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大出版中心 x 誠品 週二人文學術現場│臺灣文學講座之二】 尋找失落於史實與敘事之間的莎韻身影
臺大出版中心於6月25日晚間在誠品書店臺大店,以「日治時期『莎韻之鐘』的生成與傳播──從真杉靜枝的翻案書寫來看」為題舉辦講座,由政治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吳佩珍教授主講。
吳佩珍教授是《中心到邊陲的重軌與分軌:日本帝國與臺灣文學・文化研究》(上)(中)(下)三冊的主編,該書由臺大出版中心出版,為「鏡像•臺灣:臺灣文史研究譯叢」系列之一,所收錄的論文,或就日本近代文學、美術、文化等面向梳理殖民母國與殖民地邊緣的對話關係;或以比較文學、翻譯傳播、殖民理論的角度,考察日治時期臺灣的東亞文化位置。而本次講座的主題──「莎韻之鐘」,即是窺看殖民者與被殖民者、日人與原住民之間權力運作的最佳例證。
專研日本殖民地文學與文化的吳佩珍老師在講座中首先簡述利有亨社少女莎韻身亡的始末。值得注意的是,1938年事件發生之時,莎韻之死被認為是意外事故,並未見到官方權力運作的斧鑿痕跡。到了1941年,假臺北公會堂舉行的「全島高砂族皇軍慰問學藝會」,官方首次公開「紀念」莎韻,過了沒多久,長谷川清總督便公開贈予利有亨社刻有「愛國少女莎韻之鐘」字樣的鐵鐘。至此,莎韻的愛國少女形象已然定型,甚至藉著不同的藝術媒介傳入日本內地,這顯示莎韻乃是被日人一步步刻劃成其所需的樣板故事。其中較著名者例如:村上元三的劇本與吳漫沙、長尾和男的小說,以及1943年由李香蘭主演的電影版本,而將莎韻的故事推到經典地位者,當是於1944年被編選入國民學校課本一事。
吳老師總結上述莎韻作品的歷史意義與形象塑造,表示事件發生在日本徵召臺灣志願兵入伍之際,凸顯了為國捨身的悲壯感,且莎韻以原民少女身分殉身更能彰顯日本「滅私奉公」的教化之功,收(日本)軍(原住)民同心之效。尤其此事發生在霧社事件之後,臺灣總督府重新調整理蕃政策,由原本鼓勵日原通婚改為嚴禁兩方交往,因此在各版本中莎韻與日人教師多保持純潔的師生之情。然則官方定調的莎韻形象在作家真杉靜枝筆下有了不一樣的面貌。
對此,吳佩珍老師指出,成長於臺灣的真杉靜枝,活躍於昭和前期,與武者小路實篤、中村地平等人來往密切。早在1939年就有如〈番女理勇〉這樣的作品,顯示她對臺灣原民女性與日本男性之間的糾葛,以及權力不對等的問題的關注。她於1941年寫成的〈理韻‧哈韻的山谷〉、〈囑咐〉兩篇小說,將男主角改換成由內地逃到臺灣、反抗家父長制的日本男性,而在臺灣重獲新生,並與以莎韻為藍本的原民少女發生戀愛。吳老師認為,真杉靜枝的翻案之處在於,不同於官方版本中莎韻與老師間的純潔無私慾的師生關係,真杉賦予了兩人更複雜的情誼。莎韻的死,在真杉的筆下已非愛國、殉國那般簡單,反倒引人遐想。
最後,吳佩珍老師總結指出,日本政府自霧社事件以來,考量到原民女性與日本警察策略通婚多所失敗,甚至成為霧社事件的遠因,亟欲保持二者關係的單純化,將男女之情轉化為上對下、導師與學生、權威與從屬的關係;真杉則反其道而行,以女性觀點為莎韻注入了更複雜的樣貌,混淆了日本政府畫下的日原關係界線,也進一步鬆動了看似堅實的官方敘事。
此次活動為臺大出版中心6月份舉辦的臺灣文學系列講座的第二場次,此一講座名為「週二人文學術現場」,是臺大出版中心與誠品書店臺大店合作的常態沙龍活動,每月皆有不同的主題,各項訊息歡迎連上臺大出版中心網站或臉書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