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衛學院辦理2014年環太平洋大學協會(APRU)全球衛生工作坊成果豐碩

公衛學院於9月24-26日辦理環太平洋大學協會(APRU)2014年全球衛生工作坊,擬於9月23日星期二上午10點於公衛學院全球廳辦理記者說明會,由陳為堅院長主持,會中說明臺大近年在全球衛生教育之努力,包括交換學生、海外學生實習及研究、博士班國際生之招生等卓越成果。

2014年太平洋大學協會(APRU)全球衛生工作坊研討議題為全球衛生,涵蓋全球衛生教育與實習、跨國性空氣汙染管理、慢性非傳染性疾病防治、健康照護體系。出席學者超過200人,包含中國大陸7所大學;美國9所大學;日本、韓國、澳洲、紐西蘭、印尼、泰國、菲律賓、新加坡、馬來西亞、墨西哥、俄羅斯等多國專家學者。身為台灣唯一的協會成員,本校同時邀請台北醫學大學、陽明大學、高雄醫學大學等相關系所之學者和學生共同參與。

為擴大學生參與及區域研究合作之傳承,本次大會納入學生研究海報競賽及由學生組成之工作坊。對於大學聯盟而言,教育是重要的一環,儘早讓研究生關注亞太衛生問題是建構及促進亞太健康合作之重要基石。

本文將盧列「環太平洋大學協會2014年年會主題:全球衛生--關心全球衛生議題,聚焦亞太地區民眾健康之促進」各項議題;以及臺大公共衛生學院全球衛生教育成果等詳盡精彩內容說明如下:

一、環太平洋大學協會簡介及本次參與出席國家

環太平洋大學協會(Association of Pacific Rim Universities, APRU)創立於1997年,是由環太平洋地區各國一流的研究型大學所組成的協會。協會的宗旨在「發展會員學校間的教育、研究和創新合作,為亞太地區的經濟、科技和文化的進步做貢獻」。協會成員包含16個經濟體,共45所大學。

APRU每年推派會員中一所大學辦理年會,臺灣大學即為2014年之主辦單位,由本校公共衛生學院承辦。目前報名人次達207人,其中包含中國大陸7所大學;美國9所大學;日本、韓國、澳洲、紐西蘭、印尼、泰國、菲律賓、新加坡、馬來西亞、墨西哥、俄羅斯等多國學者。身為台灣唯一的協會成員,台大同時邀請台北醫學大學、陽明大學、高雄醫學大學等相關系所之學者和學生共同參與。

本校公共衛生學院近年致力全球衛生議題。尤其是全球衛生教育及交流實務。以傳染病(如禽流感,甚至目前伊波拉病毒)為例,在亞太經濟蓬勃發展的狀況下,區域合作日漸密切,故防治機制甚為重要。當然除了快速散播的傳染病外,因亞太地區各國政經發展及文化仍有明顯差異,因此全球衛生尚有其他重要衛生議題需一併研討,例如急速發展經濟,空氣汙染問題在幾個亞太國家日趨嚴重,肺部相關疾病之盛行率持續增加;另外,非傳染性之慢性疾病對社會之成本負擔也不容小覷。當今經濟交流日益頻繁,我們所面對的衛生問題需透過環太平洋大學協會持續性的學術交流與合作,將可使區域醫療體系資訊愈加發達,民眾健康更快獲得提昇。

此外,為擴大學生參與及區域研究合作之傳承,本次大會首度舉辦學生研究海報競賽,並由研究生協會籌備學生論壇。對於大學協會而言,教育是重要的一環,儘早讓在學學生關注亞太衛生問題是建構及促進亞太健康合作之重要基石。

2014年APRU年會於9月24至26日於台北市徐州路臺大公共衛生學院舉辦,其研討之議題包括:1. 全球衛生教育與實習。2. 跨國性空氣汙染管理。3. 慢性非傳染性疾病防治。4. 健康照護體系

二、年會各議題概述

(一)全球衛生教育與實習

公衛學院 流行病學與預防醫學研究所 林先和助理教授公衛學院 環境衛生研究所 蔡坤憲助理教授

在全球衛生教育議題方面,大會以『全球衛生於國際實習上的良好典範指導方針』為特別專題,採用世界公民咖啡館圓桌論壇的模式進行廣泛討論,來自環太平洋大學協會的150位專家學者和實務工作者,將一起分享、討論全球衛生教育的施行方法和經驗,並在三天的討論中研擬全球衛生教育的核心能力、施行原則和未來發展。無獨有偶,臺大公衛院全球衛生中心為加深學生了解國際間衛生研究交流之重要性,積極培育具有國際觀的公共衛生人才,除了鼓勵教師參與開發中國家跨國研究計畫案,院內也開設全球衛生課程,促成學生實務參與及協助國際公共衛生事務之推動。經過數年之耕耘,目前已有二位教師實務參與非洲的肺結核和瘧疾等傳染病防治研究計畫,並觀察到學院畢業的學生陸續參與國際公共衛生事務及國際衛生醫療救援工作,並且有良好的工作和發展。此外,學院設計之全球衛生課程更吸引優秀國際學生來臺進修博士學位和暑期實習。近年來公衛系更陸續選派院內優秀學生至東非馬拉威共和國和中西非聖多美普林西比民主共和國完成二個月的全球衛生暑期實務實習,這些難得的全球衛生實務經驗將在會議中與各國充分交流和分享。

