領導學程:登頂絕非偶然

文:領導學程第四屆外文四彭湘凌

走,集合出發

2012年7月3日,清晨五點,臺大校園內空蕩蕩的,偶有一兩聲蟲鳴鳥叫穿插。在這片寧靜之中,明達館前卻聚集了數十名穿著重裝的登山客,腳邊堆放著20公斤左右的大背包。從這天起至7月12日,臺大領導學程「團隊學習與戶外領導課程」的學生在本校朱士維老師的隨行之下,前往標高3,742,臺灣百岳中的南湖大山,進行為期十天的訓練課程。在這段旅程中,學生不僅要面對險惡的環境,亦要面對身心的壓力。而支撐學生到最後的並不僅是優異的體力與堅韌的心靈,團隊夥伴彼此的扶持,與互相分享更是學生最終能夠完成旅程的關鍵。

聽,山在說話

對於許多學生來說,這十天是難得與山林相處的時光。但是光要進入那神秘的領域,便不是一件簡單的事。除了外在裝備與行程安排,此趟旅程更強調學生跨出自身的舒適圈,鍛鍊自己。在登山之前,每位學生都須完成總共超過100公里的跑步訓練,與在宜蘭松羅湖進行為期兩天的試驗;泥濘的路徑,陡峭的岩壁讓學生感受到,接下來的南湖大山行程只會更困難。而在山的面前,人類是永遠如此渺小的。

山不僅帶給學生磨練,同時帶給同學大自然的美好。走在山林間,腳下一片泥濘。但抬頭向四周望下,卻是無止盡的綠、棕、黃、紅交錯,走在山林間,抬頭仰望是遮蔽天光的大樹。無數的鳥聲、蟲聲交織。在山林裡,一花一草似乎都變獨特了。掛在樹幹之間的蛛網,隨風搖盪。前一刻還在抱怨的冰雹,下一刻即化身為晶亮剔透的珍珠在樹叢中滾動著。

在欣賞風景之餘,每位同學都有認列課程,在這十天當中,經由課程的講授使同學們互相激發與學習,並練習口才。在山林之中,不僅聽到山的低語,更是由人與人的相處,學習到團隊的互動模式。

看,我們攻頂

脫離熟悉的平地,同學多少感到不安與害怕,再加上為期十天的登山行程難度頗高,對於是否能夠完成行程的不確定感也相對增高了不少。但登山從來都不是一個人的事情而已,經由夥伴(buddy)制度,將同學兩個或三人分在一組,互相關心對方的狀態,並一起合作面對不論是準備當中,或是在登山時所面對的困難。團隊之中,學生的身心狀況多有所差異,是不是每個人都能攻頂,實在是一個未知數。但同學們在出發之前便立下誓願:我們每個人都要上去。

最後如眾人所願,每個人都登上了南湖大山的主峰,迎著朝陽,相機聲不絕於耳,學生臉上掛著滿足的笑容。對於自己爬斷崖時,因害怕所落下的淚水,因長時間行走所摩擦紅腫的腳踝,都已拋在腦後。因為我們已經超越了舒適圈,對於陌生的磨難與痛苦已懂得忍受,並更懂得支持他人,一同跨越障礙。因此在勝利的笑容背後,也是由許多的團隊溝通、協調所堆砌而成。在登山途中,大部分的抉擇皆由同學自行決定,因此當碰到迷路或是繼續行走與否時,整隊人員便必須停留,達成共識以後再出發。這樣的決策不停地在旅途中上演,而最令人印象深刻之一便是有次決定是否再前行。那時天色雖尚早,但預估的行程可能會行走到傍晚時候。隊伍中有人疲憊不堪,有人力主前進,一開始,大家似乎都想要前進,希望挑戰那看似無止盡的山間小路。輔導員卻出聲提醒了有學生身體不適的狀況,這讓同學們重新考慮了前行的可能性,並最後決定折返。

攻頂並不是一個人可以完成的事情,而是須經由團隊中的成員互相關照,才能夠平安順利地進行。在山林之中,團隊所做的決定都牽動著每一位成員的安全,關係到每個人的狀況。如果在缺乏通盤考慮的情況之下,便有所動作,後果很有可能是不堪設想的。經由這一事件,也發現到在團隊之中,多數人的聲音時常會埋沒少數持不同看法的意見。如何將這些微弱的聲音挖掘出來,加以重視,便是一個團隊所需注重的。

返,滿載而歸

十天的時間過得很快,事前半年的準備,在轉瞬之間變化成了果實,當腳踏上平地的那一刻,心中有股暖流緩緩移動著,感覺人生又豐富了許多,層次又更深層。大家在山腳下的溪裡圍成一個圈,心中默念著對山的感激,並感謝山邊夥伴一路的相扶相持。每個人回程時身上都帶著一本筆記本,其中記載著這幾天在大自然中對人生的體悟與身心的成長,誠如朱老師所說:人,是健忘的動物。將所學到的加以記錄才能夠在未來加以回顧與複習。

回到平地之後,同學不是馬上變成一位頂尖的領導者,這十天九夜的行程帶給同學的是人生更進一步的思考,並幫助他們在未來的道路上,更能走出自己的方向,並期許終有一天能夠實現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