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領界宇宙觀:學科知識 哲學智慧 宗教信仰並存不悖 許炳堅博士

A. 學科知識、哲學智慧、宗教信仰,學問的三元領界動態地共存共榮

在〈四十不惑、淺出的悟淨是華人最弱的一項,卻是歐美的強項〉一文的(B.8)節「時空的統合:知識與技藝、哲學、宗教」,我們提到了『已知』,「不久將來」的『不知』、與「長遠將來」的『未知』,還有人類仍然『無知』而需要依靠信仰。

旅居美國匹茲堡的國際知名歷史學家許倬雲是中央研究院院士。他指出:人文社會科學最重要的就是關心什麼?困惑什麼?他憂心:如果臺灣年輕人腦力再不開發,只問如何過日子,不問人生意義,那麼臺灣未來很難立足世界。

筆者認為:關心(care)、開心(open-minded)、困惑(puzzle),正好一一對應學科知識、哲學智慧、宗教信仰。

(A.1) 學科知識(清楚的白)、哲學智慧(多重選擇的灰)、宗教信仰(茫然無知的黑)

在此我們用「領界」來區分,就好像在高中生物課本學習的,根據瑞典生物學者卡爾.林奈(Carl von Linne)創立的生物分類方法──起源處是總界(super-kingdom)、然後是界(kingdom),接著,再細分下去為:門(division)、綱(class)、目(order)、科(family)、屬(genus)、種(species)。

第一部分是『已知』(known),對應的是說得清楚、講得明『白』的「學科知識與技藝」的長期累積與善用。

大學傳統課堂裡所講解的是已知的知識、技藝,前者有世界通行的教科書給教師和學生們使用。大學部各科系、學程,以及不少碩士班,都屬於這個範疇。

第二部份是「不久將來」的『不知』(near-future unknown)與「長遠將來」的『未知』(far-future unknown),所對應的是需要哲學辨證的『灰』色地帶。所以歐美的著名大學,如麻省理工學院(M.I.T.),史丹福大學( Stanford University),加州柏克萊大學(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Berkeley)等等,會由全校共同的研究院(Graduate School)來負責頒授「在電機領域的哲學博士學位」(Ph.D. degree in Electrical Engineering)。請注意,「哲學博士學位」並不限於哲學系的學生才能獲得。

第三部分是人類仍然感覺『黑』暗一片、茫然『無知』(unknown unknown,totally no idea),需要依靠「宗教」信仰來維持的,也是我們不清楚自己究竟有哪些不知道的東西。各國有專門的神學院,還有教堂、寺廟等宗教場所提供研習與深造的地方。

(A.1.1) 「儒、釋、道」的歷史長河,綿延千年、萬年、千千萬萬年

學科知識與技藝的累積,極為迅速。自從網際網路(Internet)廣為流傳以來,加快累積的速度更是驚人。一部「大英百科全書」的內容,可以下載到一塊磁碟片上。每經過短短數年,全世界所累積的新知識就增加一倍以上。

至於第二部分的哲學,就像是陳年老酒,愈久愈香。其中有一個很大的竅門就是要親身體會與涵養。否則,內行看門道、外行看熱鬧,一般人也只是霧裡看花而已。

哲學是最好的橋樑,把人類在『無知』的部分裡,最新弄懂的,經由哲學的嚴謹辨證,加到累積的知識與技藝範疇。

宇宙太大了,已經存在不只幾十億年了,而且還繼續在膨脹。由局限在地球的人類去瞭解宇宙,可能耗費幾億年的時間,都無法完全搞得清楚。所以,處理『無知』的部分要依賴宗教信仰。在往後的千千萬萬年裡,我們還會需要它。

有人問:「科學家可以信仰基督教嗎?可以信仰佛教嗎?」答案是:當然可以!對於『已知』學問的瞭解、對於『無知』部分的宗教信仰,還有介於其中嚴謹辨證的哲學,三者之間並不相互衝突。

對於『已知』的知識和技藝的累積與善用、『不知』和『未知』的哲學辨證、『無知』的宗教信仰,我們要採取多元的心態去接納它們、擁抱它們,千萬不要狹隘地互相排斥。

「儒、釋、道」三者在華人圈,已經並存了數千年:

.『儒』是積極入世,與『已知』的知識與技藝的累積和善用最為接近;

.『釋』是積極出世,屬於處理人類『無知』的宗教信仰;

.『道』是既入世、又出世,擔任『已知』與『無知』之間的哲學辨證橋樑。

醫護保健人員經常提醒大眾,要注意「身、心、靈」的健康。其中,

.『身』是積極養生,與『儒』的關係最為密切;

