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和平發展期政治關係圓桌論壇

台灣大學圓桌論壇---兩岸和平發展期政治關係

103年3月21日

兩岸和平發展期議題長期受到關注,兩岸間關係要求得一個穩定和平的氛圍,政治議題是無法規避的,如果這是一條必定要走的路,應該如何走?我們臺灣有我們的想法和底線,中國大陸有他的想法和底線;不同世代也有不同的想法,各有主張和堅持,將來兩岸若要有些談判或在政治上達成協議,困難點在哪?有沒有可能或怎樣能真正達成共識?

本中心於三月下旬舉辦「和平發展期兩岸政治關係」圓桌論壇,由張亞中教授引言,邀請高育仁先生、蘇起先生、楊秋興先生、蘇進強先生、洪奇昌先生與談。

張亞中教授的引言從1.和平發展期的政治關係定位;2.馬習會見面要討論什麼才能達成實質效果;3.未來和平發展期的兩岸和平協議三方面切入。將和平發展期的政治安排用「反對分離,接受分治,推動統合」十二個字形容。

在主權上,張教授以為由於中華民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中主權都包括對方,所以提出整個中國的概念,China這個概念不專屬PRC也不專屬ROC,China等於ROC加上PRC,留一個迴旋空間。治權方面則是一種微妙的關係,北京默識臺灣的治權,才會簽署二十一項協議,未來若是兩岸兩制,大陸學者認為有主從高低的差性關係,我們當然有不同的看法,主張統合的學者認為治權來自彼此的憲法,應該相互承認對方的治權。在國際參與上則提出兩岸三席的主張,即在一個國際組織中有三個席位,一個代表臺灣,一個代表大陸,一個代表兩岸的共同體。在政策主張上認為若只是接受分治和反對分離,兩岸極可能走向永久的維持現狀,張教授認為永久的維持現狀只是將時間拖到最後,不會是完美的解決,他以為一個有責任的政治人物和國家領導人應該引導一個方向,在兩岸平等的憲政基礎上發展,共同命運的史觀、民族文化的認同,創造一個可以為兩岸認同的第三個法人或制度,讓兩岸可以產生「垂直重疊認同」。

高育仁先生認為兩岸現狀為各有主權,而彼此宣示的主權是重疊的,治權是分立的,在談兩岸關係時,臺灣的核心利益不能不顧,大陸的核心利益也無法完全忽視,在顧及兩岸利益、兩岸堅持的底線,將馬總統「兩岸互不承認主權,互不否認治權」調整為「兩岸相互承認重疊的主權,兩岸相互尊重分立的治權」,從兩岸共同史觀下怎麼做;在重疊的主權上是否能建構一個涵蓋的大中華主權,這個大中華主權下有兩個獨立的主權,這主張的論述來自兩岸共同史觀。統合先統合臺灣自己的立場,事實上我們做到了,不同的意見到大陸,幾乎我們的見解是一致的,並沒有分裂。所以兩岸問題,除解決兩岸間問題,臺灣本身必須先整合出共同意見,在確保我們的核心利益之下,大家的主張一定要一致,才能在小和大、強和弱間,確保我們的核心利益。

楊秋興委員由實務面探討,他表示臺灣是自由的國家,和中國大陸的人文素養不同、生活習慣不同、制度不同,所以臺灣人會擔憂甚至恐懼被中國大陸統一。在臺灣競爭力逐漸消失的同時,讓臺灣在有限籌碼下還握有籌碼,找到一個對臺灣更有競爭力更有利的兩岸處理模式。他覺得臺灣在意識型態方面要努力,任何人在臺灣,都是愛臺灣的,希望能為臺灣找出一條最好的道路,這道路不只讓臺灣有利,也要讓兩岸有利,讓兩岸人民也都能接受,當然這會是一條很長的路,終究兩岸要找出對兩岸、中華民族兩岸人民都是有利的解決方法。中國大陸要給臺灣一些空間,反對分離的同時必須接受分治。未來兩岸的統合,不是統一,不是現在,一定是用王道,不是用霸權。

蘇起先生則以為先要有黨內共識,再來是黨和黨之間、臺灣共識,第三步才是臺灣和大陸間的兩岸共識,在政黨內無共識、政黨間無共識、國內無共識的情況下,遑論兩岸共識。現在臺灣的貿易只佔中國大陸貿易的4%,我們和中國大陸的貿易佔我們的40%,多一個零,他可以沒有臺灣,他可以拖,臺灣拖下去,就會很慘。將來不論軍事或政治、哪個政黨執政,都可能面臨兩岸最後的攤牌,現在臺灣還有能力自救,還有時間自救,檯面上為政黨或個人私利在惡鬥完全不顧臺灣現在困境的人,將來歷史上也會記上一筆,他們有責任的。蘇先生將張教授十二字調整為「尊重分治,反對分離,消除敵對」,尊重分治就是不統,所以獨的人不要擔心,反對分離就是不獨,大陸就不要擔心,消除敵對就是不武,恰好暗扣了「不統、不獨、不武」。全世界都在肯定現在的兩岸關係,可是這個正面的效果,在政府沒有表達清楚的情況下,讓大家莫名其妙的恐懼甚而趁隙操弄恐懼。其實我們主權還在加強,國際地位更好,空間更大,兩岸關係那麼好,還有什麼好怕的。真正要審慎注意的是臺灣習慣短線操作,頭過身就過,大陸是長線思考,當兩岸格局已變,短線操作的臺灣碰到長線思考的大陸,不再可能只求「我贏」或「讓利」,大陸要重視臺灣恐懼的心理狀態,消除臺灣的恐懼,臺灣則要設定雙贏,除了要考慮我們臺灣的需要,也要考慮對方中國大陸的需要。

趙春山教授語重心長的提到由於工作的關係常和國外或大陸智庫接觸,別人越來越在乎我們,我們卻常越來越不在乎自己,人必自侮而後人侮之,家必自悔而後人悔之。許多事情了解再反對是對的,不了解去反對就是意氣用事。在兩岸政策上,從兩蔣到李登輝總統、陳水扁總統,一直到現在馬英九總統,有他的不同但也有很大的持續性;大陸對臺政策的持續性更大,同樣的道理,兩岸之間有很多問題,很多政策,兩岸間的來往也有持續性,因此不管從我們內部政策或兩岸之間關係,都是處在一個求同存異的階段,未來要存同化異,從求同存異到求同化異,會經過一個過程。兩岸是特殊的關係,統合的概念是主權國家之間,像歐盟,將來兩岸間是否有機會往這方向走,是一中三憲、邦聯、聯邦、國協或者是獨立國協?可能慢慢呈現一個比較具體的。

洪奇昌理事長從貿易角度談,臺灣出口到大陸的貿易從2004年開始,過去這10年,我們都是在38%-40%之間,但是對岸出口到臺灣的,大約2%-2.6%,所以若以出口依賴度,大約是38.9對1.6,這是兩岸依存的狀況。另外若以2013年的狀況貿易依賴的狀況,也就是兩岸進出口總額除以臺灣的貿易總額,兩岸貿易依賴的狀況,我們對大陸依賴的狀況達28.76%,大陸對臺灣依賴狀況是3.98。如果以兩岸貿易依存度,臺灣貿易依存超過100%,因為我們的貿易總量超過國內生產總值,以去年來講是126%,也就是貿易總值大過國內,若從這看,兩岸的貿易依存度,也就是兩岸貿易總額除以臺灣生產總值達34%,中國大陸只有0.29%,這是大陸和臺灣的貿易依存度。若從這樣的結構來看,我們就會發現中國大陸是臺灣第一大的投資區域,第一大的貿易國,第一大的稅超來源國,從地源經濟、區域經濟、產業結構的分工來看,兩岸經貿的結合是一個必然的市場趨勢,一個經濟的比較利益引導造成的。臺灣和中國大陸談經貿協定是必要的,兩岸的經貿應該要進行更密切的合作,中國大陸在十一五就提到調整結構,但是因為臺灣本身的經濟發展步調在近十五年到二十年來事實上是停滯下來,產業結構沒有適度提升。為什麼臺灣的結構沒有調整,是因為臺灣有中國大陸這一個生產要素來滿足,臺灣的大型企業到中國大陸去,只擴大生產規模、提高產值和產量,不管技術水平、產業結構提升,再加上我們和大陸多是三角貿易逐年成長, 2000年之前,臺灣接單,大陸生產的比例不到20%,民進黨執政結束之後為36% - 37%,現在臺灣接單,大陸生產則已超過51.2%。所以在臺灣形式上的GDP的數字,有相當大的比例是和臺灣本土沒有關係的,造成臺灣薪資所得的停滯,造成絕大多數家庭可支配財富縮水,今天臺灣40%左右的人是沒有儲蓄的。在這種情況下,在談兩岸經貿的整合,當然就碰到相當大的障礙。再加上2000年到2008年整個國際經濟貿易成長最快速的時候,尤其是中國大陸,2001年的年底,2002年1月,臺灣和大陸同時加入WTO,加入WTO造成中國經濟快速成長,中國經濟的快速成長拉抬了臺灣的經濟,所以民進黨可以誇口說雖然遇到2001年economic bubble,我們GDP還是成長4.6-4.7。但是過了08年之後美國的金融危機延續著歐洲的債務危機,使得歐美兩大經濟體的實體經濟衰退,中國大陸的出口跟著下來,臺灣的經濟也在這樣的結構下跟著下來,這個落差來自大的國際經濟情勢變動。我們需要兩岸的經貿,需要簽ECFA、需要簽ECFA、需要簽FTA、服貿、貨貿,但執政黨對社會、各相關利益團體、產業團體的說明不夠,也沒有說明其時程、影響以及後續配套。我們有共同的理想,希望維繫臺灣的現況,我們需要維繫臺灣的核心價值和核心利益。何種政治安排可以符合現況,又可滿足兩岸的核心利益。符合現況,什麼是現況,北京認知的現況和臺灣認知的現況,政治人物認知的現況和學生認知的現況是很大的差別。不同年齡層認知的現況也不一樣,如何找到一個最大的共識?臺灣是否主權獨立的國家,從1971年之後,聯合國的決議文使得臺灣-使得中華民國的國際主權事實上面臨很大的不完整性,但我們是一個依照一部憲法在行使政府和國家運作的一個主權獨立的國家或一個政府或一個區域,這就是中華民國憲法,中華民國1947年在南京制憲,1949年帶到臺灣,這部憲法來到臺灣之後,經過七次修憲,臺灣一部憲法就是中華民國憲法,就算民進黨陳水扁先生當選總統也是依中華民國憲法,中華民國是臺灣可以找到的最大的共識,至於如何解釋中華民國,則可以有不同的角度。中華民國主權的存在是一個歷史的事實,聯結了兩岸的聯結性;中華民國憲法在臺灣的七次修憲,又造成了臺灣的主體性,所以他有聯結性也有主體性。所以不管在憲政架構上有聯結性和主體性,在社會、文化、歷史上也有他的聯結性和主體性。北京做為一個崛起中的大國,新一代的政治工作者在方面的理解是相對缺乏的。臺灣的核心利益如重疊的主權、國際的參與,對岸可以接受嗎?1971年前後分別由中華民國和PRC坐在聯合國裡代表中國主權,中國大陸肯不肯或能不能接受這一個現況?至於馬習會除非已經做好了相當充分的準備,而且雙方對會面可能達成的結果有相互的理解,否則現在推動不是一個成熟而適當的時機。

