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大人的故事.生命的火花:張美惠醫師與肝炎疫苗

臺大小兒科的張美惠教授儘管剛完成手術,關節尚未復原,但仍挺著嬌小的身軀倚著輪椅進入應力所演講廳,為滿座的觀眾們介紹肝癌與B型肝炎之間的關係。這是臺灣在肝癌領域上領先世界的研究,而總是笑瞇瞇的替觀眾們解惑的張醫師正是完成這項創舉的核心人物。藏在張美惠的笑容背後,可以感受到儘管謙和卻無法遮掩的光芒。

張美惠在襁褓時即喪父,故她一生之中受到母親的影響最深,人生中幾個重要的抉擇皆是由自於母親的推力而在醫療這條路上一路邁進;從北一女保送大學時,受到母親的勸阻以及從事醫療的親戚遊說,原先一心崇拜居里夫人的張美惠勉強捨棄化學系,改選擇了醫學系,「還好,進了醫學系之後還有生化可以學,也算是跟化學沾上了邊,我那時候讀生化讀得好愉快。」畢業後在母親的主導之下,選擇了小兒科成為一生的志業。「我媽媽覺得選擇小兒科比較適合女生,照顧別人的小孩,也可以同時照顧自己的孩子;而我呢,一方面是覺得小孩子很可愛,從他們小時候照顧他們到大,很有成就感。有些病人長大後回來找我說:醫生,我從小就是你照顧的。此外,我也喜歡幫助幼兒的父母。張美惠瞇起她的眼睛,露出她的招牌笑容說。那是一個看著小孩一路成長的慈愛母親才有的笑容。

在臺大小兒科擔任醫師時,兒科消化學尚未創立,張美惠在師長們的鼓勵下她胼手胝足創立了小兒肝膽腸胃科,引進了超音波、內視鏡等技術,在這些身軀小巧的孩子們身上執行此般技術,亟需靈巧的手藝及精湛的判讀;從兒科消化學發展開始,她接觸到了數個家族性的兒童肝癌個案,這些不幸的案例往往充滿戲劇性,家長帶著孩子遠赴臺大就診,卻發現噩耗不只發生在一個孩子身上,奪走了原本幸福的家庭中兄弟姐妹們的性命,許許多多的孩子因此而過世,而充滿笑語及歡樂的家庭從此破碎,父母們接到消息時的措手不及,看在她的眼裡很是心痛,因此毅然決然投入了兒童肝癌研究的路途。

肝癌盛行地區整個東亞的肝癌盛行率遠高於全世界,而臺灣正好就屬於肝癌高發生率的地區,根據研究發現肝癌的發生與B型、C型病毒性肝炎的感染有高度相關性。過去臺灣B肝帶原率相當的高,這些慢性帶原者經抽血檢查測得表面抗原為陽性,並持續六個月以上。臺灣目前27歲以上的成年人帶原率約為10-20%,高出世界平均值甚多;B肝的感染途徑可以藉由水平傳染,透過針頭、血液、體液的接觸,也可以透過垂直感染,透過母體透過胎盤將病毒傳給胎兒。

而張美惠發現了一件值得注意的事情,和世界各國相比非常特別,臺灣的高B肝帶原率是從小就養成的,許多幼兒從小就帶有B肝,甚或者更多的嬰兒出生時即已被感染,這些B肝帶原的嬰兒長大後若發展為癌症時有一個共同的特色,他們擁有一群B肝帶原的母親;這件事受到她的注目,我們知道母親在懷孕時期的所作所為、吸菸喝酒容易對胎兒產生發育上的影響,那又是什麼原因使懷孕的母親會讓胎兒日後有較大的機率成為肝癌病患呢?