.『靈』是超脫,與『釋』的關係最密切;

.『心』是生活的主宰,與『道』的關係最密切。

(A.1.2) 哲學博士學位 vs. 專業博士學位

歐美的著名大學對於超越某一專業領域的束縛需要大量創新的領域,如實體科學(physical sciences)、工程、社會科學(social sciences)、文學等等,會頒授「哲學博士學位」。

反之,只需要相對的進步,並且要保留原有特質的領域,就會頒授不含哲學的「專業博士學位」。例如,醫生不可以把人體器官任意地變換位置,所以就頒授M.D. (Doctor of Medicine);牙醫師也不可以把人體的牙齒亂移位,所以就頒授D.D.S. (Doctor of Dental Science)。同樣地,法學領域對於法律的解釋不可以隨著個人的喜好、任意而為,所以就頒授D. in Law (Doctor in Law),或者J.D. (Doctor of Justice)。至於商學方面,沿著碩士學位的M.B.A. (Master of Business Administration),也頒授了D.B.A. (Doctor of Business Administration)。

在說得清楚講得明白的學科知識與技藝、哲學辨證的灰色地帶、黑暗一片茫然無知的宗教等三大領界,世界各民族歷來皆有不少特別傑出的貢獻者。在此,以華人熟悉的人物當作例子。至於其他民族,讀者可自行以同樣方式列舉。

(A.2) 學問一:學科知識領界的傑出貢獻者

在學科知識與技藝領界,史上留名的傑出人士非常多,如過江之鯽。在此,我們舉出幾位犖犖大者,分別在開疆擴土、科學、儒學等方面做為範例。

在近代洋務運動想從西方引進到中國的德先生(民主 democracy)與賽先生(科學 science)兩項之間,這是屬於「賽先生」的部分。

(A.2.1) 開疆擴土雄才大略的曠世英雄

百分之九十五的人們的活動屬於這一個範疇,無論是在政治方面、軍事方面或商場上。因此可以列舉出來的人物就相當地多。在開疆擴土方面,最傑出的數位,分別是:

.秦始皇 贏政:併吞六國,統一春秋戰國以來的亂局,促成書同文、車同軌。流傳到現代,中國(China)是秦朝(Chine)的延伸。

.成吉思汗 鐵木真:建立橫跨歐、亞的蒙古大帝國,是全人類歷史上最大的帝國,統治的人種與重要民族的數目最多。

.亞歷山大大帝(Alexander the Great):西元前三百多年的希臘馬其頓國王,古代歷史上最大的帝國,其疆域從愛奧尼亞海一直延伸到喜馬拉雅山脈旁。 他一生未遭遇過敗績,被認為是歷史上最成功的軍事統帥之一。

歷史的可貴,在於提供先人的寶貴經驗,來啟發與協助後代去瞭解:如何才能夠做得更好?歷史的記載,不可能鉅細靡遺,如果是那樣,六千多年的歷史,就沒人能夠找到足夠的時間來完整地瞭解與消化。所以,歷史題材的選擇,就依靠強烈的故事性,可以令人感動、扼腕、捶胸、頓足、嘆息、賺人眼淚的最能夠流傳。歷史記載不能像流水帳一樣只是寫實。好的歷史學家,必須要能夠適度、得體地評論功過,讓後人參考與知道如何借鏡。

(A.2.2) 不世出的傑出科學家們

中古世紀的傑出科學家有牛頓(Sir Isaac Newton),是古典力學的權威,物理學家、數學家、天文學家、自然哲學家和鍊金術士。他對萬有引力和三大運動定律有詳細的描述,是微積分(calculus)的發明人之一。

近代則有愛因斯坦(Albert Einstein),創立了相對論。維基百科記載了他的很多名言,例如:

科學沒有信仰是瘸子,信仰沒有科學是瞎子。(Science without religion is lame,religion without science is blind)。

一個人的價值,在於他貢獻了什麼,而不在於他能得到什麼。(The value of a man resides in what he gives and not in what he is capable of receiving)

當我們的知識之圓擴大之時,我們所面臨的未知的圓周也一樣地擴大。(As our circle of knowledge expands,so does the circumference of darkness surrounding it)