蘇進強先生認為臺灣很大的危機在於政黨、政治人物間循環式的報復,其間有衝突的戰鬥,有選戰的戰術,但是缺乏擘劃臺灣國家前途的戰略,該論述清楚的沒有論述清楚,再加上有心人士的操弄,個人的地位、個人的需求、個人對選戰上的需求凌駕政黨,政黨凌駕到國家,是令人憂心的。和平是臺灣人民所要的,和平是不是中共對臺、統一中國的一個手段,卻是我們要的目的。臺灣有民主的發展,現在不分統獨,都在中華民國發揮他的言論自由,在運作他的一些政治操作,中華民國是臺灣最大的一個共識公約數,民主自由更是大家共同的核心價值,強調中國人,強調中華民族,形式大於實質。或許中共可以開始停止針對性的對臺演習,當做一種類似和平宣言的聲明,來建立軍事互信,建立兩岸互信,讓臺灣人民覺得兩岸關係將來還是有可為。要推動兩岸的政治和解,藍綠自己要先和解。蘇先生認為國統綱領或可以繼續發展,做些修正、討論,變成兩岸和平發展綱領,這部分也需要民間發揮力量,政黨在惡鬥,民間的力量應該站出來。

林晉章議員表示贊成張亞中教授兩岸三席、一中三憲的概念,及以此概念在中南部友人中敘說時獲得的正面反應。戴瑞明大使提到政策論述的重要,他說能幹的總統是帶著民調走如尼克森,沒有政策的則被民調帶著走如杜魯門,民調的題目內容影響民調的結果。

包主任總結時指出在兩岸關係上,臺灣人民本身要有相當的自信,兩岸在政治上的關係,要能有合情合理的安排,另一個重點是兩岸間要有共識,臺灣內部的共識,是第一步要做到的。政府有責任清楚論述政策,解開人民的質疑和恐懼,讓人民有正確的觀念。政法中心論壇是一個平台,大家將觀念丟出來,譬如重疊的主權的觀念,依據中華民國憲法,主權及於中國大陸,並沒有牴觸憲法,雙方承認重疊主權,如此和大陸之間有個空間,彈性更大,這是一個很有趣的議題,可以去思考的,可以進一步去討論。而中華民國是臺灣內部可能可以形成的一個共識,不管願意或不願意,是臺灣的一個最大公約數,大陸方面能不能有一個更寬闊的胸襟,面對中華民國這個事實。和平協議是要能促進和平,從歷史上看若和平協議會造成戰爭,就不是我們樂見的。張教授的計畫是中心的一個研究計劃,過去中心也有些計劃立場不一定相同,政法中心是open的,各種計畫觀點都可在這作一個平台討論,非常感恩重量級的貴賓給我們指導,也感謝媒體朋友的支持和指教,非常謝謝。

和平發展期兩岸政治關係圓桌論壇(會議實錄)

時間:103年3月21日上午9時40分-12時30分

地點:國立臺灣大學社會科學院第一會議室

主持人:包宗和主任

引言人:張亞中教授

與談人:高育仁先生、蘇起先生、楊秋興先生、蘇進強先生、洪奇昌先生

圓桌論壇重點:探討和平發展期兩岸政治關係

(一)兩岸對政治關係的堅持及底線?

(二)何種內涵的政治安排符合現狀,並可滿足兩岸的核心利益

(三)馬習會的障礙與機會?如何推動兩岸政治上的全面和解?

包宗和主任:各位在座的先進和媒體朋友早安,首先臺大公共政策與法律研究中心對大家表示由衷感謝之意,今天早上能夠撥冗來參加我們這個論壇。我們的主題是「和平發展期兩岸政治關係」,這個題目是公共政策與法律研究中心去年請張亞中教授主持的一個研究計畫,所以今天的論壇可以說是這個研究計畫的成果發表。

兩岸達成政治上的協議,未來有否可能?

兩岸和平發展期這個議題受大家長期關注,特別是兩岸和平發展、政治關係這條路未來要如何走。今天討論主題圍繞著兩岸間未來政治上有沒有達成協議的可能,如果這是一條必定要走的路,那應該如何走?大陸有大陸一些想法或底線,我們臺灣也有我們自己的想法和底線,雙方各有堅持,將來如果兩岸要有些談判或政治上達成協議,有哪些困難點?怎樣能真正達成共識,有沒有可能?兩岸間關係發展要能求得一個穩定、和平的氛圍,事實上,一些政治上的議題也沒辦法規避,如何能達成彼此間共同的看法,我們希望兩岸間能面對現狀,但現狀應如何界定,如何維持?也許大陸方面和臺灣方面解讀也不一樣,現狀在臺灣也做過很多民意調查,臺灣民眾對現狀的認知,我們從民調可以看出來,這和大陸的核心價值、雙方的利益,有沒有妥協的可能,我們當然希望兩岸間政治問題能獲得比較根本性的解決,這意思是說兩岸是否能坦然面對目前的政治現狀,在這樣的狀況下繼續往前走,達到全面和解的可能性,這是我們非常關心的議題。

從服貿爭議看如今兩岸互信

我想這幾天大家都非常關切學生還佔據立法院,這問題要怎麼解決,服貿協議可以說是臺灣和世界簽訂自由貿易協定當中很重要的一環,所以市場要有相當程度的開放,顯然民眾對兩岸間是有疑慮的,根本的原因在於大陸最終的目標是統一。臺灣民眾很擔心會不會簽了服貿協議,臺灣將來就被大陸統一起來了,這是很大的一個關鍵點。我們跟紐西蘭、新加坡簽自由貿易協議,比較沒有這麼大的問題和反彈。其他國家也到我們市場來,大家對大陸到我們的市場比較有疑慮,因為大陸經濟非常強,人口非常多,臺灣會不會被吞沒掉,這是現在有些民眾的想法和心聲。這問題牽涉到我們今天的主題,兩岸的互動、彼此的互信。當然政治問題難度非常高,一個服貿協議都搞不定的,若兩岸簽訂政治協議,民眾的疑慮會不會更高。如果這是一條要走的路,將來這問題要如何解決呢?

與談人介紹

今天我們在兩岸關係的實務或學術上專精的重量級前輩與談,引言人張亞中教授也是兩岸統合協會的理事長,大家對他的主張也不陌生,今天他也藉這個機會闡述他的主張。與談貴賓大家也都很熟悉,第一位,高育仁董事長,他是二十一世紀基金會董事長,高董事長對兩岸關係長期有相當深入的觀察,二十一世紀基金會對這個議題也熱心投入,去年兩岸間非常重要的和平論壇,兩岸在許多重大的議題,二十一世紀基金會都投入。第二位是蘇起教授,是臺北論壇基金會的董事長,也是前國安會的秘書長,九二共識就是蘇教授提出的名詞,對兩岸關係有非常深遠的影響;第三位是亞太和平研究基金會的趙春山董事長,他也是淡江大學的教授,趙董事長對兩岸問題長期有深入的研究;第四位是前海基會董事長洪奇昌洪董事長,他在路上,10時左右會到,他同時也是產經建言社的理事長,也是民進黨在兩岸關係方面非常具有代表性的一位人物;第五位是前臺聯黨主席蘇進強蘇主席,蘇先生在兩岸關係方面不論是實際互動或觀察,都有個人獨到的看法;最後一位大家也對他非常熟悉行政院政務委員楊秋興楊委員,楊委員來自高雄,對臺灣民眾心裡的想法都有深入的觀察,臺灣民眾心裡想什麼對兩岸關係以及臺灣如何走下去都非常具關鍵性。非常感謝各位與談人撥冗參加這個論壇。首先請張教授引言。

張亞中教授引言:從三方面談統合會的看法

非常謝謝包老師以及在座各位學者專家共同參與,今天這個會非常重要,這是臺灣大學公共政策與法律研究中心,臺灣大學的一個校級單位,校級單位針對國內重大議題都會發表一些研究看法,這次能邀請到在兩岸關係中非常有權威性的學者專家,請大家共同檢視一下我們所作的研究成果,和社會大眾溝通,對兩岸關係及臺灣未來都有相當大的參考價值。我今天引言想從三個方面來討論,第一個,和平發展期的政治關係是什麼樣的定位,也是大陸常說的合情合理的政治安排,大陸在意的是說一個框架下的合情合理的政治安排,這到底是什麼東西,對此我們提出一些看法;第二個,馬習會見面要討論什麼,才能達成實質效果;第三個會討論未來和平發展期的兩岸和平協議。做為一個引言人,我準備了書面資料,我就簡單的就我的書面資料做了個陳述。

