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中心新書《數位人文要義:尋找類型與軌跡》

主編:項潔出版時間:2012.11自從國科會在1998年以「數位博物館計畫」有系統地發展數位典藏計畫以來,在眾多研究人員的努力之下,「數位典藏」在臺灣已成為大家耳熟能詳的語彙。而結合大量數位材料,運用資訊科技,來從事人文研究的新學門──「數位人文學」也已然崛起。

臺大數位人文研究中心及其前身「數位典藏中心」,除了結合校內外跨領域研究團隊,持續將珍貴史料作數位化保存之外,更致力於打造完善的數位研究環境,提供研究者更彈性與便利的應用空間,得以透過數位化的力量,延伸研究議題與知識場域,從而擴展研究視野。《數位人文要義:尋找類型與軌跡》即是該中心「第三屆數位典藏與數位人文國際研討會」的論文結集,共收錄九篇文章,探討的層面涵括檔案、史料、語料庫學、地理資訊等。

項潔、翁稷安的〈多重脈絡—─數位檔案之問題與挑戰〉旨在說明數位系統對脈絡探勘提供的協助,兼而探討數位人文學可能開啟的嶄新研究視野。劉昭麟、金觀濤等的〈自然語言處理技術於中文史學文獻分析之初步應用〉從自然語言的資訊技術和傳統史學的文獻分析切入,探究二者結合的可能性。劉青峰、邱偉雲等的〈以文本分析呈現臺灣海外史料政治思想輪廓〉則透過關鍵詞詞頻及社會網路分析,檢視1970-1990年代海外左派刊物的思想脈絡,並比較各刊的同異及彼此關係。

謝承恩、洪振洲等的〈結合漢典古籍虛詞常見字與統計量化分析進行漢譯佛典譯者風格辨別〉藉由佛教經典的字句整理及量化分析,解析譯者風格。金觀濤、邱偉雲等的〈「共現」詞頻分析及其運用—─以「華人」觀念起源為例〉意圖賦予詞頻分析新的詮釋。林居正、王昱鈞等的〈漢語方言語音資料庫自動擴增補完方法〉則試圖應用數位科技,來處理語言學中極困難的方言問題。

赤石直美等的〈京都大比例尺地圖(京都市明細圖Kyoto-shi meisai-zu)數位化〉、滑田明暢等的〈數位典藏應用的社會效益與永續經營—─以阪神大地震資料3D視覺化為例〉,以及邱斯嘉、郭潔等的〈「太平洋史前Lapita陶器線上數位資料庫」的建立與運用〉,各朝底圖、3D視覺化或具體應用等面向開發,提出從地理資訊出發的新思考角度,希冀用新技術來活化非文字材料的應用。

誠如本書導論〈數位人文的變與不變〉所指出的,數位和人文兩者間的對話,應當是一個沒有止境、不斷持續的過程;惟有跨越不同國界、不同研究議題、不同技術領域,用最開放的襟懷來連結各種資料並掌握其脈絡,數位人文作為研究方法的價值和意義才得以彰顯。

歡迎至出版中心三個書店參觀選購:(1)校總區書店(圖書館左側地下一樓,電話:23659286);(2)水源校區書店(澄思樓一樓,電話:33663993#18),書店營業時間為:週一至週五上午8:30至下午5:00(中午照常營業);(3)校史館二樓書店(電話:33661523,營業時間:周三至周一上午10:00至下午4:00)。校園內另有新月臺展示中心二樓展售。亦可利用博客來、臺灣商務、三民、五南、國家書店、誠品、iRead、TAAZE等網路書店選購。客服專線:23659286;網址:www.press.ntu.edu.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