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青年學生海峽對話–三限六不
由籌建中之亞太青年公益協會、海峽對話社及法律學院學生會主辦之「海峽對話—三限六不專題」對話會,5月4日於臺大集思會議中心蘇格拉底廳展開。會中,兩岸雙方學生和與談學者就三限六不政策進行了對話和交流。
“三限六不”原則,包括不加分優待、不會影響臺灣學生就學權益、不編列獎助學金、不允許校外打工或兼職、不會有就業問題、不得報考公職人員考試,以及限制採認之高等學校、限制來臺陸生總量和限制醫事學歷採認等。陸生三法修正法案於民國99年8月19日由立法院通過,修改了包括兩岸人民關係條例、大學法以及專科學校法中,關於陸生來臺的規定,而其中三限六不有一限二不入法(其他的由行政規定來執行)。
本次對話會,大部分學生和代表,皆對開放三限六不持較積極、正面之態度。而多位與會者更是指出開放三限六不政策有助於增進與刺激臺灣學生的競爭力,甚而有益於臺灣校園內的學術氛圍。
值得關注的是與會的陸生代表對於限制不得就讀有關國安之科系表示諒解,兩方爭點主要在於打工之限制。陸生代表認為打工是學習整體之一環,不應限制打工的機會,且呼籲臺灣應對陸生和其他外籍生一視同仁。臺灣代表方面則出現了些許不同的聲音,認為勞健保、勞基法適用等方面,開放陸生打工有擠壓臺灣學生資源的疑慮。同時,陸生也勉勵臺生不要妄自菲薄,臺灣有很好的資源和地景吸引力,應有廣闊的胸懷和接受競爭的勇氣以迎接來自大陸和外地的挑戰。
三位與會的學者—趙建民、顧忠華、包淳亮—不約而同地指出三限六不開放與否問題並不只是單純的學術問題,更是政治問題,而臺灣做為民主國家,政治問題的解決仰賴溝通、了解,不是一朝一夕便可解決。顧忠華更表示學生參與這個活動是很好的,因為當事人本身即為學生;趙建民則認為,陸生開放不可能一次到位,以漸進開放比較可行,陸生的需求其實很微薄;而包淳亮以陸配身分證政策當中,民進黨的思維模式來說明臺灣各項政策與兩岸關係的密切程度。
從這次的討論我們可以得知,三限六不政策的開放與否,深層的原因是政治因素,而政治因素的解決端賴雙方長時間的對話,教育部高教司的宋專員亦表示,教育部也聽過了很多相關的建議,但兩岸交流的政策是雙向而非單方面的,由此可見,許多兩岸的問題或許可以藉由多進行溝通,來更容易地達成共識。
現階段能做的事情是增進兩岸學生的交流,用對話取代誤解、讓溝通消弭歧見,使得兩岸的交流能愈趨佳境,並盼能真正的互相了解以及體諒。本次活動的籌辦單位海峽對話社亦表示,將來會持續提供兩岸青年學生交流的平台,幫助雙方互相了解,增進對兩岸公共事務的參與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