第一:和平發展期的政治安排──「反對分離,接受分治,推動統合」

第一個,和平發展期的政治安排,我個人先簡單的用十二個字形容:「反對分離,接受分治,推動統合」,我們談政治安排的時候一定要知道對方的底線是什麼,對方核心不可退讓的底線是什麼,我相信研究兩岸關係的都很清楚北京最重要的底線在於主權的完整性及不可分割;臺北的底線是什麼,依照中華民國的憲法,我們也沒有追求獨立或分離的傾向,我們希望維持我們的憲政制度,我們保持當家作主,我們的憲政體制和生活方式,為了突顯我們整個的不同,各位請參考第2頁,我做了一個表格,從表格中我們可看出兩岸三黨在關鍵性問題上不同的看法。

中共、國民黨、民進黨的sovereign claim(主權宣示)

從主權看,北京到目前為止,他的主權只有一個,而這個主權屬於中華人民共和國,在整個法律上,到目前他還不承認中華民國(臺灣)擁有主權;國民黨這方面上半段和北京是一樣的,包括主權只有一個,而屬於中華民國,就像馬英九先生講的一國兩區,也認為一國是指中華民國,但是馬英九在這方面又稍微做了一個退讓,也就是他主張主權互不承認,容許所謂的一中各表,所以雖然說馬總統也主張主權只有一個,就是中華民國,但在表述上做了一些讓步,這比北京稍微弱了點;民進黨主張主權有兩個,兩岸應該相互承認對方的主權,而不接受所謂的「九二共識」,這是民進黨對主權方面的主張。研究統合學者在這方面提出一個不同於兩岸學者的看法,我們說,依照兩岸目前的憲法,每個方面對於主權的宣示,特別是sovereign claim這個意願是憲法上一個非常重要的概念,兩岸主權的宣示其實都是包括對方的,主權的宣示其實都是包括對方,其背後的意涵就是不分離的中國,臺灣加上大陸才是中國,所以China這個概念,不專屬PRC也不專屬ROC,China等於ROC加上PRC,若用學術上的用語叫做「整個中國」。國家統一委員會的整個中國概念,一個中國的含意是整個中國的概念在裡面,對這件事留了一個很好的迴旋空間。

中共、國民黨、民進黨對治權的主張

北京方面默認臺灣擁有部分的治權,比如在兩岸互動的過程,像現在簽署的二十一項協議,若他不某種程度承認臺灣的治權,怎麼可能簽二十一項協議?北京方面以他的論證來講,基本上是一國兩治的,他默識而沒有明白承認,明白承認,對北京來講,可能要等到和平協議。有一個概念在思考到底兩岸的兩治是什麼關係,到目前這一分鐘為止,大陸的學者認為未來的兩治可能還是有一個差性關係的,就是北京是高,臺北是低;北京是主,臺北是從,這方面臺北當然有不同的看法。國民黨認為兩岸的治權均來自彼此的憲法,國民黨卻沒有要求對方承認治權,國民黨的主張是互不否認治權。民進黨主張主權有兩個,所以也主張治權有兩個,應該相互承認治權,這裡我們提出來,兩岸的治權均來自彼此的憲法,所以應該相互承認對方的治權,這是統合協會,包括我自己,主張統合的一些學者認為治權應該這樣思考。

平等不對稱,「兩岸三席」的國際參與方式

國際參與上,北京基本認為不論在國際參與或身分上都應該是不對稱的,也就是北京有,臺灣事實上是沒有。國民黨接受國際參與權利的不對稱,國民黨當然也是不滿意;民進黨也接受國際參與權利和身分的不對稱,也是不滿意,但民進黨希望歸根結底的能夠獨立,獨立以後有了主權就有完整的治權。所謂國際參與包括我們現在參與WHO、WTO或者APEC都是國際參與的不對稱,臺灣的民間學者,包括我們的研究認為我們也接受了對外權利和身分性的不對稱,但是我們也提出一些具體的主張,認為兩岸在國際間可以用平等不對稱的原則來主張,嘗試用兩岸三席來共同參與,在一個國際組織中有三個席位,一個代表臺灣,一個代表大陸,一個代表兩岸的共同體。

統合會:「一中框架」即「一中三憲,兩岸統合」

在政策方面的主張,國民黨主張基本的立場和平統一,「一國兩治」;大陸現在是用「一中框架」,尋求兩岸政治合情合理的安排,而「一中框架」是什麼,合情合理的安排是什麼,北京到現在為止還沒有提出來。所以我認為這也是臺灣的一個責任和機會,我們必須在北京對「一中框架」和合情合理的安排還沒有提出來的時候,提出我們的主張,但到目前為止我們也還沒看到國、民兩黨提出所謂「一中框架」的主張。國民黨到現在為止還是認為一中架構就是以中華民國為架構,但在政策上是採取不統和不獨。民進黨基本上不放棄臺灣獨立的,但是站在整個中國,中華民族的角度,民進黨的是分離路線。統合會的角度,一中就是一中三憲,兩岸統合。基本上我們尊重彼此憲法,透過憲法簽署和平協議。這個和平協議就是未來第三憲的基石,憲法型的協議,然後透過一個統合的機制。

「接受分治」和「反對分離」都只是永久的「維持現狀」

為什麼說統合非常重要呢?我們認為只是接受分治和反對分離,極可能兩岸會走向一個永久的維持現狀,而我認為永久的維持現狀,對兩岸言而言都是將時間拖到最後,可能都不會是一個非常完美的解決。所以我覺得一個有責任的政治人物和國家領導人應該開一條渠道,引導一個方向,所以我們提出統合的概念,也就像歐洲共同體,歐洲統合的經驗,我們主張「合中有分,分中求和」。什麼是「合中有分」呢?現在兩岸的現狀就是「合中有分」,這個合就是主權是合的,彼此是重疊的,分是治權是分的。所以我覺得兩岸和平發展期是在求一個「分中求合」的過程。就是治權的分走向治權的合。以現在兩岸關係來講,由於兩岸必須尊重大家的憲政秩序,所以彼此相互是一個主體,北京是主體,臺北也是主體,但是我們應該追求共有一個主體,共有主體就是透過和平協議,大家創造一個像歐洲聯盟一樣,理事會、部長理事會審核一些相關政策議題,讓他變成共有主體,如此雙方的治權和主權才得以確保。

和平發展期應是「統合期」

所以我們認為透過和平協議或和平協定的簽署,兩岸應該確定反對分離,接受分治,並在相關議題上建立共同體,在相關的政策上尋求共同治理,如此才可以建立兩岸的重疊認同。兩岸現在對自己的主體都有認同,這是很難期待的,唯一的方法在創造第三個認同,就是重疊認同,共同對一共共同體或整個中國的認同。在互動的過程中相互學習彼此的經驗,推動統合的概念,我認為就是「共同」這兩個字。共同這兩個字,我相信習近平先生最近的談話,他也接受了。就是說兩岸必須共同尋找一些共同點,包括歷史上,包括對未來命運的共同認知、共同體的認知,創造一些共同的機制,讓兩岸共同來走向未來。所以這些超過兩岸治權的一個或多個協議或協定在法律的意義上屬於憲法性的文件,因為它是超越兩岸憲法的,是一個憲法性的文件,所以兩岸關係一直存在著一中三憲的結構,而這第三憲就是用統合方式運作。因此我認為兩岸的和平發展期不是統一期,也不是會造成兩岸越走越遠的分離前期,也不可能是一個永遠停滯的分治期,那和平發展期應該是一個「統合期」。這部分的談話也將第三部分談話做了一個簡單的介紹。

兩岸的四種主張:主權、治權、對外權力、政策主張…

共產黨主權:主權只有一個,屬於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張:不承認台灣有主權。治權:默認台灣擁有治權,同意「兩制」,但認為大陸與北京為「差序關係」國際參與:國際參與權力、身分不對稱政策主張:基本立場:和平統一、一國兩制。目前主張「一中框架」,尋求兩岸合情合理政治安排。

國民黨主權:主權只有一個,屬於中華民國。主張:主權互不承認,容許「一中各表」。治權:兩岸治權均來自自此憲法。主張「互不否認治權」。國際參與:接受國際參與權力、身分不對稱,但不滿意。政策主張:認為「一中架構」是以中華民國為架構。政策上持「不統、不獨」

民進黨主權:主權有兩個,主張兩岸相互承認主權。不接受「九二共識」。治權:主張治權來自主權,主張相互承認治權國際參與:接受國際參與權力、身分不對稱,但不滿意,並尋求獨立。政策主張:不放棄台獨黨綱。

統合論者主權:兩岸主權宣示重疊,均包括對方,因此兩岸應共同保證不分裂整個中國。治權:兩岸治權均來自自此憲法。主張應相互承認對方的治權國際參與:接受對外權力、身分不對稱,但主張兩岸在國際間可以「平等不對稱」原則、「兩岸三席」方式共同參與。政策主張:一中架構(框架)的含(含 合)情合理安排為「一中三憲、兩岸統合」

第二:馬習會應達成的共識──「反對分離,尊重分治,」

第二部分,在這樣的思路下,我們怎麼思考馬習會?簡短說,我覺得「馬習會」若能達成8個字的共識,就是歷史的功業,這八個字是「反對分離,尊重分治」。我認為兩岸的領導人只是握手寒喧,將會晤作為最大的政治成果,那「馬習會」的意義不僅不大,甚而會受到其他變數的影響,包括臺灣的選舉結果或東亞情勢的變化,如此「馬習會」的意義和成果極有可能遭到曲解。我舉個例子,如果「馬習會」在今年見面,而沒有作成任何的承諾,只是見面握手寒喧,發表一個簡短的聲明,不痛不癢,請問,如果年底選舉,國民黨選輸了,換句話,大家會解釋說你看看你習近平,基本上並不能帶來正面的效果,我覺得對兩岸關係發展不見得好,所以任何一個會面,一定要有具體的成果,有了具體的成果,才不會受到外界因素的影響,本身才會成為一個單獨的變項,才會有存在的價值。

所以我認為兩岸領導人的見面是一件大事,雙方必須要有正念,大家真正想見面,想做一點事情,也就是雙方必須要思索兩岸最高領導人見面的關鍵在於能夠達成什麼樣的共識,為兩岸關係的進程做出什麼樣的貢獻,至於時間、地點、場合我個人認為都不是首要的或絕對因素。因為只要這個共識或聲明能夠達成,不論在什麼樣的場合,什麼地點見面,我覺得都可以解釋得過去。

