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衛團隊最新研究:胰臟癌術後化療優於放療

腫瘤醫學界頂尖期刊Lancet Oncology雜誌10月刊出本校公衛學院流預所杜裕康副教授及簡國龍教授研究團隊之研究成果。該院10月29日舉辦“公衛研究最前線”第二場研究成果發表,主題為「胰臟癌切除手術後該如何治療:胰臟癌手術切除腫瘤後,應接受輔助性化學治療以延長存活」。

臺大公衛學院為推廣研究成果,舉辦“公衛研究最前線”活動,第二場於102年10月29日於拱北講堂舉行,主題為「胰臟癌切除手術後該如何治療:胰臟癌手術切除腫瘤後,應接受輔助性化學治療以延長存活」。此發表會由流預所杜裕康副教授主持,陳為堅院長及簡國龍所長引言,流預所廖偉智博士後選人簡報研究成果,評論人為台灣消化系醫學會理事長林肇堂教授,研究團隊中的台大醫院內科部吳明賢教授及腫瘤醫學部林育麟醫師也蒞臨現場參與討論。發表會當天邀請多家媒體前來與會,並在電視新聞、報紙、與網路新聞報導此研究發現,讓社會大眾重視日常可能被忽略的公共衛生議題。

此發表會的內容是來自於流預所杜裕康副教授及簡國龍教授研究團隊在腫瘤醫學界的頂尖期刊Lancet Oncology雜誌10月刊出的胰臟癌治療相關研究的文章。胰臟是沉默的器官,而胰臟癌被稱為「無聲的殺手」。早期的胰臟癌幾乎沒有症狀,但是胰臟癌擴散速度很快,因此五年存活率不到5%,是存活率最差的癌症。即使是接受手術切除腫瘤,仍有接近80%的病患腫瘤會復發,因而有許多不同的術後輔助性治療嘗試降低復發的風險。目前胰臟癌術後主要的輔助治療包括:單獨使用化學治療(如服樂癌、健擇),或是放射治療,以及放射治療加上化學治療。然而,對於這些不同的輔助治療是否確實能延長病患術後存活,以及那一種輔助治療最好,仍是眾說紛紜。

為了找出最適當的胰臟癌術後輔助性治療,台大醫院內科廖偉智醫師(目前是台灣大學公共衛生學院流行病學與預防醫學研究所博士候選人)、吳明賢教授、王秀伯教授、林肇堂教授以及腫瘤科林育麟醫師,和台灣大學公共衛生學院流行病學與預防醫學研究所杜裕康副教授及簡國龍教授合作,利用最新的貝氏網絡統合分析方法,根據所有胰臟癌輔助治療的臨床試驗的結果進行分析,來比較各種不同的輔助治療延長存活的效果及治療的副作用,結果顯示:術後單獨使用化學治療是最佳的輔助治療:相較於手術後不接受任何輔助治療,術後接受輔助性化學治療可減少死亡率約三分之一。

輔助性放射治療無助於改善存活:相較於單獨使用化學治療可以減少死亡率,併用放射治療與化學治療反而無助於延長存活,而且比起單獨使用化學治療會有較大的副作用。

林肇堂教授指出,歐洲與美國醫學界對於胰臟癌切除術後應該如何治療爭論不休,要真正的利用臨床試驗比較所有的治療方法在實務上極其困難。本研究利用最新的統計學方法把所有的治療方法放在一起比較,終結臨床決策的重大爭議,此研究成果可望成為胰臟癌的臨床治療指引。

在研究方法方面,杜裕康副教授認為本研究利用流行病學分析方法的最新進展來解決醫療決策常面臨的困境:一個疾病有許多不同的治療方法,然而要真正的利用臨床試驗比較所有的治療方法在實務上極其困難。貝氏網絡統合分析正是因應此一困境而發展出來比較多種治療方法的統計方法,簡國龍教授也指出,在醫療科技日新月異、治療方式推陳出新的時代,貝氏網絡統合分析的應用將日益重要。

因此根據本研究的結果,胰臟癌患者接受手術切除腫瘤後,應考慮進一步接受輔助性化學治療以改善預後,而放射治療並不能改善存活,反而會增加副作用。本研究的結果對於釐清醫學界對於胰臟癌術後應如何治療的爭議有很大的幫助。胰臟癌即使經手術將腫瘤完全切除,復發率仍然接近80%。因此術後選擇適當的輔助性治療十分重要,可以進一步改善存活率。

論文完整出處:Wei-Chih Liao, Kuo-Liong Chien, Yu-Lin Lin, Ming-Shiang Wu, Jaw-Town Lin, Hsiu-Po Wang, Yu-Kang Tu. Adjuvant treatments for resected pancreatic adenocarcinoma: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network meta-analysis. Lancet Oncology 2013; 14: 1095-1103.同期的主題評論:Neoptolemos JP, Cox TF. Bayesian analysis unravels pancreas-cancer adjuvant therapy. Lancet Oncology 2013; 14: 1034-10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