牛頓與愛因斯坦被並列為科學史上最有影響力的人。因為他們的年代相差甚遠,實在很難分出高下。

(A.2.3) 萬世師表的孔子,教育家與思想家

中國方面,則有被眾人尊為「萬世師表」的孔子,也是儒家學說的創始人。孔子的入世思想,就像電腦內部採用的「布寧代數」(Boolean algebra) 一般,黑與白、善與惡都分得一清二楚。對應於數學上的『等式』(equality):a + b = c,答案很確定。

唐朝韓愈的<師說>一文提到:「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學科知識與技藝領界,就對應於「授業」一項。在數系上,這是對應於 <實.虛.無>裡「實數」(real number)的部分。

孔子的儒家思想,強調忠君、愛國。例如,《論語 ‧ 顏淵第十二》談論「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由此引申出「天地君親師」(首見於《荀子‧禮論》)。這一套經世濟民的理論,從秦始皇統一六國建立秦帝國開始,到清朝溥儀宣統皇帝為止的兩千多年裡,協助執政者有效地維繫了皇權與道統。

清朝末年,以張之洞 (歷任兩廣總督、湖廣總督、兩江總督、軍機大臣等職)為首的洋務運動者就試著提倡「中學為體,西學為用」。接著,光緒年間,爆發了康有為、梁啟超倡導的「戊戌變法」,卻因為慈禧太后的強力反對而功敗垂成。到了辛亥革命、民國建立之後,學者們很清楚地發現儒家思想所強調的「天地君親師」的絕對服從觀念,與世界的民主潮流實在銜接不上。

孫中山先生強調:「革命要先革心」。在1915年至1926年間,受到日本對北洋政府提出二十一條不平等條約的影響,發生了「五四運動」。廣義上來說,五四運動係一次影響深遠、規模龐大的文化運動,為首的有北京大學的蔡元培、胡適等人。當時的中國知識界和青年學生們反思中國傳統文化,追隨「德先生」(民主democracy)與「賽先生」(科學science)。1966年至1976年毛澤東主政期間,在中國大陸又爆發了十年的文化大革命,一連串的文化運動,似乎還沒有達到完全趕上時代潮流的根本目標。

(A.3) 從「學科知識領界」跨越分隔線,到「哲學智慧領界」的智者

從「知識與技藝領界」橫跨到「智慧領界」,就包含有相當明顯的「設計」成份。

(A.3.1) 偉大兵學家孫子與其後人孫臏

春秋末期的齊國人孫武,其所著作的《孫子兵法》、又稱《孫武兵法》(The Art of War),在中國被奉為兵家經典,在世界軍事史上也具有重要的地位。這是對應於數學上的「不等式」(inequality):x + y > z,答案可以有好幾種不同的選擇。

戰國初期的孫臏是孫武的後代,被齊威王任命為軍師,輔佐齊國大將田忌兩次擊敗魏國的大將龐涓,取得了桂陵之戰和馬陵之戰的勝利。在「田忌賽馬」這一場聞名於世的比賽裡,孫臏建議,以「下駟對上駟」的策略,讓田忌大將能夠「三戰二勝」地扭轉了與齊威王的不對稱比賽。

(A.3.2) 勇敢對抗羅馬教廷的哥白尼,首倡地動說

至於在歐洲歷史上,尼古拉·哥白尼(Nicolaus Copernicus)發表了《天體運行論》,把陳舊的「太陽繞地球」看法,大幅度地扭轉成地動說的「地球繞太陽」看法。也是屬於橫跨「學科知識領界」與「哲學智慧領界」分隔線的代表人物。

(A.4) 學問二:哲學智慧領界的傑出貢獻者

在哲學智慧領界,古今中外傑出的哲學領袖人物非常之多。這個領界對應於數學上的「不確定式」(uncertainty) :就像猜拳時的剪刀(scissors)、石頭(stone)、布(cloth),必須要看雙方所出的內容來決定:可能贏、也可能輸。法律問題就是要處理不黑不白的灰色地帶;在法庭上有力地或者技巧地辯論,以贏得陪審團的認同。

在近代洋務運動想從西方引進到中國的德先生(民主 democracy)與賽先生(科學 science)兩者之間,這是屬於「德先生」的部分。

(A.4.1) 希臘哲學師徒三傑:蘇格拉底、柏拉圖、亞里斯多德

以古希臘的三位哲學家為例:蘇格拉底 (Socrates)、柏拉圖 (Plato)、亞里斯多德(Aristotle)。柏拉圖是蘇格拉底的學生,也是亞里斯多德的老師,他們三人被廣泛地認為是西方哲學的奠基者。