在政治意涵上,「馬習會」共識必須超越「九二共識」

如果兩岸領導人只是對「九二共識」進行重申,那臺北方面當然會非常滿意,仍舊會將「一中各表」作為將來兩岸互動的基礎,如此「馬習會」的見面,只是得到了貌合,在實質問題上兩岸仍是「一中各表」的各說各話,將沒有兩岸政治關係實質性的進展。而且北京要是接受了「馬習會」只是重申「九二共識」,那等於承認習近平未來八年的執政期間已經可以滿足以「九二共識」作為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基礎,未來也就喪失提昇兩岸政治共識的正當性。簡單來講,就是習近平也答應了九二共識,未來八年也不能再往上要了,所以我的判斷,基本上「馬習會」,北京要的不只是「九二共識」,應該比「九二共識」再往上走一步。所以在政治意涵上「馬習會」的共識必須超越「九二共識」,為「一中各表」走向「一中同表」奠定基礎,不是各自表述而是共同表述。

「馬習會」與兩岸和平協議的區別:「尊重分治」或「接受分治」

另外必須將把「馬習會」與和平協議做一個區隔,「馬習會」的共識宣言比較像是兩岸結束敵對狀態的宣言;而和平協議則是兩岸和平發展的基石和架構,這兩個在法律的意義上是不一樣的。馬習會只是一個政治性的宣示,和平協議是確定法律上的一個結構,共識的聲明或宣言是兩岸從「一中各表」走向「一中同表」的意願的宣示;兩岸和平協議則是一中同表的具體內容和內涵,我個人覺得「馬習會」的共識可簡化為「反對分離」和「尊重分治」這八個字,只要「馬習會」能夠得到這八個字的共識,兩人必可留名青史,也可以為兩岸關係做出偉大的具體貢獻。而和平協議則是「反對分離,接受分治,推動統合」十二個字。

為什麼在「馬習會」和和平協議一個是尊重分治,一個是接受分治呢?兩者還是有差別的,「反對分離」是兩岸各自憲法所規範的,因此兩岸領導人對此作宣示其實都是雙方主權宣示,都包括對方的一個重申,所以在主權問題上,兩岸都擺脫了誰是正誰是偽,誰是真誰是假的論述,而接受了整個中國,既不是中華民國也不是中華人民共和國,而是兩者之合,而主權屬於兩岸全體人民的認識,(。)基於近年來臺灣在兩岸政治立場上的變動,臺北方面若是願意明確做出反對分離的宣示,可以視為對北京善意的一個高度的表現;兩岸的分治已經有60年的事實,兩岸在兩岸關係上從目前簽署的二十一項協議可以看出,北京早已部分默認臺北的治權事實,明確表達尊重分治,為北京基於善意的表現,亦即接受馬英九「治權互不否認」的長期主張。一個是尊重分治,在「馬習會」達到了「反對分離,尊重分治」,就不會朝分離的路走。接受分治必須透過一個和平協議,這是尊重分治和接受分治在法律意涵上一個相當大的不同。

試擬「馬習會」聲明

基於上面考慮,我們簡單擬一下「馬習會」聲明,內容很多,重點如下:「雙方認識到整個中國自1949年起處於分治狀態之事實,並願意共同承諾反對整個中國的分離,相互尊重彼此的治權。在此共識基礎下,雙方宣布結束敵對狀態,共同推動兩岸的和平發展。署名:大陸領導人習近平、臺灣領導人馬英九」。

第三:未來和平發展期的兩岸和平協議

第三部分我就不多講了。我認為兩岸和平協議應包含統合,不同於馬習的共同分治,在兩岸和平協議中明確表達接受分治和推動統合。前者確保在兩岸平等的憲政基礎上發展,後者促使兩岸往合的方向邁進。為何「馬習會」寫尊重分治,而和平協議寫接受分治呢?尊重是主權意思的表示,但在法律上並無約束的效果,而和平協議是一個法律文件,才能為相互接受,彼此創造一個法律效果,所以和平協議的政治法律位階高於「馬習會」的政治位階。為什麼要同時推動統合呢?因為「反對分離,接受分治」是對目前法理現狀的確認及善意的表達,僅此兩點,只是現狀的維持,缺乏兩岸共同的強化,共同的認同,往合的方向邁進的機制,所以兩岸若要和平統一,必須同時處理「法人認同」、「制度認同」和這三個問題。

建構「垂直重疊認同」的第三法人或制度

「法人認同」和「制度認同」並不存在水平重疊認同的可能性,也就是說一方面認同中華民國,一方面認同中華人民共和國是不太可能同時存在的,唯一的方法要創造一個可以為兩岸認同的第三個法人或制度,讓兩岸對此可以產生「垂直重疊認同」,也就是「統合/共同體」的精神與制度,即兩岸在保留對各自的法人認同外,也產生對「整個中國」(第三法人認同,亦即所謂的「大屋頂」)的認同,以及在相關議題上,除了保留各自的制度認同外,亦由兩岸形成「共同治理」或「共同機制」的「共同體」認同(即第三種,由兩岸共同協商而成的制度)的認同。這種認同就是保留了各自為主體,但又共同創造一個主體,所以簡單來講,是有三個主體的認同。

漸進促成三種「認同」:法人、制度,乃至民族文化

我們認為若不能從「民族文化認同」,也就是兩岸有同一個歷史、文化主體的淵源,共同命運的史觀和文化認同;「法人認同」,包括簽署和平協議、確定整個中國的概念;「制度認同」,創造統合機制著手,目前的經貿交流或高層互訪並不能在認同的趨進上產生結構性的效果,所以即使有「王張會」,甚而有「馬習會」,如果不能在三種認同上做一個結構的突破或建樹,而只是見面互訪,那將只有媒體效果,而不會有任何實質改進的認同的效果。

一中三憲、兩岸統合是目前各種主張中可以同時來處理兩岸法人認同、制度認同的唯一合情合理的安排。如果兩種認同能夠有效的處理並運作,民族文化認同自然會有好的土壤,並會逐漸往趨合的方向滑動。我曾撰寫一個和平協議的草本,將反對分離、接受分治、推動統合的精神納入,為了方便讀者,我也寫在後面,簡單來講,今天作個報告,聽聽大家的意見。謝謝!

包宗和主任:

感謝張教授詳細說明他的想法,特別對「馬習會」和和平協議提出構想。接下來請高董事長。

高育仁董事長:以「大中華主權」來回答兩岸難解政治問題聆聽了張教授的閎論,表示非常敬佩,張教授對兩岸政治問題的解決,多年來一直努力不懈,而且提出他創的統合論,是不是這樣就能解決兩岸的問題,當然這是一個問題。

兩岸問題的根本──政治關係我想兩岸從分離、分治六十多年來,一直到二十多年前開始接觸,接觸二十六年仍然陷入「九二共識」、「一中各表」的情況,事實上並沒有解決兩岸的根本問題,兩岸的根本問題是在「九二共識」之下,一直在說先易後難,先經後政,一碰到政治上的問題就擱置爭議,二十六年用這個方式,表示沒有解決難的問題,沒有解決爭議的問題,究竟難和爭議的問題在哪裡? 就是政治問題,也就是兩岸的政治關係。

去年十月間兩岸首次正式的完全以政治課題討論,所謂首屆兩岸和平論壇就這樣子產生,所談的政治課題包括四個方面:「兩岸政治關係」、「兩岸涉外事務」、「兩岸安全互信」以及「兩岸和平架構」,這四個議題最核心的還是「兩岸政治關係」。

回顧歷史:兩岸政治關係的發展軌跡

今天這個論壇完全以兩岸政治關係做重點討論,我覺得這看法非常深刻。兩岸的政治關係究竟要怎樣解決,我想現存的問題我們先回顧一下,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中華民國就退居到臺灣,這種客觀的關係已經注定了兩岸走向一大一小,一強一弱,除非當時反攻大陸成功,六十多年來反攻並沒有實現,一大一小、一強一弱,我看很顯然就這樣發展,中華民國臺灣逐漸在國際上陷入孤立的狀態。

但這六十多年來,兩邊的政府都強調一個中國,而且都強調在各自的憲法上各自的主權都包括對方,就是剛才張亞中教授所說,換句話說,從法理上來講都主張一個中國,但在這樣的主張之下,從臺灣來看,我們逐漸陷入國際上的孤立,有沒有辦法突破這個孤立,多年來證明幾乎不可能,除非大陸稍微讓步。很明顯,這幾年看起來,僅在國際衛生組織大會做觀察員,六十多年的國際孤立僅只於此,要成為國際社會正式的一員恐怕還差很多,這並不為我們臺灣人民所滿意。

在這種情況之下,我們仍然主張臺灣是一個國家,中華民國是一個主權國家,臺灣人民心裡面究竟想什麼?和政府的想法是不是完全一樣?也不盡然,臺灣人民這二十多年來,很多人到大陸去觀光、參訪、做生意,大家想的是什麼?大家要的是什麼?過去二十多年的接觸和以前大家對大陸的看法,大陸是一個極權的在共產制度下的國家,曾經大家最恐懼的文化大革命發生,臺灣人民非常恐懼在這種制度下被統一。相反的說,臺灣這六十多年來,我們對自由民主的發展,對自由民主制度及生活方式的發展,大家非常的珍惜也習慣,對兩方面差距這麼大的基本上的制度和生活方式,大家並不能接受,不能接受統一的問題,這就是我們的困難。  但是兩岸的問題,我們是不是可以走向獨立?六十多年來,證明此路非常困難。從李總統所謂國統綱領、國統委員會到民進黨的執政,政黨輪替,到今天國民黨執政,雖然民進黨高唱臺獨黨綱,在民進黨執政下仍然無可為。這證明什麼?我們希望完全走向和大陸一刀兩斷,完全分立的獨立國家做不通,不僅國民黨執政做不通,民進黨執政也做不通,而且可能冒上非常重大的危險,在這個情況下,我們仍然不想被大陸統一,所以就陷入這種維持現狀的僵局。