(二)跨國性空氣汙染管理:PM2.5治理

公衛學院 職業醫學與工業衛生研究所 鄭尊仁教授、吳章甫副教授

此次在國立台灣大學所舉辦之環太平洋大學協會(APRU)2014年年會,在9/25下午有一場空氣品質管理工作坊。此工作坊目的,主要在比較環太平洋地區各國空氣中細懸浮微粒(PM2.5)管制現況,特別是著重在各國經驗分享,並對尚未有相關標準之國家提出建言。

在亞洲地區,特別是東南亞各國,有許多國家尚未設有細懸浮微粒(PM2.5)空氣品質標準。我國在2012年訂定細懸浮微粒標準,24小時平均值為35微克/立方公尺,年平均值為15微克/立方公尺,此標準是基於本土科學研究數據(如環境監測資料、流行病學與毒理研究)與參考歐美各國標準所訂。我國在訂定標準過程中,累積許多經驗,包括研究資料收集,公民團體參與,行政體系決策考量,皆值得亞洲各國參考。

此工作坊預計會有多國學者參與(我國、中國、韓國、美國、紐西蘭、泰國、馬來西亞、新加坡等),其中包括來自美國南加州大學之Jonathan Samet教授,他也是美國環保署前任之清淨空氣科學諮詢委員會(Clean Air Scientific Advisory Committee)之召集人; 以及紐西蘭奧克蘭大學之Alistair Woodward教授,他是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遷小組(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 IPCC)所出版報告中,與健康議題相關之專章負責人。本次會議後,將就討論結果彙整成正式會議報告,供各國參考。

(三)慢性非傳染性疾病防治

公衛學院 流行病學與預防醫學所 簡國龍所長

在NCD(Non-communicable disease, 慢性非傳染性疾病) 會議部分,此次大會邀請日本大阪大學Hiroyasu Iso (磯博康)教授針對亞太地區有關NCD的議題作專題演講,Iso教授是在生活型態相關危險因子的流行病學方面研究學者,對公共衛生及預防醫學有重要的推動者。而在下午的平行工作會議中,NCD部分是以「大學校園學生飲食調查」為主題,針對在台大校園大學生的飲食習慣、態度以及行為作普查,透過影像深入訪問以及問卷填寫方式作一初步現況分析,在流預所簡國龍所長及杜裕康教授以及健管所陳端容教授及林宜靜助理教授的規劃下,指導大學部及研究生作第一手切身的飲食調查,利用YouTube和Facebook網路平台的網絡連結形成議題,以期引起共鳴。希望鼓吹亞太地區大學的學者也能共襄盛舉,進一步發展成一國際合作計畫,對大學生的飲食相關的健康行為及健康促進有一貢獻。

(四)健康照護體系

健康政策與管理研究所 鍾國彪副院長

今年環太平洋大學聯盟的全球衛生論壇中,健康照護體系為新增的內容,以全民納保以及醫療品質為主軸。首先在第一天(0925)的會議,以”經由評鑑的品質確保”作為討論方向,經由專家報告及世界咖啡館的形式進行,分別由義守大學林清維教授、北醫大莊秀文執行長、以及醫策會廖熏香副執行長來報告。第二天(0926)包含兩場特別邀請的演講,由Mauricio Hernandez-Avila教授介紹墨西哥的健康照護體系,Mauricio 現任 the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National Public Health Institutes (IANPHI)的秘書長、以及Director General of National Institute of Public Health,是墨西哥推動全民納保的重量級人物;還有江東亮教授介紹台灣全民健保的追求財務穩定性,江前院長則是三位促成全民健保早期上路的推手之一,是介紹全民健保的不二人選。這兩國全民納保的分享,具有指標性的意義。另外,還有來自美國奧瑞岡大學的Lamia Karim、日本東京大學Masamine Jimba、韓國首爾大學Bohyun Kim與菲律賓大學Lourdes Portus以及Full Bright 訪問學者Steven Fox,報告相關經驗或研究成果;最後是來自美國奧瑞岡大學紀俊輝教授、台灣衛生福利部綜合企劃司石崇良司長、菲律賓大學Ruel Caricativo, Erlinda Castro-Palaganas & Marian Sanchez和香港中文大學Catherine Hu等學者的專題報告與分享。希望這樣的安排與邀請,能夠讓與會成員在聽講與討論分享中,交流各國與彼此的寶貴意見,提升對於全民納保與醫療品質的認識與實踐。