經過一系列的研究之後,她與研究玩對發現:這些垂直感染到B型肝炎的嬰兒,會對病毒產生免疫耐受性,身體不會將這些病毒視為外來的抗原,免疫系統無法將肝炎病毒從肝臟中清除,造成肝臟一直與病毒共存,並引發輕微的發炎反應,這使得這群嬰兒長大後成為肝癌患者的高危險群。在許多前輩學者包括畢斯理教授(R. Palmer Beasley),李慶雲教授,宋瑞樓教授,羅光瑞教授,,陳定信教授等,及許子秋前署長,李國鼎先生,與許多衛生及醫療工作人員等政策執行者,同心協力努力之下,1984年7月臺灣開始進行新生兒B肝預防注射的政策。張美惠及其團隊提出證據顯示這項重要政策的實施使 兒童與青少年的慢性B型肝炎病毒慢性感染率由原來的10-20%降低為原來的十分之一,也就是1%左右。同時也證明了兒童及青少年的肝細胞癌發生率已下降為原來的三分之一。臺灣目前27歲以下的民眾帶原者僅1%。臺灣這項重大的成果不僅捍衛國人的健康,也讓全世界的科學界對以疫苗預防癌症的公共衛生政策得到啟發,近十年來推動人類乳突病毒疫苗預防子宮頸癌運動,即是以此為概念加以發揚。新北市等縣市已於前年開始執行國中女生施打疫苗的政策。

打破循環B型肝炎病毒是一種dsDNA(雙股去氧核醣核酸)的病毒,但它所攜帶的遺傳物質並不完整,在感染肝細胞後須先進入細胞核,在這裡將原本不完整的DNA(去氧核醣核酸)修補完整後,會再轉錄成mRNA(核糖核酸)後,可走兩個路徑,一邊會製造蛋白質,另一條則反轉錄回DNA成為下一代病毒的遺傳物質,最後將遺傳物質包入蛋白質之中再從細胞中分泌出去,以便感染鄰近的其他細胞,B肝病毒就是利用這種方式在肝細胞中生生不息,而治療B型肝炎藥物作用的方式就是打斷這樣子的循環,好讓免疫系統可以清除病毒。

B肝病毒製造出的蛋白質人體會視它為外來物,做為外來的抗原,故體內會產生特別的抗體去中和抗原,以消滅病毒,若是病毒無法清除,則會在體內持續慢性發炎。當抽血偵測到母親的B肝e抗原為陽性時,代表母親體內的病毒複製相當旺盛、病毒量很高,此時病毒可通過胎盤對胎兒造成垂直感染;有鑑於此,應在懷孕婦女儘早篩檢母親的B型肝炎S及e抗原,在嬰兒出生24小時內儘早注射B型肝炎免疫球蛋白及第一劑B肝疫苗。

張美惠的研究解除了許多家庭的噩夢,但成功卻沒有使她在研究的路上停滯下來,即使成為臺大醫院首位女性小兒科主任、臺灣兒科醫學會首位女性理事長,她仍不停的在實驗室工作繼續往前面的困難邁進,即使一路上遇到的挫折不在少數,但卻未改變她對科學一路的堅持。我們好奇究竟是甚麼樣的動力讓她一路向前呢?只見她露出害羞的表情說:「我總是說我丈夫害了我,我每天回家的時候他都跟我說,你做的事情好有意義。我被這麼稱讚就做得更起勁了,我都說是因為他害我一直做下去的。」

言談之間,同為醫師的伉儷情誼原來是讓臺灣科學的進展往前邁了一大步的最大動力,在她嬌羞謙和的笑容後面,有的是一個同為在背後默默支持的男人,無論是在家庭生活抑或是精神上的肯定都給了她最安穩的靠山。「我最要感謝的還有我的母親,讓我無論在什麼時候都有著堅定的後臺,她養育我,也全力支持我做的每一件事,只要我需要她,她就會伸出手給我力量。」

演講最後,第三屆臺灣傑出女科學家得主的張美惠用她一貫溫柔的語氣鼓勵臺下年輕學子們:「這個時代的女性已經比較容易在科學界獲得斬獲,只要夠努力、有能力,這世界總會是公平的,還是會有回報的。但其實我覺得最重要的是,我很熱愛我所選擇做的每一件事。相信自己做的事情是在做重要的事情,會讓我們快樂一點。我熱愛我做的事情。」從她的臉上,我們可以看到熱愛生命的火花,足以讓張美惠繼續前進。(文:湯舒宇)

本文轉自科教中心部落格:http://case.ntu.edu.tw/blog/?p=9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