根據維基百科描述:蘇格拉底經常說他的智慧是來自於體悟到自己的無知。他從來沒有宣稱過擁有許多智慧,他只不過是比別人更了解:一個人要追求智慧就必須先熱愛智慧本身。蘇格拉底相信「理想存在於一個只有智者才能了解的世界」。蘇格拉底被雅典法庭以引進新的神和腐蝕雅典青年思想之罪名判處死刑。

他有個著名的故事:有一次蘇格拉底的太太贊西佩對他大吵大鬧,然後用垃圾和污水澆了他一身。蘇格拉底幽默地說:「我知道打雷之後,就要下雨了」。

柏拉圖寫下了許多哲學的對話錄,並且在雅典創辦了著名的學院。主要領域包括形上學、知識論、倫理學、美學、政治、教育、數學哲學。《理想國》是柏拉圖的重要著作。

「柏拉圖主義」經常被分類為一種形上學的二元論,有時候也被稱為「柏拉圖實在論」。依據這種解釋,柏拉圖的形上學將世界切割為兩個不同的區塊:「形式的」智慧世界、以及我們所感覺到的世界。我們所感覺到的世界是從有智慧的形式或理想裡所複製的,但這些複製版本並不完美。亞里斯多德是亞歷山大大帝的老師。他的著作包括了物理學、形上學、詩歌、戲劇、音樂、生物學、動物學、邏輯學、政治、政府以及倫理學。亞里斯多德的哲學可以被分為:

.理論的科學(數學、自然科學和後來被稱為形上學的第一哲學);

.實踐的科學(倫理學、政治學、經濟學、戰略學和修辭學);

.創造的科學,即詩學。

維基百科進一步的描述 (Will Durant,1926,The Story of Philosophy):亞里斯多德留下的著作成為最完整而又最具影響力的哲學系統之一,或許高過歷史上任何一個思想家。他單獨創立了邏輯學、生物學以及心理學,他也在兩千年前的《政治學》一書中預言了工業革命的來臨:「如果每個機器都能製造其各自的零件,服從人類的指令和計畫…如果梭子會自己來回飛動、如果弦撥會自己彈奏豎琴,完全不需人手操控,工頭將不再需要領導工人,奴隸主也不再需要指揮奴隸了。」

(A.4.2) 中國,老子的哲學思想開天闢地

中國的春秋戰國時期,諸子百家爭鳴,在學說上大鳴大放。道家的創始人,老子姓李,名耳,字聃。他的想法,渾然天成、氣勢磅礡,完全跳脫出世俗的羈絆,達到返璞歸真的境界。

在修身方面,老子主張自然,講究致虛寂、守靜篤、不與人爭的修持。在政治上,老子主張無為而治。老子的主要著作《道德經》,有五千多字,分為八十一章。

他所提倡的「道」,(根據《道德經》第二十五章)「有物混成,先天地生。…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很明顯地,在此「自然」指的是整個宇宙(Universe);而「天」指的是太陽,「地」指的是地球;「天地」指的就是「太陽系」(Solar System)。進一步推論,「有物混成,先天地生」指的是「道」在宇宙之間形成的時間,更早於太陽系。所以,「道」就遠遠地超越了自命為「天子」的世俗皇帝。

難怪從秦帝國到滿清皇朝的歷代皇帝,獨尊忠君愛國的儒家,而讓道家的後代迅速地沒落。才會導致後代不少人分不清楚哲學智慧的「道家」與宗教的「道教」是不相干的兩回事。

動物學的分類上,人類屬於靈長類。社會科學裡,強調人為萬物之靈,重點在於「靈」這個字。在以後的文章裡,我們會詳細解說。

唐朝韓愈的<師說>提到:「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哲學智慧領界,就對應於「傳道、解惑」。在數系上,這是對應於<實.虛.無>裡「虛數」(imaginary number)的部分,或者應更進一步說是存在可是看不見的「陰數」(invisible number)部分。

(A.4.3) 資訊時代的傳奇人物賈伯斯:stay hungry,stay foolish

美國蘋果公司(Apple Inc.)的共同創始人,史蒂芬·賈伯斯(Steve Jobs,1955 - 2011)是資訊時代的一位傳奇人物。他因為家貧,大學生涯只正式念了一個學期,他的偉大成就都是靠著天賦、追求新事物的好奇心以及個人的特質來達成。

根據維基百科的描述:賈伯斯是美國企業家、行銷家和發明家,蘋果公司的共同創始人之一,曾任董事長及執行長職位,也是皮克斯動畫(Pixar Animation Studios)的創辦人並曾任執行長,2006年為華特迪士尼公司(Walt Disney Company)的董事會成員。在重新回到蘋果公司任職之後,他領導研發團隊先後推出「媒體播放器的應用程式」iTunes、還有「數位多媒體播放器」iPod。後來又推出風靡全球的智慧型手機iPhone,以及超越筆記型電腦的平板電腦iPad。