台灣與大陸各自的核心利益  但是從臺灣,從中華民國的立場來看,我們的核心利益不只是治權的問題,恐怕還包括主權的問題,因為臺灣絕大部分人民主張並堅持中華民國臺灣是主權獨立的國家,並不接受一個完全不平等的半主權的國家,這一點是我們的核心利益,我們不能不重視。另外堅持我們憲法下的民主法治、民主自由的度、民主自由的方式及自由開放的社會,這是我們的核心利益,我們可能很難放棄。同時我們希望從兩岸關係中能解決我們國際孤立的困境。大陸的核心利益,很顯然可以看得出來,他是完全主張一個主權,而且領土不可分裂,主權不可分裂,那就是「一中框架」,離開「一中框架」幾乎大陸不能接受。在這個情況下,怎麼找出一個解決的方式,那就是張教授所提的所謂統合,一中三憲的見解。

構築在兩岸共同史觀之上的「大中華主權」

我倒是有一個稍微有差異的想法,我說臺灣的核心利益我們不能不顧,大陸的核心利益我們沒辦法完全忽視,在顧及兩岸利益、兩岸堅持的底線下要怎麼做,我覺得有兩句話似乎和馬總統有點類似但不完全一樣,馬總統是說「兩岸互不承認主權,互不否認治權」,都是以否定的方式來描述兩岸關係。我覺得是不是進一步的能夠「兩岸相互承認重疊的主權,兩岸相互尊重分立的治權」,我的意思是說,在現狀之下,兩岸各有主權,主權是重疊的,分立的治權是完全要尊重。在這種情況下,我們能不能想在重疊的主權上有一個涵蓋的大主權,大中華主權,這個大中華主權下有兩個獨立的主權,這兩個主權的關係是什麼,也許兩岸是邦協的關係,是邦聯的關係,是國協的關係,我們將邦聯、邦協的關係看成涵蓋兩邊的主權,在這下面仍然有兩個各別獨立的主權。

我想用這樣的方式來連帶,這樣的主張有什麼論述有什麼根據?我想以我們兩岸百年來發展的共同史觀做依據,所謂兩岸共同史觀,我認為我們從1911年開始講談到今天2014年,兩岸顯然有不可分割的歷史關係在,固然這期間臺灣有幾十年是在日本統治之下,但是除了這一段外,兩岸的歷史關係是非常複雜糾葛在一起的,我們不可分立,在1895年割讓給日本以前,臺灣很顯然的是清朝的一部分,否則,怎麼可能清朝和日本簽訂馬關條約,清朝就可以將臺灣割讓給日本?而且國際上所接受,顯然臺灣當時是清朝統治下中國的一部分,在日本殖民地的五十年之外,1945年臺灣又成為中華民國的一部分,這個中華民國太重要了,這個中華民國1949年到臺灣來是繼續存在的,1949年固然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但是這個在臺灣的中華民國當時主張兩個涵蓋中國的主權是為國際上所承認的,代表中華民國在聯合國,一直到1972年,這部分大陸也不可能否認中華民國在國際上曾經是包括中國大陸的中國的代表。當然,我們退出聯合國後變成中華人民共和國代表臺灣,這是我們所不能接受的,但事實是如此。

在這情況下,大家是不是非常務實的以百年多來的共同史觀為基礎來談兩邊各有主權涵蓋著一個共有主權,或許可以叫做「大中華主權」,下面有中華民國主權和中華人民共和國主權,兩邊的關係也許創造第三種關係,也許是邦聯、國協的關係。也許臺灣的核心利益和大陸的核心利益都顧全了,沒有分裂,主權還是有一個大的主權在。是不是以這樣的方式來解決?但若我們接受這樣,大家一定要讓我們成為國際社會的一員,不是現在這種狀況。所以我主張終結到最後的焦點除了兩岸不同的核心利益外,還有一個很重要的-臺灣內部的主張。

臺灣必須先整合國內立場,才能確保核心利益

剛剛張教授提到兩岸三方,為什麼小小的臺灣還有兩方?兩方不同的主張面對一個大的大陸,怎麼去談判?所以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我個人去年花了很多心思嘗試這個工作,希望臺灣裡面談政治問題、談政治關係時是一致的,不是分歧的,張教授還接受分歧的見解,我是不接受的,我們一定要統合,統合先統合臺灣自己的立場,事實上我們做到了,不同的意見到大陸,幾乎我們的見解是一致的,必沒有分裂。所以我覺得兩岸問題,除解決兩岸間問題外,臺灣本身必須先整合我們的共同意見,在確保我們的核心利益之下,大家的主張一定要一致,要不然臺灣本身有不同意見,以小和大,以強和弱,我們怎麼能確保我們的核心利益呢?那簡直是不可能的事情。我簡單粗淺的意見請大家指教。

包宗和主任:

董事長提到一個很重要的兩岸能否相互承認重疊主權及雙方核心利益,也提到在作法上臺灣內部一定要形成共識,這難度不下於兩岸間要形成共識。但達成內部的共識恐怕是必須要做的。

楊秋興政務委員:政治實務面的觀察

包教授、張教授、各位貴賓早,謝謝讓我先發言,因為等會兒我要離開。不過我不是學者也不是專家,我是一個政治工作人,從粗淺的角度來看這個議題。剛才高議長談到臺灣人民確實是很擔憂,大家很恐懼臺灣被中國大陸統一,因為第一個生活習慣不同,制度也不同,臺灣是自由的國家,人文素養各方面都與中國大陸不同,臺灣人民非常擔憂,所以我想這也是馬總統提出不統、不獨、不武的原因,不武就是和平,不統不獨就是現況,大多數人的想法。我和張教授談了數次,我相當認同他的論述,畢竟兩岸要找出一個解決的方式,希望這個解決方式是對兩岸、中華民族兩岸人民都是有利的。張教授的論述比較積極、先進。民進黨的主張讓人家擔憂,分離式的臺獨確實會給臺灣帶來災難。馬總統的不統、不獨、不武又有一點逃避,這點我也認同張教授的意見,在臺灣競爭力逐漸消失的同時,我們要怎麼找出一個政治等各方面的解決方式,讓臺灣在有限籌碼下還握有優勢,找到一個對臺灣更有競爭力、更有威力的兩岸處理模式。

張教授提出主權宣示的重疊,我在縣長卸任後到北京和國臺辦主任王毅見面,王毅和我聊天的過程提到蔡英文主張臺灣主權獨立的國家,我跟他說馬總統不是也這樣講嗎,他選總統時刊登廣告,王毅主任提醒馬總統不是這樣講,他說馬總統是說「中華民國」是主權獨立的國家。他這樣講讓我感覺,那中國大陸似乎也可以某種程度認同歷史因素,中華民國是主權獨立的國家,張老師提出主權宣示的重疊,這一點我覺得也不無可能,這點如果可以通過,那麼張老師談的我們反對分離,反對分離其實就是我們的憲法,如果臺灣做主權互相重疊的宣示,兩岸可以共同接受的話,我覺得這可以解決兩岸長期以來一個分歧的主張。馬總統是互不否認治權,若能更進一步互相尊重治權,這點我相當認同。「馬習會」的部分我想畢竟馬總統還是有他省籍的障礙,這點我覺得臺灣在意識型態方面要做努力,未來要做調整。任何人在臺灣,大家都是愛臺灣,大家都是希望為臺灣找出一個最好的道路,讓臺灣有利,這道路不只讓臺灣有利,這想法讓兩岸都有利,讓兩岸人民也都能接受。

當然,這有很長的路要走,今天我們看到服貿學運讓我們憂心,未來兩岸相關,包括「馬習會」、政治談判,都會更加的衝擊,但我和張老師談了幾次,對張老師提出的見解,我相當程度的接受,而且若「馬習會」可以用「反對分離、接受分治」談的話,我想也是兩岸互相尊重共表,那兩岸又往前走一步。反對分離,但中國大陸要給臺灣一些空間,反對分離的同時必須接受分治。未來兩岸的統合,那不是現在的情況,我認為未來兩岸,我不用統一,統一沒辦法接受,未來兩岸統合期一定是用王道,不是用霸權。許多問題共同解決,比如說經濟的合作、產業的合作、農業的合作,甚至成立共同體,環保、生態、文化、教育等,這些方面共同合作,文化教育也可從教材互相協商,例如大陸最近也在推孔孟教育。統合應用王道,沒有時間表,應是自然融合,「馬習會」我們也期待,馬總統和習近平明朗的會面。認同張亞中教授的反對分離,接受分治。今天很高興能夠參與,我對這方面沒有很深的研究,只是自政治工作者的角度對張教授的統合論提出我粗淺的看法。

包主任:感謝楊委員從實務的面向提供他的觀察。

蘇起董事長:形成三個步驟的共識和消除恐懼心理

謝謝包教授宗和兄,今天很高興能夠接受臺大的邀請參加這個圓桌論壇,亞中的著作我都很佩服,事先不曉得你要講什麼話,我剛聽了以後覺得蠻佩服的。我和美國國外接觸的時候,很多人也向我打聽張亞中是什麼人,我就給他們簡單的說一下,我也建議他們要研究他,因為他寫的東西常是forward looking 談到後面的事情,不過我跟他們說,你要研究可以,但你不一定趕上他出版的進度。後來我確實看到有學者在他們英文文章中引用亞中兄論點。今天承蒙邀請,我也非常樂意來,是學校嘛,你出題目,我就答一下,所以我就準備了書面的東西,剛也請同仁發給各位,我大致照這講,不過針對亞中兄今天的書面資料還有兩位前輩的講話也觸動我一些靈感,待會也在口頭上補充兩點。

三步驟:黨內共識,黨和黨間的臺灣共識,再來才是兩岸共識

基本上現在立法院的情形大家知道,臺灣現在整個政治機制癱瘓,什麼時候解開不知道,因為內部的癱瘓所以拖累了兩岸關係,拖累了臺灣的發展,所以現在要談兩岸政治對話,真的是言之過早,既然言之過早,提很多方案出來也沒什麼大用。

