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屆國際青年學者漢學會議展現臺灣文學與文化研究新風貌

「國際青年學者漢學會議」旨在於提供世界各地從事漢學研究之青年學者,一個進行跨國、跨界研討與交流的優良學術平臺,此一會議主要由蔣經國學術交流基金會贊助支持,每年由臺灣或中國、北美的大學院校輪流承辦。自2001年舉辦首屆會議以來,迄今已累積豐富可觀之成果,充分展現海內外漢學研究生力軍的積極活力;因此,本會議之舉辦已被視為國際漢學界之年度盛事。

第九屆「國際青年學者漢學會議」於2010年7月9-10日假臺灣大學文學院演講廳舉行,本屆會議由臺灣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與美國哈佛大學東亞系共同合辦,研討主題為「臺灣文學與文化研究」。會議由臺大副校長陳泰然教授、國際長沈冬教授、臺大臺文所所長梅家玲教授開幕致詞,會中邀請哈佛大學王德威講座教授、臺灣大學典藏中心主任項潔教授進行學術演講,並由中研院士暨香港中文大學李歐梵講座教授、臺大臺文所所長梅家玲教授分別主持兩場座談。本屆會議共發表30篇論文,分為五大主題:「歷史記憶與文學想像」、「知識生產與文化傳譯」、「日常生活與通俗文化」、「南島語言、傳說與文化」、「城市、地域與跨界流動」,研究範疇涵括當前臺灣文學與文化研究重要議題。

專題演講

王德威院士首先以〈臺灣文學與文化研究的新趨向〉為題進行開場演講,王教授針對近年臺灣文學與文化研究之學術發展作脈絡性的回顧,進而對本次漢學會議發表論文提出觀察報告,並以臺灣的主體性、時空論述、感覺結構等主題為例,整合提示本次會議論文之研究面向;王教授認為,臺灣文學與文化研究因歷史地理的特殊位置,蘊藏豐富的學術研究潛能,而以本次青年學者的優秀論文看來,其中源源不絕之想像與動能,顯示未來的臺灣文學與文化研究將大有可為。

項潔教授則針對學術資料之運用,講述〈臺大數位典藏資料的應用與臺灣文史研究〉,首先略述臺大的數位典藏計畫,以及目前已建構完成之臺灣文史研究相關數位資料庫;項潔教授進一步以淡新檔案的刑事訴訟案件為例,現場示範其操作方法,並概述其於臺灣文史研究中之學術價值。

論文發表

本次會議來稿踴躍,廣獲來自世界各地如英、德、美、日、中國、香港、新加坡、臺灣等地之青年學者響應,經審慎遴選後,合計錄取30篇論文進行發表。

會議分為兩場地、三場次進行,第一天共計16篇論文發表。在「歷史記憶與文學想像」主題中,與會青年學者在臺灣、中國、日本,跨地域之歷史脈絡下,皆有深具創意之文學詮釋觀點;而在「知識生產與文化傳譯」議題中,青年學者於文本譯寫、文化場域、語言傳播等則有深入之觀察。

會議第二天共計發表14篇論文。在「日常生活與通俗文化」場次中,青年學者於文本、戲劇、電影皆有跨領域通俗文化之精彩論述;「南島語言、傳說與文化」之議題中,青年學者則深入探析原住民書寫及論述之生成與變異;此外,在「城市、地域與跨界流動」場次,青年學者以空間、地域為切入點,探討文學與文化場域之生成,以及文本與影像的跨界流動。

學者座談

本次研討會除了論文發表之外,亦安排兩場學術座談。第一場由梅家玲教授主持「青年學者座談會」,並由分別來自美國加州大學、美國德州大學、德國海德堡大學,以及中國復旦大學、臺灣大學的青年學者參與座談。各國青年學者皆就其專業領域提供國際漢學研究之學術觀察,例如美國加州大學的紀一新教授即以臺灣電影為例,提示跨領域研究新進路;李文卿博士觀照日本學界進行中的臺灣文學研究,發現以臺灣文學為研究主題者漸多,並已逐漸發展出跨領域、多方並行的新格局;中國復旦大學的左軼凡則觀察到臺灣文學研究中,普遍對於臺灣地位與身分之迫切追尋,並提出臺灣文學於當代中國文學研究中之座標意義。

第二場由中研院士暨香港中文大學講座教授李歐梵主持「資深學者總評座談」,由美國聖地牙哥大學廖炳惠講座教授、加州大學奚密教授、日本愛知大學黃英哲教授,以及臺灣大學的柯慶明教授聯合總評,於國際漢學研究議題之開拓與深化,皆有示範性的對話與交流。與會學者多對於本次會議予以肯定,認為本次會議發表論文於質量上皆有良好呈現,且於會議形式上亦有創新,尤為國際漢學會議舉辦以來,首次以臺灣文學為研究主體,匯集海內外跨地域、跨文化之研究成果,凸顯了臺灣研究於漢學研究領域中的新風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