賈伯斯於2005年在美國加州史丹福大學畢業典禮的講詞裡,引用了發人深省的兩句名言:「停留在饑渴狀態」(stay hungry) 與「停留在愚昧狀態」(stay foolish)。對於有成功機會的人,「停留在饑渴狀態」可以用「享受逆境的挑戰」來瞭解;而「停留在愚昧狀態」可以用「再攀人生的高峰」來註解。

這兩句深富哲理的話,當然不能只是按照字面的意思來靜態解釋:必須要用動態的方式去體會。前一句告誡我們:「不要志得意滿」,後一句告誡我們:「不要賣弄小聰明」。

所以成語說得好:「大智若愚」,也就是要「裝笨」。請注意,「裝」與「停留」都是要依靠「設計」來完成的。

有些人認為:「饑渴與愚昧」有什麼稀奇?這樣子的人,在亞洲到處都找得到。都市的街道旁邊,無家可歸的街友們,就符合這種靜態的狀況!

賈伯斯引用此話的真正涵義,需要從「見山是山、見山不是山、見山又是山」的動態三部曲來瞭解。在〈電子新智慧、啟發21世紀人腦創新〉一文的「通訊與信號處理課程的內容在活化人腦的應用」一節裡,我們詳細地說明了這三部曲。還有,在〈從工程、跨越管理、到卓越領導力〉一文的 (B-6)「峰迴路轉:是水、不是水、又是水」一節裡,我們換一個角度說明了同一個道理。

在此,這三部曲應該是:在奮鬥的開始尚未成功,所以伴隨著的是「饑渴、愚昧」;接著是成功了之後,自然會感覺到「不饑渴、不愚昧」,也就是「滿足、自視甚高」。等到自己的修養大幅地提昇,一切看破、看通了之後,才能達到「停留在饑渴狀況、停留在愚昧狀況」的至高境界。

在〈揚帆、展翅,成為開創的人才〉一文的(C-2)「舉一反三,加上五子說」一節裡,我們詳細地說明了「第一象限」對應的是「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子矛、子盾』。「第二象限」對應的是戰勝不復的『孫子兵法』。這兩者合起來,強調『天時、地利』;呼應了賈伯斯前一句的「停留在饑渴狀態」。

「第三象限」對應的是柔弱勝剛強的『老子哲學』,「第四象限」對應的是『莊子智慧』。這兩者合起來,講求的是「歸璞返真」,強調『人和』;呼應了賈伯斯後一句的「停留在愚昧狀態」。

《尚書˙大禹謨》:「謙受益,滿招損」。拿臺灣在2012年總統大選的情形來說,宋楚瑜前省長被李登輝前總統稱讚為「行政能力特強」,所以符合了賈伯斯前一句的要義。宋楚瑜一直想不通:「為什麼行政能力比我還差的馬英九反而會獲得比較高的民調呢?」宋楚瑜的罩門就在於沒有遵守賈伯斯的後一句「停留在愚昧狀況」。當時有不少選民認為宋楚瑜比馬英九更會賣弄小聰明!

簡單來說,如果一個人可以做到「白吃又白癡」,那就蠻接近賈伯斯所講的兩句話。會「白吃」,自然是「停留在饑渴狀態」;裝「白癡」,自然是「停留在愚昧狀態」!

像賈伯斯這麼舉世出名的傳奇人物,為什麼把「stay」這個字使用兩次,而捨不得多用另外一個英文字母?其中的奧妙,我們在後面的文章再詳細剖析。

(A.5) 從「哲學智慧領界」跨到「宗教信仰領界」分隔線的慧根者、天賦者

(A.5.1) 莊子逍遙遊人生,充滿了慧根

莊子,名周,是著名的思想家、哲學家,道家學派的代表人物,老子思想的繼承人和發展者。其著作《莊子》33篇有6萬5千多字,分為內篇、外篇、雜篇三部分。

比起超脫於物外的「無為而治」,莊子更強調「道法自然」。屬於從「哲學智慧領界」跨到「宗教領界」分隔線的慧者。根據維基百科的描述:莊子以寧為泥裡嬉戲的活烏龜,也不願做廟堂卜卦的死龜為由,拒絕了楚威王的拔擢。一生淡泊名利,主張修身養性,清靜無為,順應自然,追求精神逍遙。