坦白說媒體不會太注意這個事情,民眾更不會注意,所以現在還是回到我以前說的三步驟,每個政黨先要有黨內共識,再來黨和黨之間臺灣共識,再來才是臺灣和大陸間的兩岸共識。 現在第一步都走不出去,前陣子民進黨華山論劍時,我也應邀參加,很樂見,後來看來是白忙一場。三步驟連第一步都走不出去,我對這狀況蠻傷心的,為什麼傷心,因為我覺得這整個事情拖下去,大陸可以拖,臺灣不能拖,大陸現在臺灣和他的貿易只佔他貿易的4%,我們和他的貿易佔我們的40%,多一個零,所以他可以沒有臺灣,他可以拖,而臺灣拖下去,自己就會很慘。拖到最後,這個球在哪個人執政時落他的手上,那個人首先倒楣。 所以我不懂現在為什麼很多人還想競選總統,因為未來誰當總統誰就會面臨這種狀況,但是不管最後誰要面臨兩岸最後的攤牌,不管是軍事還是政治的,現在很多檯面上為政黨或個人私利在惡鬥的人,完全不顧臺灣現在困境的人,我相信將來歷史上也會記上一筆,他們有責任的。因為現在臺灣還可以自救,還有能力自救,還有時間自救,現在還在鬥的這些人,我希望歷史不要忘記他們,他們是有責任的。這是對臺大提出來第一個問題的答案。

第二個問題答案就是內涵,內涵就牽涉到第三步,亞中兄今天談的都是第三步,我認為兩岸共識,兩岸將來要坐下來談的時候,我剛說過,現在談這太早了。兩岸根本沒走到那一步。這每一步要老老實實的走,一下子跳到第三步,不一定適合第一步和第二步。聽起來第三步很好,譬如亞中兄剛提到兩個或三個,「反對分離,尊重分治,推動統合」,我會建議稍稍修一下,我同意反對分離,同意尊重分治,這兩個我都贊成,放在馬習會的聲明也都OK。但是我們知道「反對分離」在民進黨內部就有很大的爭議。 換句話說,第一步裡就有爭議,這東西提出來,第一步就會碰到困擾,所以我們必須把民進黨的關切考慮在裡面。

「尊重分治,反對分離,消除敵對」

以我的了解,臺灣目前最大的共識還是不統、不獨、不武,而且國際上也是肯定不統、不獨、不武;大陸的話,因為不統這兩個字牴觸了他的底線,所以他不能公開承認,但他也沒有公開否認過;國際上當然樂見不統、不獨、不武;國內,民進黨雖然不喜歡不獨的說法,但也沒有公開的反駁他,前陣子不是還有人提到凍結臺獨黨綱。所以我想把亞中兄這八個字稍微修正一下,借用你原來的八個字,把他順序變成「尊重分治,反對分離,消除敵對」,換句話說,你替馬習會準備的聲明,我完全照用,而且就是你這個順序,在你書面資料第3頁。這奧妙在這12個字暗扣了「不統、不獨、補武」,尊重分治就是不統,所以獨的人不要擔心,反對分離就是不獨,大陸就不要擔心,消除敵對就是不武,都在亞中兄第3頁下面標楷體的部分,高明,真高明。剛秋興兄也講了,不統、不獨、不武好像太負面消極了,這個說法比較積極比較正面,緩和一點。

首先要消除恐懼心理

現在又回到前面了,剛就第一步、第二步、第三步做這樣的修正,實際上我們還要考慮到更前面的因素,現在回到我的講稿第二大點的部分,也是剛才楊政務委員一開始就提到的,我覺得臺灣現在的恐懼心理是最需要注意的,恐懼心理存在就會讓大家連第一步都跨不出去,為什麼會恐懼,?當然一方面臺灣和大陸先天上的差距,力量的差距越來越大,一方面是政治人物的操弄,這一部分是我們現在最需要克服的,現在在立法院學生為了服貿,還有這陣子民進黨對服貿反對,其實裡面有很大一部分是在操弄恐懼心理。 我是沒有這個恐懼,我對臺灣很有信心,我覺得臺灣還是有力量的,情況不好,沒錯,但是這種情況以前又不是沒碰過,我們要處理他,還是可以處理的,我對臺灣有信心所以我不恐懼。

但是我必須說,可能今年是第一次說:馬政府對老百姓沒有解釋好,沒有解釋清楚。假如馬政府一開始就解釋兩岸關係發展是很好的,而且對臺灣是有利的,這樣發展下去,有談判、有交流,這些東西是不必恐懼的,簽署這個、那個…,服貿,是不必恐懼的,而這個部分我覺得馬政府沒有做好。在野黨操弄這個恐懼,把威脅講得很大、很深,搞不懂的人就越聽越怕,越聽越恐懼,正面的解釋都是枝枝節節的解釋,而沒有將恐懼心理消除或降低,現在是承受過去重大疏失的結果,真的很不幸。

全世界都在肯定現在的兩岸關係,美國、日本、韓國…隨便哪個國家,東南亞,你來看,往臺灣的北邊看都在吵架,搞不好擦槍走火會打起來,釣魚臺,日本和韓國,日本和中國大陸,往南看,我們和菲律賓、南海,哪個地方不在吵架,只有臺灣海峽沒有吵架,這種沒有吵架的東西還有什麼好怕的,當然有他正面的效果,可是這個正面的效果,我覺得很抱歉,馬政府沒有將它講清楚。從頭到尾都沒有講清楚,讓大家莫名其妙的恐懼,覺得臺灣主權喪失,我從來不同意這種看法,我覺得我們主權還在加強,國際地位更好,空間更大,兩岸關係那麼好,還有什麼好怕的。

可是這種恐懼心理沒消除,弄在讓利等等枝節,那搞不完的,我覺得在野黨有錯,馬政府也有錯。看到最近立法院的事情非常的難過,臺灣又被拖垮了,又更往下走了一小步。這種恐懼的心理,楊政務委員在南部感覺更深,我們自己都感覺得到,習近平都注意到這個狀態了,吳伯雄榮譽主席的談話,今天跟連主席的談話,都提到這些東西。 我覺得大陸這方面蠻細膩的,習近平了解臺灣,我們也希望大陸將來針對臺灣的恐懼心理,不要再加深臺灣的恐懼心理。言行上對臺灣的恐懼心理要紓緩,這個紓緩之後就走第一步、走第二步、走第三步。一步一步走出去了,不然第一步都走不出去,怎麼可能走到第三步去。

恐懼心理是我們執政黨和在野黨必須要注意的, 恐懼心理現在在野黨操弄到現在,萬一將來2016年是在野黨-民進黨執政的話,一樣要面對,執政者怎麼來轉寰?我們現在不是為什麼政黨講話,我覺得整個臺灣莫名其妙的恐懼是完全沒有必要的。自己嚇得杯弓蛇影,只不過是一條繩子,把他看成蛇,那什麼事都不能做了。

馬習會的規劃:「短線操作」的臺灣VS「長線思考」的大陸

「馬習會」我在文章裡寫了就不特別去講。前幾天在另一個座談會上也提到,我們要特別注意心理狀態,我一直強調心理狀態,馬習會牽涉到很深的心理狀態,臺灣的心理現在習慣是短線操作,頭過身就過,馬習會開完就可以了,但從大陸的角度來看,他是長線思考,所以短線操作的臺灣碰到長線思考的大陸,這是馬習會我們規劃這事情上兩邊很大的一個差異。過去我們短線思考,大陸就配合了,臺灣講什麼大陸就配合,臺灣講九二共識大陸就講九二共識,臺灣講只談事務性的事,大陸就只談事務性的事,什麼都是臺灣在出招,大陸配合。 將來不會啦,將來一定要雙贏,所以臺灣一定要設立雙贏,既然雙贏就要考慮對方的需要,所以我提出了一些粗淺的看法。不耽誤大家的時間,既然有書面,我大概就講到這裡。

包宗和主任:

非常謝謝蘇老師。接下去我們就請趙董事長。

趙春山董事長:特殊關係下、擱置爭議的交流,還有許多問題待回答

包教授、亞中兄,在座各位前輩,剛聽了蘇秘書長講的話,非常有同感,我想我先不談這個問題。最近我看立法院學生服貿,坦白講,我非常難過,我的工作就是和大陸方面、美國、日本、東南亞周邊這些國家智庫的交流,基金會就是做這個事情。 其實我有個感覺,我越來越覺得大陸方面、美國方面、日本方面也好,非常在乎我們,可是我越來越覺得我們自己很不在乎我們自己,我寫文章常會用一句話,「人必自侮而後人侮之,家必自毀而後人毀之」,我們現在有很多是在自侮、自毀,這種狀況對我們將來在處理和周邊國家的關係、和對岸的關係,我們都是拿石頭砸自己的腳。

政治人物一定要從長遠利益考量,不是為掌握權力、爭取政權,不惜犧牲臺灣長遠的利益,這點我真的非常難過。 針對這個問題,亞中剛才引言報告也提到,因為工作的關係,我也寫教科書或上課給同學的講義,我們最近出了一本書,我也利用機會把過去從兩蔣時代一直到現在大陸政策做一個回顧,也將大陸的對臺政策,兩邊做一個比較。

兩岸政策的延續性

我用幾句話說明,我們對大陸的政策,不要只看現在,我們從兩蔣到李登輝總統、陳水扁總統,一直到現在馬英九總統,有很大的持續性,當然也有不同之處。同樣的道理,兩岸之間也有相當大的持續性,很多問題、很多政策,包括大陸對臺政策,持續性更大,兩岸間的來往也有持續性,當然也有些不同。因此,不管從我們內部政策來講,以及兩岸之間關係來講,都是處在一個「求同存異」的階段,未來要如何存同化異,從求同存異到存同化異,會經過一個過程,從前面的簡單開場將今天幾個問題一一說明。

我今天的說明,對2008年以後,特別對馬政府執政以後,我們的作法,剛才蘇教授講,我們很多地方沒有講清楚,確實是如此,當然很多理由啦,有人說掌握不到話語權、現在媒體等等,但確實很多地方沒有講清楚。很多學生去反服貿,包括班上學生,我問他們,很少人能告訴我服貿是什麼,更沒有辦法比較利弊得失。這是第二步了,先了解什麼是服貿,再了解反服貿的利弊得失,了解完了再去反,這樣反才有道理,而不是革命無罪,造反有理,那不是和文革、紅衛兵時代一樣嗎?了解再反對是對的,不了解去反對就是意氣用事。