附件三:公共衛生學院全球衛生教育成果

2014年環太平洋協會全球衛生工作坊於9月24日至26日假國立臺灣大學公共衛生學院大樓舉辦。在全球衛生教育議題方面,大會以『全球衛生於國際實習上的良好典範指導方針』為特別專題,採用世界公民咖啡館圓桌論壇的模式進行廣泛討論,來自環太平洋大學協會的150位專家學者和實務工作者,將一起分享、討論全球衛生教育的施行方法和經驗,並在三天的討論中研擬全球衛生教育的核心能力、施行原則和未來發展。臺大公衛院全球衛生中心主任詹長權教授 (臺大公衛院副院長) 為加深學生了解國際間衛生研究交流之重要性,積極培育具有國際觀的公共衛生人才,除了鼓勵教師參與開發中國家跨國研究計畫案,院內也開設全球衛生課程,促成學生實務參與及協助國際公共衛生事務之推動。經過數年之耕耘,目前已有流預所林先和助理教授和環衛所蔡坤憲助理教授實務參與非洲的肺結核和瘧疾等傳染病防治研究計畫。

此外,臺大全球衛生中心主任詹長權教授並觀察到學院畢業的學生陸續參與國際公共衛生事務及國際衛生醫療救援工作,並且有良好的工作和發展。此外,學院設計之全球衛生課程更吸引優秀國際學生來臺進修博士學位和暑期實習。近年來公衛系更陸續選派院內優秀學生至東非馬拉威共和國和中西非聖多美普林西比民主共和國完成二個月的全球衛生暑期實務實習,這些難得的成果,在在呈現臺灣全球衛生教育逐漸成熟,以及參與開發中國家傳染病防治的蓬勃量能,有助於全球衛生教育的發展和臺灣在全球衛生的貢獻。

故事一:社區裡你不知道的事

李信宜 (臺大公衛學士)現職:挪威 國際路加組織 (Luke International, LIN)馬拉威辦公室 計劃協調員

學歷:台大公衛學士、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公衛碩士經歷:美國 Population Services International (PSI) 華府總部 訊息管理顧問 / 烏干達 瘧疾防治計劃(Stop Malaria Project) 實習生 / 美國 馬里蘭州醫療衛生委員會 實習生 / 台大公衛海外實習計劃實習生 (實習地點:泰國)

選擇公衛系 我以學測申請入學的方式同時考上台大外文系和公衛系。外文是所謂的熱門科系,因此選系時掙扎許久。後來有個念頭,認為公衛的專業知識和職涯發展,也許能夠帶我去世界上一些比較難去到的角落,經歷不一樣的人生歷練,成為一個有很多故事可說的人。就這樣跌破眾眼眼鏡,成為公衛人。

海外實習 實習前,對未來的道路非常迷網。尤其經歷了基礎醫學和統計課程的痛苦學習過程,一度認為自己不適合繼續走這條路。很幸運的,在實習的那一年,公衛系第一次開辦海外實習的課程,有機會到泰國,與Mahidol University 的學生一起進行一個月的社區衛生實習。我們在泰國的村莊,住在當地人家裡,打地鋪、自己煮飯,並且從畫社區的步行地圖、設計問卷、與居民舉辦里民大會討論他們認為最嚴重的健康議題、到設計衛教教案…,一連串的過程學習到最重要的觀念便是在值行任何社區層級的計劃或是研究時,必須設身處地(live like the people, think like the people)。經過泰國的實習,我發現自己很喜歡在走入社區的工作,也發現有個領域叫國際衛生。泰國的經驗更讓我體認到自己知識和專業訓練上的不足,確定了大學畢業後想要出國念研究所的念頭和方向。

畢業之後 確立了興趣和方向,未來職業的發展雖然不能說是一帆風順,但因目標明確,比較知道要去找什麼樣的機會。在約翰霍普金斯大學攻讀衛生教育和健康傳播的碩士期間,利用學校的海外實習機會到了烏干達,這期間,除學習瘧疾防治計劃執行方法,也有機會執行獨立的研究計劃。碩士畢業,以實習生的身分進入在華府的一個NGO總部,學習國際非政府組織的運作方式,實習後期也在老闆的肯定下被聘為單位的顧問。尋找第一份正式的工作,我發現過去實習的經驗讓我累積很多非學業上面的專業能力,與跨文化的溝通能力和文化敏感度,是現在身為成為挪威國際路加組織在馬拉威的計劃協調專員每天都會運用到的。

故事二:緣定馬拉威

謝珍玲 (臺大公衛學士)