所以,人生不要把時間表排得滿滿地,要找適當的空間留白,給自己喘息的空檔,讓頭腦能夠冷靜地思考。就像畫圖一般,不要用五顏六色把整張畫紙塗得滿滿地。有時候,神來一筆出人意表的勾勒,讓觀畫者充滿了遐想,意境自然高雅、飄逸。真正的禪意,就蘊藏在無窮的想像與啟發之中。

(A.5.2) 天賦的藝術大師們才華洋溢,達文西、米開朗基羅、梵谷

偉大的藝術,在於灑脫。提供欣賞者非常寬廣的想像空間才能讓欣賞者完全融入藝術品之中,覺得就像是自己親身參與的創作。在法國羅浮宮藝術館展出的油畫《蒙娜麗莎的微笑》(Mona Lisa smile),是16世紀文藝復興時代的畫家李奧納多·達文西(Leonardo da Vinci)所繪的。這麼久以來,它已經對參觀者笑了五百多年,大家卻仍覺得還有很多沒有弄清楚的地方。每位參觀者都非常地滿足,擁有自己別樹一幟的詮釋。

米開朗基羅 (Michelangelo)則是文藝復興時期傑出的雕塑家、建築師、畫家和詩人。根據維基百科的描述:他最著名的繪畫作品是梵蒂岡西斯廷禮拜堂的《創世紀》天頂畫和壁畫《最後的審判》。他所雕塑的大衛像,為白色大理石雕成的站立的男性裸體,高5米多,重約6噸。目前置於義大利的佛羅倫斯美術學院。

梵谷(Vincent van Gogh)是荷蘭後印象派畫家。根據維基百科的描述:他是表現主義的先驅,並深深影響了二十世紀藝術,尤其是野獸派與德國表現主義。梵谷的著名作品,完成在法國亞爾的那段時間,如《星夜》、《向日葵》和《有烏鴉的麥田》等畫作。

(A.6) 學問三:宗教信仰領界的傑出貢獻者,基督教與天主教、佛教、回教創始人

人類對於浩瀚宇宙的認知極為有限,一方面受限於史書文字能夠記載的,還不到一萬年,與幾十億年悠久的宇宙相比,太過於微不足道。我們又被局限在地球與太陽系裡,和銀河系(Milky Way,由1,000至4,000多億顆恆星、數千個星團和星雲組成的棒渦星系系統)、整個宇宙相比較,實在是太渺小了。

人們對於宇宙(Universe)、自然(Nature)裡的無知現象,最好的處理方式就是敬畏與膜拜。幾千年前的「先知們」,包括基督教與天主教的耶穌、佛教的釋迦牟尼、回教的真主阿拉,先後創立了不同儀式的宗教來滿足各地人心的需要。就拿天主教來說,分別設立了「教宗」、「主教」、「神父」等職位來協助處理信徒們的「大無知」、「中無知」、「小無知」等事項。

在數系上,這是對應於<實.虛.無>裡「無」的部分。

在〈21世紀之路:活潑新思維、新作為〉一文的附錄(B)節「競賽,選舉、遴選,還有抽獎」我們探討了人類社會常用的三種鑑別方法,分別是:

.考試、競賽,對應於「學科知識與技藝領界」;

.選舉(election)、遴選(selection),對應於「哲學智慧領界」;

.抽籤、抽獎,對應於「宗教信仰領界」。

B. 折學與哲學:飄逸地遊走於學科知識、哲學智慧、宗教信仰三元領界

在21世紀裡,高科技加速地進步,人們養成了上網的習慣。再加上智慧型手機,已經由3G世代正式跨進了4G世代,又朝著更為先進的5G世代邁進。

在運算方面,目前流行的是「雲端運算」(cloud computing),不久的將來會與「物聯網」(IoT,Internet of Things)相結合。以後私人住家的電器用品,如電冰箱、微波爐、冷氣機等等,會連接上網。到時候,嶄新的智能餐廳裡的動線規劃很可能會是如下的描述:由顧客在電腦觸控式銀幕點餐開始,無人行動車到新鮮食材儲藏區、電冰箱去抓取所需的食材,送到微波爐、大型炒鍋裡處理,烹飪的時間、火候以及調配醬料的種類、數量都由「雲端運算」的電腦控制。處理完成的食物,再經由無人行動車送到顧客的餐桌上。全部自動化,沒有需要人工插手的地方。到時候,智能餐廳會大量精簡僱用的服務人員數目。藍領與白領階層的失業率都會跟著攀升。

