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泛科學」讓票房毒藥變身萬人迷
(記者邱圓庭/報導)
科普是科學與社會大眾之間的橋樑,但科普書與雜誌卻常常叫好不叫座。科學家在橋的這一頭,喊得嘶聲力竭;彼岸的社會大眾卻難以解讀訊息,或是根本不感興趣。PanSci泛科學網善用社群媒體,成立至今短短五年,FB粉絲團已突破26萬人,網站每月更有超過380萬的瀏覽量。
是什麼秘訣讓科學從票房毒藥,搖身一變成為萬人迷?泛科學創辦人鄭國威說,將以往「跑單幫式」的科學專欄作家集結,透過新的網路傳播科技和社群媒介,就有機會讓科學被更多人看到。
●善意與熱情 激盪科學創作火花●
談到為何願意投入科普的行列,鄭國威說:「我想彌補自己很喜歡科學,但因為數學不好,無法成為科學研究者的夢想。」
中正大學電訊傳播所畢業的鄭國威,有感於台灣媒體的科學新聞數量少,內容問題也多,他希望透過網路力量產生改變。鄭國威提到,初期尋找科學專欄作家的過程中,讓他感到最珍貴的,是這些科研者的善意,願意為一個沒沒無聞的網站寫作。
泛科學目前並沒有固定的稿酬,但是主編雷雅淇觀察,即使沒有稿酬誘因,網站作者們仍然有豐沛的寫作動力。雷雅淇說,有些作者認為談科學很好玩,泛科學則提供了一個舞台。比起在個人部落格寫作,泛科學的文章可以有更多人閱讀,還能互相討論。也有作者是抱著強烈的使命感,認為一些重要議題需要每一個人的關注,例如能源、食安或環境等。他們希望透過泛科學的發聲,促進更廣泛的理解及影響力。
●社會議題貼近生活 引發討論風潮●
泛科學能夠成功吸引廣泛的讀者,對科學產生熱情與共鳴,關鍵之處就是貼近一般讀者的生活。身為泛科學的忠實讀者,新竹高中公民老師林詩舷指出,泛科學最大的特色是和時事密切相關。例如之前社運團體發起割闌尾,泛科學就刊登了一篇文章「自己的闌尾自己割」,講述南極探勘隊醫生的故事。
此外,泛科學文章中,也常使用流行語或流行歌曲,讀起來相當親切有趣。林詩舷不僅會將泛科學當作上課教材或時事分享,還會推薦學生上網閱讀。
雷雅淇也認為,泛科學的文章強調故事性,力求讓讀者們好讀、好懂。更重要的是,編輯會主動去挖掘讀者關心的社會議題,即時掌握社群的脈動。
例如,由英國諾丁漢大學動物科學博士金山豆撰寫的〈人類演化大戰略──同性戀帶來的演化優勢〉一文,就針對「男同性取向的遺傳基因」的研究,提出同性戀有利於生物演化的觀點。此文在泛科學FB獲得超過兩百次的轉載,引起正反方讀者激烈的辯論交鋒,創造精彩的科學對話。
●積極經營社群媒體 掌握網站流量●
泛科學吸引讀者的另一個因素,在於善用網路和社群媒體。泛科學的編輯積極經營FB粉絲團及Google+社群,和讀者保持互動。編輯也和工程師合作,分析關鍵字搜尋排行榜,以及網站流量,以尋求刊登文章的最佳時機。
泛科學特約編輯王昱夫說,網站最主要的讀者群是大專與研究所學生,因此晚上八點到凌晨兩點的網站流量最高,週末則較少人看科學新聞。泛科學的編輯會根據流量分析的結果,調整發稿時間,衝高點閱率。
鄭國威進一步指出:「社群媒體最大的好處是知識平等,所有人都有發言機會。」在社群中的讀者,經過長期閱讀、討論,也可能回頭成為新的養分,寫作投稿產出科學知識。
●泛科知識節 實際互動交流●
除了線上社群媒體,泛科學也會舉辦線下活動,讓讀者與科學家實際交流。例如今(2015)年11月8日在科教館舉辦的泛科知識節,短短一天內就舉辦超過40場的講座、對談和工作坊,吸引四百多名參與者。鄭國威說:「泛科知識節就是讓年輕的科學家們,擁有躍上舞台的機會。」他希望透過科學家的演講,分享他們對當前科學工作的感動,讓大眾明白科學本身是有愛、有情感的。
目前就讀國二的胡姓學童說,因為喜歡動手操作,所以參加了製作天氣瓶的實驗。他平時也會瀏覽泛科學的文章,認為可以滿足興趣、看到更多東西。
曾任教開南商工的生物科教師徐冰,也前來參加泛科知識節。徐冰說,買科普書太貴,加上現在的學生手機不離身,因此泛科學的文章是很好的補充教材。她常指定學生閱讀關於生態的文章,因為寫作方式活潑、好讀,內容的正確度也沒有問題。
●文章審查的質疑●
和一般科學期刊相比,雷雅淇認為泛科學的寫作自由度較大,也沒有版面的限制,但一般科學雜誌還是較為嚴謹。泛科學也不採用傳統科學期刊由專家匿名審查的機制。
王昱夫說,泛科學的文章如果引用數據,就必須附上資料來源,編輯則會進一步驗證來源的可信度。此外,文章必須經過科學邏輯檢驗。對於編輯不熟悉的科學領域,則會經由一個百人科學社團負責審核文章。
然而,對於泛科學文章的專業性,也有讀者提出質疑。美國耶魯認知心理學博士候選人陳怡嘉,長期閱讀泛科學的文章。她說:「我相當不滿意泛科學刊登的心理學文章品質,我認為作者通常不具備相關知識背景或英文能力。」
例如〈排整齊讓你感覺對了〉一文,陳怡嘉認為作者提出「完形法則」解釋視覺美學,不但沒有引用研究來證明關連性,文中對於「強迫行為」的成因,也出現明顯錯誤。
陳怡嘉批評,泛科學網站上的心理學文章因為作者閱讀不足,常導致錯誤解讀,或是過度解讀少數幾篇論文。她認為科普的精神是分享「真知識」,如果因為網路資訊的廉價,使泛科學成為具備「科學迷彩」的謠言散佈網,那麼寧可不要。
●未來:推出影音動畫與資訊圖表●
未來一年,泛科學網站將產生重大變革,包括擴大影音部門,推出資訊視覺化圖表與科學動畫;推廣SciMu科學募資計畫,例如正在進行的第一個募資專案「火箭大叔前瞻計畫」;甚至希望找來頂尖一流科學家,例如諾貝爾獎得主,直接在網站上和讀者對話。對科學抱持的好奇心、與社群分享知識的熱忱,帶領泛科學一步步前進。面對批評與挑戰。是否會因此消磨對科學的熱忱呢?鄭國威堅定地回答:「我非常清楚熱忱一定會被消磨,但是當我決定要做泛科學的時候,我已經把它當成我的志業。」