在既有憲法規範下,只能是特殊關係

我現在做一個簡單的歸納,第一個談到政治關係,我們現在政策是很清楚的,就是總統講了很多次的,不是國與國的關係,是個特殊關係,為什麼呢?我想兩岸這方面是有共識的,因為今天兩邊,尤其依我們的憲法,我們的憲法主權是涵蓋大陸的,大陸的主權也是涵蓋臺灣的,在這情況下,我們主權涵蓋大陸,我們的治權又沒有辦法治理,有效行使在我們主權所涵蓋的地方,就是特殊在這裡。剛才高董事長也提到為什麼不從主權的相互承認,而不是互不否認做起,我想我們目前的情況,從兩邊的憲法來看,我們和德國的情況不一樣,我們和兩韓的情況不一樣,我們沒有辦法相互承認。我聽過馬總統講過很多次,就算大陸承認我們主權,我們都不能承認,承認是違背我們憲法的,因為我們現在憲法涵蓋它,除非修法。我常講本身修法嘛,把法修掉就好啦,那為什麼不修法呢?在陳水扁時代,他都不敢修,李總統晚期也不敢修,我不相信民進黨一旦執政,他會改變憲法,尤其改變憲法固有疆域這一段。他會改變嗎?如果不改變,我們講惡法亦法,何況他不是惡法,就算惡法亦法也要按照目前的來做,所以沒有相互承認的這個問題,這是沒辦法的事情。

在這個狀況下,我們的政治定位就很簡單了,政治定位就是一國兩區,不管依憲法或是兩岸關係條例,我們就依此來解釋中華民國,我剛講我們和大陸有共同的地方,一國就是共同的地方,他的依1982年中華人民共和國現行憲法,他的國一定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如果按照他的憲法,臺灣問題,臺灣是特別行政區,根本的政治制度,是不能動的,體制可以動,根本制度是不能動的。兩岸政治定位就是一國兩區,我們和大陸方面當然有些不一樣,當然也有些地方是一樣的。

擱置爭議下的交流

這個狀況下,兩岸之間是怎樣交流的?有段時期我們都很清楚,李總統時代、陳水扁總統時代,我們過去兩會是有交流的,不能因為有很多不同就不交流,後來為什麼就不交流了,為什麼要停,從特殊國與國關係論,或兩國論,或者從一邊一國論,就是對共同的部分,大陸方面認為我們有了轉變,在這個情況之下停了。

因此在08年兩會恢復交流以後,基本上我們是採取擱置爭議的,擱置爭議的情況下處理的問題是事務性的問題,可以擱置爭議,現在還能不能擱置?以前只處理功能性、事務性,可以擱置,現在如果進入深水區,或是張志軍主任講的比深水區還要深的軍事互信機制的時候,能不能夠擱置?大陸方面十八大提合情合理的安排,什麼叫合情,什麼是合理?大陸方面提這東西,我一直在想他的內涵,包括孫亞夫主任,我一直問他,到目前為止,他沒有告訴我什麼是合情合理的安排。

「合情」與「合理」的安排

就我的解釋,合情就是兩岸人民都感覺到合乎兩岸人民的人之常情,大陸方面如果認為臺灣是要往分離的方向走,就不符合大陸人民的感情,如果大陸不考慮臺灣人民的主體性,剛高育仁高董事長講得很對,臺灣有主體,如果不考慮台灣的主體,不符合臺灣人的感情,這是為什麼習近平在中國夢之外,最近提了臺灣夢,中國夢及臺灣夢,如果雙方都提的話,代表要符合兩岸人民的感情,當然我特別要強調,如果中國夢和臺灣夢相互排斥的話,就同床異夢,結果也是不好的。我們都了解,勉強的結合,最後一定走向分離。而且比分離更糟糕。但至少他注意到這個問題了。剛蘇秘書長也提到,在上海提到對臺灣的感情,和連先生提四點中特別強調共同的概念,我想他慢慢也了解這個狀況,這是合情。

而到合理這個地步,我的解釋很簡單,我本來還加個合法,不過合理包括法理,法理,我剛已講了兩邊的條文規定。道理是什麼道理呢?就是現實,現實包括國際現實,兩岸不可能脫離國際環境的,所以在這環境下,我剛舉出很多問題,都需要雙方面來談,要來對話,以取得更多共同點。如果合情合理安排解決了,我覺得兩岸不管是APEC見面也好,不管和平協議也好,很多問題都迎刃而解。

馬習會的人、時、地、物

第三個馬習會的問題,馬習會在我來看人時地物,人包括身分,誰談,身分,很多人講身分不重要,其實對兩岸這麼特殊的關係,身分是很重要的,王張會為什麼能夠舉行?因為身分解決了,一個稱主任,一個稱主委,這麼簡單的道理,他們就見面了。談什麼反而變得不重要了,這很奇怪的,兩岸就這麼特殊,王張會究竟取得哪些具體協議,各位有沒有去看看,沒有啊,兩人見面,雙方都覺得很好,我最近整合了國外的媒體,大家都覺得非常好,兩岸關係重大突破,就實質來看,我不知道突破在哪裡,就他們兩個見面了。

時就不談了,時間點,若現在來談可能很有問題,服貿現在這樣,張志軍是否能如期來臺都是個問題,時間要考量。

地點,為什麼我們一直認為在APEC,因為APEC本身對身分就有規定,臺澎金馬地區的領導人;而今年APEC在大陸舉行,我們覺得這地點當然非常好,大陸方面,他有考量,很多大陸學者說誰敢保證你到大陸去,安倍、歐巴馬來個合照啦或者擁抱,稱呼你啦,這個誰能考量到,而且如果馬總統在那邊表現又傑出,國際媒體針對他,到時候大陸怎麼受得了。他們會有他的考量,在對方立場考量問題,這問題是不是能夠解決呢。

昨天我看到一個報導,秘書長您說談的內容很重要,當然內容非常重要,可是我剛提到,全世界高層會晤的時候常常內容都被忽略了,而是symbolic象徵性意義把它突顯了,為什麼呢?若我們注重內容,當年以阿會談,如果完全強調內容,沒有達到具體的效果,剛剛簽完,這邊戰火又開始,常常高峰會,媒體關注的是他們見了面了,代表兩岸關係的重大突破,突破到哪裡,他們簽了什麼東西,反而被大家忽略了,我們今天要的symbolic也是希望利用這次會,所有問題都可以解決呢?

和平協議的目的

我舉出這麼多問題,其實我都沒有答案。說實在的,馬習會、和平協議和這個問題是有關的,為什麼我們要簽協議?我的看法是和平和協議這兩個概念,我強調的是和平,如果協議的目的沒有辦法達到和平,協議本身就沒有意義。歷史上給我們很多證明,協議簽了,不但沒有達成和平,反而促使戰爭的,德國當年和蘇聯簽了協定,馬上就進兵捷克了,沒什麼意義可言。重點在和平,還有今天簽和平協議,很多人講是不是要把現狀固定化?光是現狀的固定化本身就有很大的爭議點,因為我研究歐洲安全合作會議,當年簽FINAL ACT,亞中是專家,當年莫洛脫夫的目的就是要簽議定書維持現狀的,結果表面上看起來蘇聯的目的達到了,1975年三十幾個國家聯署,最後誰在改變現狀?他自己改變了,蘇聯後來解體了,東歐民主化了,所以當年西方國家簽這個協議作一個妥協,他的目的是透過和平演變,事實證明蘇聯和東歐不是被西方國家和平演變掉了,而是他自己把自己變掉了。兩岸想要維持現狀,如果自己不爭氣,會自己把自己搞掉的,蘇聯、東歐就是很好的例子。

和平協議的簽訂:行為者?法律拘束力?

和平協議的目的要弄清楚,弄清楚後又是誰和誰簽的問題,是兩會簽呢?兩個領導人簽呢?還是兩個行政部門來簽呢?這都要研究。還有要經過一個談判的過程,一定要談判的過程。最後一個內容是什麼?剛亞中提到很多,協議的內容是個廣泛的和平協議呢?包括軍事互信、包括人道條款、包括兩岸經貿合作,把ECFA通通納進去;或者是只是一個聲明?這也都要研究。因為和平協議畢竟不是聲明,剛亞中也提到,那是什麼。他的法律拘束力如何?當年在赫爾辛基簽FINAL ACT的時候,蘇聯認為簽下去就有法律拘束力,但西方國家認為,我們兩個制度不一樣,蘇聯是專制,你說了就算,西方國家必須經過國會,他有一個過程,將來我們和大陸簽和平協議,法律的拘束力,兩岸間因為制度不一樣,會有不同結果,大陸說了算,我們像現在服貿說了不算,可以想像,如果和平協議要不要經過立法院?這裡涉及雙方制度不一樣,有這麼多問題,和平協議固然好,但中間這些問題如何解決,以目前兩岸的特殊關係,我一直強調特殊關係。我很贊成統合的概念,因為他比統一在目前的狀況下來得好。

如果統合,又該走向何種國體?