(B.1) 海量資料的層次:一為數據、二為資訊、三為學科知識、四為智能、五為大智慧

在五大層次裡,前四項(數據、資訊、知識、智能)的累積速度非常驚人。只有大智慧一項,兩千多年來的變化量不大。把力氣「投資」在瞭解與使用大智慧上頭,所獲得的「報酬率」會是最高的。

在雲端運算盛行的時代,海量資料(big data) 唾手可得。我們每天會接觸到大量的「數據、資料」(data),這是最基層的部分。從一大片數據與資料之中,可能引出有用的訊息,叫做「資訊」(information),這是往上一層的部分。資訊的時效性很有限,可能是一天、一星期、或者稍微久一些。

(B.1.1) 學科知識

由資訊再往上一層的部分,就是「知識與技藝」(knowledge & skill)。高中與大學的課堂裡所教的,主要集中在這一層次。知識的時效性,根據其內容來決定。如果是基礎的部分,可以維持數十年、甚至數百年,不需要再修正。如果是應用的部分,很可能在短短數年之內,就大部分被更新了。

在21世紀裡,人類所累積的知識量非常地驚人,而且無時無刻不在迅速增加之中。我們不要去死記固定的知識,而是要加以活用。《莊子·內篇·養生主第三》提到:「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以有涯隨無涯,殆已。」就是這個意思。

(B.1.2) 智能(smartness / intelligence)機器、智慧型裝置

在21世紀裡,高科技廠商所販賣的電子產品,除了先進、快速的硬體之外,還有靈活好用的軟體,再加上豐富完整的應用內容。就拿4G世代的智慧型手機(smart phone)來說,無論是美國蘋果公司的iPhone系列,韓國三星(Samsung) 的手機、或者臺灣宏達電(HTC) 的手機,其豐富的功能令人嘆為觀止。不僅可以打電話,也可以當照相機、錄影機,當衛星導航(GPS,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還可以上網查詢資料,有的甚至可取代信用卡、用來付款。還有許許多多新的功能陸續在添加之中。

由筆記型電腦(Notebook computer)跳級而成的平版電腦 (Tablet)流通更為普遍。老少咸宜、人手一臺,不少人用它來看臉書 (Facebook) 網站的相片,也可以玩遊戲,或者當教室內的教學工具等等。

(B.1.3) 人生大智慧

在層次上超越智能機器的,就是歷代先哲所傳授的人生大智慧(wisdom)。在(A.3)節的「智慧領界的傑出貢獻者」,我們已詳細描述過。

想要妥善地掌握人生大智慧,並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比起學習使用智慧型手機、或平版電腦,還要困難許多。所以在〈老子、孔子、西遊記一脈相承,到現代版的深入、淺出、旁通、忘我、無我〉一文裡,我們指出了按部就班的方法,分別是:

1. 老子《道德經》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2. 孔子《論語》的「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

3. 《西遊記》的「悟能、悟淨、悟空、三藏、如來佛」;

4. 我們21世紀現代版的「深入、淺出、旁通、忘我、無我」。

(B.2) 進步神速、而且嚇人的智能機器體系

由半導體領軍的高科技電子產業,四十多年來遵循了「摩爾定律」(Moore’s Law):大約每兩年電腦晶片的功效就會增強一倍。

年輕人最常問的幾個問題。其中一個問題就是:二十四年後,他(她)們的全球化競爭力為何?一方面,現在二十五歲碩士學位、或者學士學位的年輕人,到時候會成為四十九歲要養家、養小孩的中年人(假設按照傳統的步調去結婚、生小孩)。體力明顯地下降了,不能夠常常值夜班、或者熬夜趕工作。另一方面,電腦晶片經過二十四年、也就是十二代的增強效能,其能力會提高四千倍左右。四十九歲的中年人想和二十四年後的智能機器比賽,無論是在運算速度方面、在持久力方面,就像「雞蛋碰石頭」一般,慘敗無疑。

難怪高科技業老闆們擔心:「二十四年資歷的資深員工,人老了、心是否也跟著老了?」這二十四年來究竟是不同進步經驗的累積,還是使用同一個經驗硬撐了二十四年?如果是後者,那麼「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招式用老了,自然會被其他競爭者所淘汰。

現在,不少年輕人大學畢業,急著找政府相關部門的長期飯碗,無論是擔任公務員,還是中油、臺電、郵局等獨佔、或者寡佔的經濟部/交通部衍生的前國營事業的員工。可惜僧多粥少供不應求。大部分年輕人不敢有雄心壯志到產業界去闖蕩,只想在大洪水來時,能夠抓緊一根保命的浮木。

(B.3) 折學與哲學

需不需要攻讀「博士學位」?是年輕人最常問的另外一個問題。或者說,「博士學位」的何種內涵在職場上真正有效?