2012年1月,至值大三的寒假,我為台大公衛第一屆前往馬拉威的實習生。出發之前,對非洲的認識與疾病現況多來自報章雜誌或以往的既定的印象。我很興奮也很徬徨,而這段旅程也確實改變了我的人生。第一次的實習我與馬拉威姆祖祖的大學生一同完成一個研究的資料蒐集,也實地參訪了當地的醫療院所與實習組織的各項社區計畫,這是我第一次有機會將學校所學專業知識與開發中國家實際做結合。實習結束後我期盼能對這個國家有更多的認識,於是同年的暑假我又再一次申請前往馬拉威實習。畢業後我接到了實習單位主任的邀請,決定在我畢業後直接前往馬拉威工作。我現今在組織內負責一個歐盟的研究計畫(計劃名:Supporting LIFE) 。此計畫為挪威國際路加組織與愛爾蘭柯克大學、英國牛津大學、瑞典隆德大學與馬拉威姆祖祖大學合作,利用移動式載具,搭配世界衛生組織整合式兒童照護指引,共同設計一套符合當地需求的行動應用程式,將診斷流程電子化,改善社區健康工作者對於嬰幼兒疾病的評估、診斷與治療,以彌補當地醫療基礎建設的不足。這份工作對我來說是個挑戰,除了需應用公衛所學要培養與當地衛生部官員、基層醫療人員與各大學研究團隊溝通與合作,我很喜歡這份工作也期盼自己能繼續努力學習為國際衛生計畫盡一份心力。

故事三:巫醫與酋長的身心靈對話

陳岱嶺 (台大公衛學士)

透過公共衛生學院全球衛生中心安排的海外實習,我對於國際衛生工作的想像有了很大的改變。我在當地跟著實習機構一起走進社區,協助執行社區艾滋相關知能充權的社區工作,以及協助當地婦女透過創立在經濟上可自給自足的小型商店,從脫貧逐漸邁向脫疾。我也在實習的過程中有機會走入當地巫醫的社群,與巫醫跟酋長進行訪談與田野實察,了解當地傳統醫學執業者的醫學宇宙觀,還有與現代醫學之間的衝突跟合作契機。在這裏,因為長期耕耘,所以對於當地文化脈絡與行動者之間的關係有了更細緻的認識,對於文化差異上所產生的工作心態與步伐的調適,也有了非常深刻的體悟,最重要的是,讓自己從原本對於現代醫學為尊的傲慢,轉而因理解當地傳統醫學與社群疾病文化,而尊重差異與尋求合作的心態。這些深刻的體察與心態改變,都是因為實習到長期且在地深耕的海外公共衛生發展工作,而得以可能。

畢業之後,因為實習帶給自己對於海外長期公共衛生發展工作的興趣,我規劃了一個以成為海外工作者為目標的職涯。我推甄上了陽明大學國際衛生碩士學位學程,並且先辦理兩年的休學,加入台灣國際合作發展基金會的海外工作團,到聖露西亞國的衛生部協助慢性病的防治。未來,希望經由這些田野經驗與知識能力的提升,可以成為正職的海外公共衛生工作者,協助當地追求更好的衛生發展。

故事四:來來來,來台灣—在台大公衛學院學習心得

Dr. Elias Onyoh (MD, MSc) 醫師、全球衛生碩士公衛學院博士班全球衛生組外籍學生

我來自於非洲中西部的喀麥隆共和國,目前於就讀臺灣大學全球衛生博士班二年級,主修傳染病流行病學。

我是一位臨床醫師,在結核病與愛滋病防治上有超過十年的經驗。在來台灣攻讀全球衛生博士之前,我在喀麥隆浸信會健康中心(Cameroon Baptist Convention Health Board, CBCHB)擔任結核病與愛滋病防治計畫的主持人,參與世界衛生組織全球防治結核的計畫;此外,我也擔任美國伊麗莎白‧格拉澤兒童愛滋病基金會(Elizabeth Glaser Pediatric AIDS Foundation, EGPAF)於喀麥隆的研究據點(point of contact, POC)負責人。我的工作主要是在醫療機構內提供結核病與愛滋病人健康照護、訓練臨床工作者、教學與研究,也包含在社區中舉辦結核病、愛滋病、B性肝炎及其他性傳染病的相關活動,以提升群眾的健康意識。為了確保結核病與愛滋病防治計畫的執行情形,我每個月也會到管轄範圍的醫院及診所進行訪視。

臺大公衛學院的全球衛生課程對我來說非常有趣而且具有意義,尤其是當我了解到傳染病的防治不僅是在醫院而是要整體社區的參與。我在泰國法政大學(Thammasat University, TU)學習全球衛生的經驗促使我繼續往博士學位邁進,而臺大的學術訓練也進一步拓展了我的研究基礎,我期許自己將來可以將所學習到的知識與技能回饋到我的國家與非洲其他地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