去念商學院,之後進入美國杜邦公司工作,現在已經是總經理級的人物了。有次他回來演講說:「 your way, my way 」,就是說你走你的路,我走我的路,你同學的路未必會適合你,反之亦然。接受自己,才能走出自己的路。

專業學科的部份,學習工程的人一定要知道「學習思考方式比知道答案更重要」。工程本身就是教大家怎麼解決問題,所以老師在給作業時並非要刁難大家,而是要大家知道,你打好基礎知識後就有辦法去解決一些問題、利用最少的知識設計出有效率的成品。最後在調整心態的部份,我希望各位可以隨時準備好自己,讓自己有選擇。例如如果同學想出國,就要花力氣準備英文,即使沒有出國也沒有妨礙,以後出社會說不定英文能力就是得到工作與否的關鍵。所以我期勉同學保持較多的彈性,這樣可以讓自己擁有比較多機會。

工程人才應該具備的能力

最後要跟大家談一件事:美國有個工程教育認證協會,提出一套認證標準來評估一所學校教出來的工程人才適不適合時代的需要。它要求工程教育出來的人才應該具有以下核心能力:第一要培養運用數學、科學及工程知識的能力 (請注意「運用」的能力很重要的); 第二是設計與執行實驗,以及分析與解釋數據的能力;第三是執行工程實務所需技術、技巧及使用工具之能力;第四是設計工程系統、元件或製程之能力;第五是比較一般性的能力,也就是有效溝通與團隊合作的能力和發掘、分析及處理問題的能力;第六因為現在是全球化的時代,所以要有認識時事議題,了解工程技術對環境和地球的影響,並培養持續學習的習慣與能力;最後要有理解專業倫理及社會責任的能力。請各位務必培養最後這項能力,不然就有愧臺大的教育和社會的栽培了。現在大家對工程可能不甚明瞭,但這些是未來四年大家應該具備的能力。最近美國恰逢黑人民權鬥士金恩博士逝世25週年,國內處處在鼓吹 “have a dream” 。在此也借用這句話,希望大家都要有夢想,並且有夢想就要去實現。既然上了大學沒有人會管束你,就要自己去選擇,選擇之後還要一步一步去做才能達成目標。以上是我的分享,謝謝大家!(整理:劉韻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