當然,這是一個見仁見智的問題,可以從不同的角度來回答。我最根本的答覆就是「折學與哲學」。

我們經常說的「知難行易」以及「容易」,這裡的『易』指的是『易經』的方法。想一想,做事情的時候,把『易經』的方法行使出來,或者容納進來,任何問題都可以迎刃而解了。「易」就是改變,不再沿著直線走而必須轉折。

在〈四十不惑、淺出的悟淨是華人最弱的一項,卻是歐美的強項〉一文的(B.7)節「科學真理與定律」,我們探討了:兩點形成的直線不是最佳的工作方法時,加入第三點所提供的轉折造成額外的多一度空間,問題就可以迎刃而解。轉折的重要,包括動手去執行的「折」,或者動腦去想、然後動口去指揮的『哲』,都要妥善地加以利用。

如果攻讀了「電機領域的哲學博士學位」(或者其他領域),就要發揮動口、動筆的『哲』學。反之,如果只取得學士學位、碩士學位,就要發揮動手的『折』學了。

(B.3.1) 小三元:悟能、悟淨、悟空

由老子《道德經》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經由孔子《論語》的「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到了明朝吳承恩撰寫《西遊記》時,他把學問的三元領界「學科知識、哲學智慧、宗教信仰」融合進去。

在內圍的小三元是三悟,吳承恩又把三位徒弟又細分為:悟能(固態,深入)、悟淨(液態,淺出)、與悟空(氣態,旁通)的三層境界。一般人的一生,能夠分別達成小三元的境界就要感恩不盡了。至於天資秉異、又能夠參透大道的少數幾位,自然可以達到大三元的境界了。

(B.3.2) 大三元:三悟、三藏、如來佛

在外圍的大三元是:三悟(物理:固態、液態、氣態)、三藏(化學:電漿態)、與如來佛(光)。

《西遊記》裡的五個重要人物:「悟能」對應於學科知識領界,「悟淨」是從「學科知識領界」跨到「哲學智慧領界」分隔線,「悟空」對應於哲學智慧領界,「三藏」是從「哲學智慧領界」跨到「宗教信仰領界」分隔線,而「如來佛」則是在宗教信仰領界。

(B.3.3) 『三藏』而不是『悟道』

《論語》的「六十而耳順」對應的是《道德經》裡「天法道」的「道」一個角色。本來吳承恩可以選用「悟道」的人物角色。但是為了達到:從「哲學智慧領界」跨到「宗教信仰領界」分隔線的效用,他捨棄了「悟道」、而採用了含有大三元轉換意義的「三藏」。真是了不起!

註解一: 三藏法師

根據維基百科的描述:三藏法師是佛教中的一種敬稱,指對「經、律、論」三藏都相當通達的法師,又稱三藏比丘、三藏聖師。中國歷史上最著名的三藏法師為唐朝玄奘法師,後世有關的民間文學稱為「唐三藏」。

參考資料:

許炳堅,<四十不惑、淺出的悟淨是華人最弱的一項,卻是歐美的強項>,國立臺灣大學,臺大校訊, 2014年2月。

許炳堅,<21世紀之路:活潑新思維、新作為>,《追求21世紀的金鑰匙》,國立交通大學出版社,2007年9月。

吳仁傑注譯,《新譯孫子讀本》,三民書局印行,1996年1月。

傅佩榮著,《原來老子這樣說》,九歌出版社,2010年9月。

傅佩榮著,《人生困惑問莊子》,九歌出版社,2013年9月。

傅佩榮著,《人生困惑問莊子2:工作的藝術及其他》,九歌出版社,2013年12月。

詹慕如譯,《哲學家看世界的47種方法》,時報文化出版社,2013年12月。

楊沐希、籃曉鹿譯,John Farndon著,《和牛津.劍橋新鮮人一起思考》,圓神出版社,2014年2月。

王詠剛、周虹著,《賈伯斯傳奇:世界跟著他的想像走》,天下文化出版社,2011年7月。

王君之譯,John Cage著,《賈伯斯送給年輕人的11個忠告》,悅讀名品文化出版社,2011年4月。

尼克爾.科林著,《賈伯斯改變世界的秘密,創造奇跡的9大原則》,一言堂出版社,2011年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