有個問題又發生了,統合的概念是主權國家之間,最早在討論歐洲安全會議之前,法國外長談到梅岡聯盟,他提到一個概念,希望有一天能成為United States of Europe,就像美國一樣,如果我們統合的概念將來有一天變成United States of China,那是個什麼樣的意義呢?是不是就是你這統合的概念?如果是這個樣子,歐洲實驗的過程中,雖然沒有達到United States of Europe,但他一步步往這方向走,至少他們有共同的議會,英國除外有歐元,而且歐洲國家基本上外交政策、國防政策逐步一致,一步步走,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如果兩岸間往這方向走,剛有學者提出,如果是個邦聯的形式,一中三憲,用怎樣形式具體表現出來,是邦聯、聯邦、國協或者是獨立國協?研究統合,可能慢慢呈現一個比較具體的。這都是我個人的想法,提出的問題比提供的答案多。

洪奇昌理事長:先尋求國內和兩岸間對「現況」的共識

首先謝謝主辦單位邀請我,讓我有幸參加今天這個重要的討論,尤其在座的各位,與談人和引言人在兩岸及國際戰略上都有多年的研究,是國內重要的學者。今天我就從我的身分來提出看法。

兩岸的貿易依存度差距懸殊

蘇起老師提到兩岸貿易的狀況,臺灣40%出口在中國大陸,大陸對臺灣出口不到1%。我從三個部分談,如果以貿易來看,臺灣出口到大陸的貿易是從2004年開始,過去這10年,我們的出口量都是在38%-40%之間,但是從對岸出口到臺灣的,事實上大約只有2%-2.6%,所以若單單以出口依賴度,大約是38.9對1.6,這是兩岸依存的狀況。另外若以貿易依賴的狀況,也就是兩岸進出口總額除以臺灣的貿易總額,兩岸貿易依賴的狀況,我們對大陸依賴的狀況達28.76%,大陸對臺灣依賴狀況是3.98%,這是以2013年的狀況看。如果以兩岸貿易依存度,因為臺灣是一個貿易依存度非常大的國家,臺灣貿易依存超過100%,因為我們的貿易總量超過國內生產總值,以去年來講是126%,也就是貿易總值大過國內,若從這看,兩岸的貿易依存度,也就是兩岸貿易總額除以臺灣生產總值達34%,中國大陸只有0.29%,這是大陸和臺灣的貿易依存度。

所以若從這樣的結構來看,我們就會發現臺灣面對中國大陸,中國大陸是臺灣第一大的投資區域,第一大的貿易國,第一大的稅超來源國,從地源經濟、區域經濟、產業結構的分工來看,兩岸經貿的結合是一個必然的市場趨勢,一個經濟的比較利益引導造成的。臺灣和中國大陸談經貿協定是必要的,我這幾天的心情是很矛盾的,希望我可以表達清楚。我個人主張兩岸的經貿應該要進行更密切的合作,但是因為臺灣自己的不爭氣,臺灣自己本身的經濟發展步調,在近十五年到二十年來,事實上是停滯下來,我們停滯快二十年的經濟成長,我們的產業結構也沒有適度提升。

年輕人為什麼反服貿?

中國大陸在十一五就提到調整結構,臺灣的結構一直沒有調整,為什麼臺灣的結構沒有調整,是因為臺灣有中國大陸這一個生產要素來滿足了臺灣。而臺灣的大型企業到中國大陸去,他不調整結構,只有擴大生產規模、提高產值和產量,他不管技術水平或是產業結構提升,再加上我們和大陸多是三角貿易。我要用這來解釋為什麼這些年輕人要反服貿,有很多人反服貿,再加上在2000年之前,臺灣接單,大陸生產的比例不到20%,但到民進黨執政結束之後到36% - 37%,而現在臺灣接單,大陸生產已超過51.2%,這是逐年來的成長,所以你在臺灣所看到形式上的GDP的數字,有相當大的比例是和臺灣本土沒有關係的,造成臺灣薪資所得的停滯,造成絕大多數家庭可支配財富的縮水,今天臺灣40%左右的人是沒有儲蓄的。

台灣經濟起伏深受國際情勢牽引

在這種情況下,在談兩岸經貿的整合,碰到相當大的障礙,再加上馬英九總統參選時提到只要兩岸經貿打通了,任督二脈打通了,臺灣的經濟就可以上來,他不曉得2000年到2008年是整個國際經濟貿易成長最快速的時候,尤其是中國大陸,2001年的年底,2002年1月,臺灣和大陸同時加入WTO,加入WTO造成中國經濟快速成長,中國經濟的快速成長拉抬了臺灣的經濟,那時候臺灣經濟是上來的,所以民進黨可以誇口說我們GDP雖然遇到2001年經濟泡沫化economic bubble還是成長4.6-4.7,那是因為國際情勢好。但是過了08年之後,情勢整個變壞了,美國的金融危機延續著歐洲的債務危機,使得歐美兩大經濟體的實體經濟衰退,中國大陸的出口當然跟著降下來,臺灣也跟著降下來,所以臺灣的經濟是在這樣的結構下跟著降下來的。

我常也跟我的朋友說,現在兩岸一個月已超過八百趟的往返,去年超過八百萬人的交流,但是臺灣經濟還是一樣停滯在這,以至於在08年時國民黨候選人所提出的政見讓社會產生一個很大的落差,這個落差來自大的國際經濟情勢的變動,而執政黨並沒有說明,同時也沒有說明為什麼我們需要有兩岸的經貿,為什麼需要簽ECFA。

政府對於簽訂FTA的配套準備不足

我記得簽ECFA前後,我也有很多次,當時都是在旺報的體系寫,我說ECFA是一個不好的FTA,因為沒有雙方的談判,是單邊的讓利,沒有雙方的談判,是一方的要求,對方跟著答應,這會讓臺灣往後跟任何國家談FTA的時候會以為我不需要付出代價。我個人是覺得到今天,我們需要簽ECFA、需要簽FTA、需要談服貿,談貨貿,但過去真的談得不好,一方面也不夠對國會的尊重,一方面對社會、利益團體、產業團體的說明也不夠,同時對時程以及impact怎樣,以及後續該有的配套,該如何處理都還沒準備好。

臺灣的核心利益和核心價值

剛秋興在這裡,我個人看著他,三十年的兄弟,我內心有很多的感慨,我們是自前美麗島時代就在一起的,1979年美麗島事件之前我們就是在一起參與反對運動的兄弟,今天他在國民黨裡頭,我還在民進黨,雖然在不同政黨,我相信我們有共同的理想、共同的理念,我們共同的理想都是希望維繫臺灣的現況,我們需要維繫臺灣的核心價值和核心利益。何種政治安排可以符合現況,又可滿足兩岸的核心利益。

「現況」的不同認知

符合現況,什麼是現況,我想這很值得討論,北京認知的現況和臺灣認知的現況,政治人物認知的現況和學生認知的現況是很大的差別。不同年齡層認知的現況,今天我們在座多數都是六十歲左右或六十歲以上,如果問一個三十歲年齡層的人對現況認知如何,那是極大的差別,而他們是人口的多數,他是我們國家多數的人民,所以如何讓政治安排符合現況。我們如何找到一個最大的共識,而這共識先經過一些整合。

中華民國憲法的聯結性

什麼是共識?我以兩個方面來講,臺灣是主權獨立的國家,主權我用一個「?」,因為從1971年之後,聯合國的決議文使得臺灣-使得中華民國的國際主權事實上面臨很大的挑戰,面臨很大的不完整性,但我們是一個主權獨立的國家,我們是一個依照一部憲法在行使政府和國家運作的一個主權獨立的國家或一個區域,這就是中華民國憲法,中華民國1947年在南京制憲,1949年帶到臺灣,事實上在來到臺灣之前凍結了,臨時條款過來,這憲法來到臺灣之後,經過七次修憲,臺灣一部憲法就是中華民國憲法,就算民進黨陳水扁先生當選第十一任、第十二任總統,就職典禮也是依中華民國憲法,我認為中華民國是臺灣唯一可以找到的最大的共識,但如何解釋中華民國,可以不同的角度去解釋中華民國,中華民國主權的存在是一個歷史的事實,而這歷史的事實,反而聯結了兩岸,也就是說中華民國憲法上提供了一個聯結性。

大陸是否肯認「台灣作為一個主體」的現況?

中華民國憲法在臺灣的七次修憲,又造成了臺灣的主體性,所以他又聯結了中華民國與台灣。所以不但在憲政架構上有聯結性和主體性,在社會、文化、歷史上也有他的聯結性和主體性,這東西是應當去闡述的。亞中兄一中三憲,我們強調我們是一個憲政主體的國家。問題是北京能接受嗎?北京能理解嗎?北京做為一個崛起中的大國,這方面的理解是相對缺乏,尤其新一代的政治工作者,各位接觸的四五十歲的大陸學者,他們對自己是高度自信的,對兩岸問題主張也非常直接的表述。

在這樣的情形下,剛剛提到了重疊的主權,也提到了國際的參與,這些都是臺灣的核心利益,而且是臺灣的要求,但是對岸他可以接受嗎?因為就主權上面來看,在1971年以前在聯合國中華民國是代表中國,1971年之後中華人民共和國代表中國,但是坐在聯合國裡代表中國,這樣兩個,???中國大陸肯不肯或能不能接受這一個現況?肯定現況之後,任何一方不得片面改變現況,現況的改變必須是兩岸共同參與才能夠去改變的。

近幾年來的學生運動

最後我要提到的部分,民進黨,我是從學運時代,也就是70年代就參與的,我會對這一段時間以來的學生運動給予高度理解和肯定,不管從士林的文林苑到苗栗的大埔,台南的鐵路工,另外就是一個不被重視的野草莓運動。陳雲林第一次來臺灣時,那一次野草莓扮演一個非常重要的角色。他們為什麼反服貿,如果諸位上網看黑色島國,他們的這些運動,這些學生對臺灣的認同,對臺灣的環境堅持,對臺灣的願景,守護臺灣的決心,我們聽到可以理解,不能認同但可以理解,而政黨之間的差異,世代也有差異,這是一個問題。

現階段,馬習會沒有什麼可談

最後我要提到在馬習會裡可以談什麼,現階段沒有什麼可以談,因為差異還是太大,有需要為了一個會面而會面嗎?如果這個會面已經做好了相當充分的準備,而且對會面可能達成的結果有雙方的共識,因為我看到聯合報不遺餘力的一直寫社論,鼓勵馬習會,對中國大陸這樣一個大國來講,馬習會對他的重要性有多少?我們一直這樣強調是否有這個必要?我個人在2月16日受到邀稿,我提到兩岸政治協商,臺灣無法迴避;提到馬習會,我的意思是說,臺灣的政治高層,政治菁英,一直在強調馬習會的重要,強調高層認知的水乳交融,連、吳習,但臺灣民間社會是否認為這是一個重要的事情?是否做好準備?到底是要談什麼?在臺灣這多元的社會裡面,一中是不是一個能夠討論的議題?當然是,但是他絕對不是一個臺灣現階段能夠接納的狀況,對方基本上是一中,2月18日連先生說一中不是一個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