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產.古物.我們的歷史No.32--獨一無二的南瓜瓣陶壺
1959 年3 月28 日至4 月3 日臺大石璋如教授與六名學生在臺北市八里十三行遺址進行考古學試掘工作,雖只是為期六天的短期試掘,卻是意外的收穫豐碩,不但發掘出當時臺灣首次出現的屈肢葬,同時也發現了此完整、朱紅色、質地細緻、造形精美獨特,目前在臺灣仍屬獨一無二的南瓜瓣陶壺(顧名思義因它的外形——尤其腹部圓鼓分六瓣似南瓜而得名)。
本陶壺是手製,大體素面,僅頸部、肩部與圈足上有圈帶印紋與刺點曲折狀紋作裝飾。除此驚異的陶壺外,尚有造形特異的壺蓋,呈扁圓形、頂部中央有一豎把橫貫,豎把底部與蓋頂連接處有一槽孔,可能是繫繩之用。豎把二端各有一雕塑臉朝外的立體人頭、人頭額上雕有一條飾帶,圓蓋四周亦有圈帶印紋。
壺內淤土中裝有十幾個陶製與玻璃製管狀珠子、四個不同形狀的舊瑪瑙珠。同時出土的人骨呈右側躺臥、四肢拳曲,故稱為屈肢葬;陶壺就放置在此人骨胸前、上肢拳曲之下方,因此知道此為陪葬的用品。遺址非墓葬區也出土相似的陶器碎片與瑪瑙珠、並且壺內瑪瑙珠有著使用過磨損的痕跡,因此學者認為這些陶壺以及陶、玻璃與瑪瑙珠是當時人們日常的用品,死後才一起陪葬。
由這件獨特精美的陶壺與遺址出土的其他資料,我們可以看見生活在十三行遺址的史前人(十三行文化人),對於陶器的製作與施加紋飾有很高的重視與偏好。十三行文化人外加在陶器上的紋飾相當多元,變化多樣且組合複雜,例如方格 、斜方 、斜方格雷 、羽狀 、網狀 、魚骨 、點刺 、籃 、圈點紋等等。他們用以施加紋飾的工具也多元,包括用尖器製作刺點紋、植物莖梗製作圈印紋、雕刻複雜精細紋樣的拍板製作繁複印紋等,也有可能同時運用不只一種以上工具者,可以想見十三行文化人,投入相當高的心力、勞力與技術在陶器的製作上,並且也有著相當的創造力,製作了令人驚嘆、精美獨特外型的陶器。
圖/文:臺大人類學博物館陳瑪玲教授圖解:高15.8公分、口徑5.4公分、腹徑11.8公分、圈足徑7.9公分、頸高2.7公分、腹高10.7公分、圈足高2.4公分、壁厚0.6-0.8公分/ 人類學博物館館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